日期:2012-09-23 09:26:59
【7.22】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其善的地方依从,其不善的地方改正。”
【真相】
很简单很熟悉的话,但我们真的都明白吗?
比如,为什么是3人而不是2人或4人?3人里包括孔老师自己吗?最粗浅的解释是说“三”只是虚数不是实数,是指人比较多的意思。没有证据证明此解错误,但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此解正确。我同意这样解释:3人中包括孔老师1人(有些版本中就写作“我三人行”),另外2人。如果另外只有1人,则不太容易辨别其善恶,而另外2人则容易通过大数比较确定善恶。为什么不多说几个人呢?比如说100万人游行一定能找到老师?因为越少越容易说明孔老师的意思,就是老师很容易找到,100万人游行你要等多少年?何况还有像这回碰上游行的都是流氓弱智?
还有,为什么是3人行而不是3人坐或3人三角恋爱呢?这个道理同上,就是3人行比较容易遇到,3人坐则还要到人家屋里才能看见(那时候没有公园和马路长椅,所以很难露天看3人坐),3人在一块三角恋爱就更罕见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肯定是对的。但人很多情况说对的话不一定是因为对才说,而是有其目的。孔老师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孔大师生比超低。现在的大学师生比一般都是1:10以上,甚至有1:2的,而孔大是1:3000。学生交了10条干肉却总看不见老师,难免有刺头会去教委投诉。孔校长把这话一宣传,学生只要看见3个人走路就能找到老师,看到2个人走路也可以和他们一起走凑成3个,这样师生比一下就变成了1:3甚至1:2,教委也就没什么话说了。
日期:2012-09-23 11:36:35
【7.23】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天在我身上生了德,桓魋能把我怎样?”
【真相】
本章的背景故事是:孔老师在宋国一棵大树下讲公开课,宋国国防部长桓魋派人来砸场子,把大树弄倒了,圣人只好逃跑。逃跑的时候,学生劝老师跑快点,于是孔老师说了本章的大话。
臭豆腐们因为本章故事大吹圣人临危不惧大义凌然,但其实,不过句事后侥幸的阿Q大话而已。这种大话后来孔老师也还说过。
这种大话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曹操被火烧赤壁时逃跑,3次大笑说大话,结果3次被伏兵痛杀,出了3次要命的洋相。这一点孔老师比较幸运,起码历史没有记载圣人说大话后更狼狈的故事。
所以,说大话还是要谨慎些。孔老师一定是确保没事才说的大话,不像曹操那么不靠谱。要不然孔老师怎么是圣人呢,曹操则只是曹贼。
日期:2012-09-25 17:47:13
【7.24】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几位以为我隐瞒吗?我没有隐瞒啊。我没有行为不和几位在一起,这就是孔丘。”
【真相】
孔大的教学条件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也就是孔老师,3000学生,又没有阶梯教室,所以学生见到老师的机会和福利彩票中奖差不多。就是中奖见了孔老师,孔老师也不怎么教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憋你个半死他不教你,教你一次你不能举3隅也不再教你。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不免会想,孔老师名气这么大,吹得呜丟呜丟的,怎么什么也没教我啊?是不是收了干肉就把学问藏起来不教啊?于是就选了几个学生代表也就是“二三子”来向孔校长请愿。
孔老师的回答是:你们几个以为我隐瞒,其实我没有隐瞒。我平常干什么事都和你们在一起,我做事就是在教你们,我孔丘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嘛。连自己的名字都对学生当面谈起,这一定是孔老师也急眼了。
孔老师的回答有没有道理呢?这要看他教什么科目了。比如说教万有引力,你不说话光拿苹果往学生脑袋上砸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是教为人就可能行,比如孔老师把周天子像挂在墙上,天天向画像鞠躬磕头敬礼发誓,这就会影响学生,也许就比用语言告诉学生要紧急团结在周天子周围更有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