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6节作者:
如是予闻
反动派蚩尤被击毙了,可是他却成为中国人的神,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官方文献一直把蚩尤刻划为一个残暴的反动派,可是站在公正的角度说,蚩尤对中国文化是有很大贡献的,特别是在军事技术的革新上。从蚩尤开始,中国才算进入到大规模使用青铜武器的阶段,把他当作“兵主”或“战神”来看待,是不过分的。
当然,在这上古三雄之中,影响最大的,还是黄帝,从他开始,中国有了一个国家的雏形。
日期:2013-06-15 20:38:43
《征服:华夏的兴起》-23
三 黄帝及其子孙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征服者。
在黄帝之前,神农氏部落曾经十七代成为各部落的首领,这种领袖地位的获得,除了掌握农业技术之外,也不排除有几分武力的色彩。
不过武力应该是第二位的,主要原因大约有两点:其一是人口数量仍然比较少;其二是各部落的组织形式仍然比较原始,并没有十分完善的行政系统。
黄帝的统治,带来了政治上的革命,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机制,一个国家政权的模型出现了。
这种政府管理机制,想必是中原大混战之下的产物,战争迫使政府必须升级管理模式,原先那种带着浓厚原始部落色彩的简单管理模式,不足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我们从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中,可以看到作战的地域范围已经相当辽阔,从长江流域一直延伸到了华北平原的最北界,战争波及的范围,恐怕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帝的胜利,得益于其更有力、更有效的行政能力。
我们来看看史料中的一些记录。
根据《史记》的纪载,黄帝对诸部落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手段,凡有不顺从者,他就前往征讨,平定叛乱后,也不停留,马上收兵离开。
为了征伐这些部落,他的军队遇山开路,披荆斩棘。他的势力所及,东抵东海岸,西至崆峒山,南抵长江,北至涿鹿。
他把都城安置于涿鹿平原,因为这里是他的福地。
日期:2013-06-16 07:57:41
《征服:华夏的兴起》
中国古代,君主“坐北朝南”,归顺的一方“南面称臣”,这个习惯的由来,大约也是从黄帝开始的。
他从称帝始,就把行政中心置于国家的最北端。这么一来,他的统治区,大致可以说是以涿鹿为中心向南展开的一个扇形区。在建都地址的选择上,黄帝一定是耗尽心思。
他必须预防诸部落的反叛,如果把都城建在帝国中心,很容易遭到反叛部落的突袭,倒不如离得远一点,即便有变,也有充足的时间应对。
可是接下来黄帝必须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了:都城建在偏远的北方,如何对诸部进行有效的控制呢?
控制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第一,巡视。那个时代通讯条件很差,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最保险的办法,莫过于亲自大驾光临了。黄帝是一个非常勤勉的君主,他不断地出巡,实际上也是向诸部展示他的权威与武力。他似乎对诸部落的忠诚并不是特别放心,因为在出行途中,每到一个地方,他的住所周围都是手执戈戟、全副武装的战士。这种架式,自然对诸部产生巨大的威慑力,这是他统治的一个手段。黄帝巡视诸方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祭祀天地鬼神山川,搞封禅大典,表明自己的权柄并非来自人世,而是来自上天,正所谓“君权神授”也。据《史记》的记载,黄帝登过丸山、泰山、崆峒山、鸡头山、熊山、湘山等,这不全是游玩,主要是搞祭祀,让山川之神庇保自己的政权。
第二,召集诸部大会。黄帝曾经在釜山召集诸部首领开会,这个釜山当然不是现在韩国的釜山。在《史记》里已经使用“诸侯”这个名称,不过这似乎是把后世的称谓用于黄帝时代,当时应该还没有这样叫,部落色彩仍然是很浓厚的。通过诸部会议,进一步确立了黄帝的统治权。
第三,他设立了两个机构,分别称为“左大监”与“右大监”,职责就是监察各部落。也就是说,黄帝派出特派员驻扎在各部落里,严密监视各部的一举一动,并直接向上级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中央政府的雏形出现了。通过这种方式,黄帝对诸部的控制力度,要远远超过神农氏统治的时代。
日期:2013-06-16 16:10:27
《征服:华夏的兴起》-25
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三皇”的年代过于久远,可信度是比较低的。
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本着谨慎性的原则,并没有写“三皇”的事迹,而是以“五帝”开篇。
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人,而黄帝则是五帝中的第一帝。
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后世把许多功劳都归之于他,把一个大活人变成一个半仙,成了一个无知不知、无所不晓的先知了。
正是因为历史太久远、史料太缺少,这才产生了一种朦胧美,后世仅仅是凭借着想象力去认识一个人,无论想得多完美都不过分。
说起来古人也算有福了,换作现代,要保持完美的形象,那根本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整个国家的言论都操纵在某个人手中。
但即便如此,操纵者也只能在自己的所能操纵的范围内得意一时罢了,岂能骗得过全世界的眼睛呢?
除了若干个史实事迹外,黄帝的生平也差不多就是一张白纸了。
正因为是白纸,就可以随意画上几笔了,后人拼命往他脸上贴金。他不仅是个征服者,还成了文化巨人了,在中国思想的两大源流儒家与道家中,黄帝通通吃香。
日期:2013-06-17 08:16:28
《征服:华夏的兴起》-26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黄帝的。有一回,孔子的学生宰我问道:“我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说‘黄帝三百年’。请问老师,这个黄帝究竟是不是人啊,他怎么能活三百年呢?”这是古代一种传闻,称黄帝统治了三百年,宰我这家伙不信邪,别说活三百年,活一百年都没见过呢,所以他拿这个问题来问老师。
孔子向来不语“怪力乱神”,当然也不能回答说,人家黄帝仙风道骨,活三百年有什么好奇怪。他还是比较务实的,可是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刁钻,换作别人是很难解答的。但老夫子何许人也?见多识广,脑瓜灵敏,忽悠的本领自然不在话下,便灵机一动,答道:“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到了孔夫子这里,传闻中黄帝统治三百年是这样的:活着统治了一百年,死后精神又延续了一百年,然后他的那一套教化手段又施行了百年,加起来三百年。一个人做出了三百年的事业,这在儒家分子眼中,确实是伟大的事业了。
可是黄帝不仅是儒者推崇的对象,也是道家的祖师爷。在汉代兴起了一股“黄老之治”的风气,把黄帝、老子都当作无为而治天下的典范。老子讲“无为”是有证据的,而黄帝怎么也成为“无为之治”的鼓吹者,这点就有点难令人理解了。黄帝夺取天下,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武力与征服,但他居然也成为道家人物。倘若黄帝能从坟墓中爬出来,自己准认不得自己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