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15节作者:
如是予闻
不与亲人联系,乃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日期:2013-07-09 18:31:44
《征服:华夏的兴起》-59
说到禹的故事时,我经常想到刘秀的故事,两者确有一些共同点。刘秀的哥哥刘縯也是死于政治斗争,被皇帝给杀了。当时刘秀正取得昆阳大捷的伟大胜利,可是他回到朝廷后,不为哥哥辩护,不述自己的功劳,关起门来,不见任何人,以求自保。刘秀的隐忍与禹是相类似的,禹也是如此,为了不让别人抓住把柄,他宁可不与亲人见面,做的事全是公事,没有一点私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帝舜放心。
我这个说法,与正传史学的说法又完全不同,可是并非标新立异,我们应当从细节处去读史,读出文字的言外之意。
请看《尚书》中的《益稷》一篇的一则对话,是舜与禹的对话,原文不太好懂,我用白话文来写。
帝舜说:“禹啊,你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丹朱这个人,游手好闲,放纵淫佚,既骄傲又耽于嬉乐,整天只知道跟人家争吵,无事生非。他还在家里与人淫乱,所以我惩罚他是应该的,也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在这里,帝舜既是为自己流放丹朱而做辩护,同时也可视为威胁禹的话,说明自己手中握有生杀大权。那么禹是怎么回答的呢?
禹说:“我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为妻,结婚只四天就离家治水去了。我儿子启生下来后,呱呱大哭时,我都没有顾照过他,全身心地想着治水的事情。”
谨慎是对的。其实我们从帝舜的话里,也看不出丹朱到底犯了什么罪,只是公子哥生活比较悠闲自在罢了。禹要是没事往家里跑,那岂非就被扣上“耽于嬉乐”的帽子么?所以他“过家门而不敢入”,明哲保身。不仅如此,《史记》还说他“薄衣食”、“卑宫室”,吃的穿的都很简单,住的很简陋。我们当然可以说舜是“大公无私”,但这“大公无私”的背后,是为了保全自己,任你派多少人来监视,也抓不到我任何把柄。
日期:2013-07-10 16:07:09
《征服:华夏的兴起》-60
美国当代思想家尼尔?沃尔什在《与神对话》中曾有一段关于历史的精辟说法:“你们教的根本不是历史,而是政治。历史本应对真正发生的事,做充分而精确的记载。政治却从来不关乎真正发生的事。政治总是关于所发生的事的某某人的观点。历史揭示事实,政治则将之正当化。历史揭发、说明一切;政治则掩盖,只说一面之词。”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历史。古文献的纪录,并非真正的历史,而是变形后的政治。从理论上说,我们完全不可能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哪怕是当代的历史,在若干年后也会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我们不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分析判断,离真相稍稍近些。
前面我曾引述《韩非子》中的话:“舜逼尧,禹逼舜。”关于“舜逼尧”的说法,有了《竹书纪年》可以佐证,但关于“禹逼舜”的说法,《竹书纪年》上也找不到证据。那么舜真的是把帝位禅让给了禹吗?
如果“舜逼尧”的说法为真,那么“禹逼舜”的说法应该也是真的。我们试想一下,舜为了得到帝位,囚禁尧、流放丹朱、镇压了所谓的“四凶”之乱,这个政权的得来,是充满阴谋与诡计,难以想象舜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权力拱手让出,而且还是让给被自己杀死的政敌的儿子。
倘若如此,为何古文献中除了韩非子的这句话之外,就没有其他资料的佐证呢?我想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禹取代舜是比较顺利的,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禹的政变,很可能是与舜达成了某种条件,即保留舜的声名,让他以“禅让”的方式体面地下台。或者我们可以说,禹导演了一幕“光荣革命”。
日期:2013-07-11 10:05:07
《征服:华夏的兴起》-61
为什么禹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反败为胜呢?
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舜后期生活比较腐化。正所谓“权力导致腐败”,舜早年生活艰辛,登上帝位后,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很难保有早年的生活方式。在魏晋时,有一个名为皇甫谧的人写了一本《高士传》,收罗古代贤人的事迹,其中讲到了舜时代的一个名为善卷的贤士,善卷曾对舜这样说过:“昔唐氏(指尧)之有天下也,不教而民从,不赏而民劝,民不知怨,亦不知喜。今子(指舜)盛为衣裳之服,以炫民目,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由此生矣!”
参照《尚书》,皇甫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舜是“礼法”的创造者,他规定了五等礼法,强化了等级秩序。礼法是与财富挂钩的,等级高的诸侯,献上的礼就要重一些,等级低的则轻一些。同理可知,等级高的人,享用的东西就要多一些,等级低的人,享用的东西就要少一些。作为天子,舜肯定比尧要奢华,在他看来,这种奢华不仅是满足欲望,更是体现权威必不可少的象征。比如说舜所穿的衣服,上面要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面要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等图案,以此来强调自己尊贵的地位。
与此同时,禹的声名却是如日中天。治水的伟大功绩,造福于万千百姓,这无疑令人拥有了别人不可企及的声望。同时他在品行上几乎无可指摘,穿简陋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住破房子,三过家门而不入,结婚四天就离家去治水,儿子出生他也顾不上看一眼。帝舜都不得不称赞他“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尚书?大禹谟》)
日期:2013-07-12 15:05:32
《征服:华夏的兴起》-62
可是光有声望可不够,光有百姓的支持可不够,倘若禹要逼舜退位,一定要有实力派人物的支持。
帝舜时代最重要的几个人物,除了大禹之外,便是后稷、皋陶、伯益三人。这三人在帝尧时代便被任用,在位时间长,权势不可小视。帝舜政变,后稷是有份的,他把帝尧的儿子丹朱给流放了,可以算得上是舜的亲信。
可是这三个人里,后稷是死得最早的,那就剩下皋陶与伯益,这两人是大禹所必须争取的关键人物。
先来看看伯益。
当初伯益与后稷被派去协助大禹治水,治水功毕,大禹没有忘记在帝舜面前提起伯益与后稷两人的功劳。这无疑拉近了他与伯益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治水的事业,让伯益认识到了大禹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他的行为无可挑剔,能力不容置疑,品格高尚,舍己为公。
在《尚书》的《大禹谟》中,有一段伯益对帝舜说的话,必须引起关注:“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这是告诫帝舜的话,意思是说,您要小心啊,不要丧失法度,不要耽于游逸,不要沉溺于淫乐。伯益又说:“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就是说,不要违背常道来求得百姓的赞誉,不要违背民众来顺从自己的私欲。虽然这是劝谏之词,可是让人隐隐觉得这是一种委婉的批评,或许在伯益看来,帝舜已经露出了一些坏的苗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