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16节

作者: 如是予闻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此我估计,伯益对帝舜的所作所为已经有所不满了,而这让他与禹走得更近。
  日期:2013-07-14 16:20:44

  《征服:华夏的兴起》-63
  再来看看皋陶。
  皋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甚至被后人与尧、舜、禹并列为“四圣”。舜称帝后,便把皋陶提拔为刑狱之官,掌握司法大权,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我们从《尚书》中可以看出,皋陶对大禹是十分赏识的,有好感。在《益稷》篇中,帝舜让大禹说说治水的经过,大禹便简要地说自己怎么勘察山林,怎么疏通河道,怎么开通沟渠,怎么安抚百姓。皋陶听了后十分感动,说道:“师汝昌言。”就是说,你所说的对我很有帮助,我得向你学习,以你为师。
  另外还有一篇《皋陶谟》,整篇都是大禹与皋陶的对话。这篇对话意义重大, 有一些细节仍然要引起关注。禹和皋陶讨论古代美德,皋陶说了几点后,补充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便接着说:“要是这样子的话,帝舜也难做到啊。知人善任才算明智,这样才能任用合适的官员。能安抚民众才算是仁慈,这样民众都会怀念他。倘若能做到明智与仁慈,怎么会担心欢兜呢?何必流放三苗呢?又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奸佞呢?”

  禹能够对皋陶说这些,证明此时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同一般了,非常亲密了。大禹的话锋直指帝舜,要知道铲除“四凶”一直被认为是帝舜的一大功绩,而四凶中就包括了禹的父亲鲧。我们要认真研究大禹的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流放欢兜、流放三苗这两件事,舜都是做得不对,因为他不够明智与仁慈。那么禹为什么偏偏没有提及自己父亲鲧以及共工呢?鲧与共工都是被处死的,既然流放都是错的,那么处死更不必提了。

  可见大禹对父亲被杀一事,一直是耿耿于怀的。
  虽然皋陶并没有对大禹的说法作出回应,但可以料想是默认了,心照不宣。
  日期:2013-07-17 10:41:17
  《征服:华夏的兴起》-64
  我怀疑大禹与皋陶、伯益之间,有秘密的约定。根据史料纪载,大禹到晚年时,原本想让皋陶继承帝位,但皋陶比大禹死得早,这件事就作罢了,后来伯益便成了帝位的接班人。这种安排,会不会是事先的约定呢?正如韩非子所说的“禹逼舜”,要逼帝舜退位,不是大禹一个人能做得到的,没有皋陶、伯益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对皋陶与伯益的回报,大禹同意了以后由两人继承帝位,真相会是这样吗?我不知道,但我把怀疑说出来让大家参考。

  如果大禹真的是逼舜帝退位,那他有这样的机会吗?

  有的。
  我认为是三苗之变,大禹夺位的最佳机会。
  三苗部落是当初反对舜称帝的四股力量之一,在鲧、欢兜、共工被铲除后,三苗部落被迫迁移,但他们对帝舜政府向来是不服从的。三苗部落是从九黎部落中分离出来的,在帝喾时代,九黎部落叛乱,遭到颛顼大帝的镇压。颛顼大帝试图从宗教思想入手,破除九黎部落的巫神思想,“绝地天通”(详见前文)。到了帝尧时代,三苗部落的巫术又死灰复燃,与中原的宗教思想大相径庭,正因为有这种宗教思想的支撑,三苗成为难以控制的一个部落。

  大禹倘若想发动政变,从帝舜手中夺权,首先必须要握有兵权。讨伐三苗,是掌握兵权的绝好时机。从《尚书?益稷》篇中可以看出,正是大禹向帝舜提出了三苗问题。他对帝舜说:“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大意是说,三苗不服从统治,帝舜您得关注这件事。但帝舜没有出兵讨伐的意思,他只想使用思想武器,就是以德服人,用中原文明去教化蛮族,像颛顼大帝那样发动一场“绝地天通”的思想改造。

  事实证明,要用思想武器征服三苗,实在不容易。
  为了除去心腹之患,帝舜最后决定动用武力了。大禹被任命为远征军统帅,这个位置的得来,恐怕他是动用了各种关系。帝舜下达命令:“禹,那些三苗部众不服从我们,你前去征伐吧。”

  日期:2013-07-18 11:28:19
  《征服:华夏的兴起》-65
  大禹集合军队后,发布了一道命令:“济济有众,咸听朕命。”注意哦,这里的“朕”字并不是天子自谓,直到秦始皇以后,“朕”才成为皇帝专用称谓。大禹在掌握兵权之后,便强调“咸听朕命”,你们所有的将士,都得听我的命令。誓师之后,大禹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往前线。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战事没有什么进展,我怀疑大禹是按兵不动,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打着讨伐三苗的幌子,实际上却是想发动政变。他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伯益。

  伯益出现了,他被帝舜派去协助大禹。伯益说了一番话:“只有德行才能感动上天,无论多远都能归服。谦受益,满招损。天子以前在历山耕作时,日夜向上天哭泣,对于父母的恶行,自己充满内疚。每当见到父亲瞽叟时,总是敬重而庄严,后来终于感化了父亲。至诚之心都可以感动神灵,何况是三苗呢?”
  这段话,《尚书》的记载,是伯益对大禹说的。可是我认为,伯益其实是说给帝舜听的,他只不过把所说的内容,向大禹重述了一遍。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一个阴谋。伯益其实是给大禹找一个班师回朝的理由,武力征服不是上策,上策是用德行感化三苗。在没有打胜仗的情况下,班师回朝,不经过天子的同意行吗?
  帝舜对自己的德行向来十分得意,听了伯益的话,当然觉得十分中听。要怎么感化三苗呢?这是一个十分滑稽的表演,叫“舞干羽于两阶”,干和羽都是舞蹈器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打仗不成,用舞蹈来征服敌人,而且还不是在敌人面前跳舞,是在自己的宫廷里跳舞。这不是骗三岁小孩吗?可是您还别说,“七旬,有苗格”,大约过了七十天,三苗就前来投降了。
  在宫中台阶一跳舞,敌人就来投降了。这真是神了,奇了。可是这种谎言竟然欺骗中国人好几千年,不也是一种悲哀吗?
  那么我们能从历史的迷雾中找出真相吗?在“舞干羽”的那七十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有一件事是明确的,大禹班师回朝了。
  日期:2013-07-19 15:43:39
  《征服:华夏的兴起》-66
  作为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治水十三年从不言放弃,讨伐三苗仅仅三十天就放弃了,这不是大禹的性格。大禹班师回朝的目的,就是要逼宫,要夺权。在古代各种史料中,并没有把大禹继承帝位与三苗战争联系在一起,可是我认为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尚书》中的《大禹谟》,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文章从一开始,时间顺序很清楚,从帝舜任命大禹一直写到帝舜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可是文章在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征讨三苗的部分,却令人如坠云雾之中。明明大禹已经登帝位,帝舜却还在那里发号施令,命令他去征伐三苗,这不是很奇怪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