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17节

作者: 如是予闻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显然,帝舜命令大禹讨伐三苗时,还没失掉帝位。那么《大禹谟》怎么会把这件事情记录在大禹登位之后呢?难道是《大禹谟》把时间顺序弄得如此混乱吗?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帝舜命令大禹讨伐三苗时,确实还是天子,可是等到三苗归服时,他的帝位已经被大禹取代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大禹谟》的时间顺序就清晰无误了,讨伐三苗,正是发生在大禹登上帝位的前后。
  我必须说,韩非子说的“禹逼舜”才是历史的真相。把三苗战争与大禹夺权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两大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大禹是如何夺权的?第二个疑问是,三苗何以会归服?
  在明确了三苗战争与大禹登位时间点一致后,就可以判断大禹之所以能成功夺权,是因为有军队作为后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讨伐三苗战争中不卖力,他的目标根本不是三苗,而是帝位。在夺位过程中,伯益显然是个重要人物,正是他的提议,才让帝舜收回武力征服三苗的决定。大禹名正言顺地搬师回朝,在帝舜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取将他拉下宝座。
  日期:2013-07-22 15:43:43
  《征服:华夏的兴起》-67
  由此我们可以解答第二个问题,即三苗为何会归顺。我们不要再相信“舞干羽”的谎言了,靠跳舞是不可能征服敌人的,何况跳舞还没有邀请三苗之君前来观赏呢。三苗归服的真正原因,是帝舜的下台。当初三苗反对舜继承帝位,遭到镇压与迁徙流放,因而一直顽强地反对帝舜,成为帝舜时代的一大隐患。在禹和舜之间,无疑三苗是倾向禹的,因为禹的父亲也是舜的反对派,当年也可以算得上是同一条阵线。如今禹拉舜拉下台,不仅报了杀父之仇,也帮三苗复仇了。这才是三苗归服的真正原因!

  “禅让”不过是传说罢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传说呢?首先,舜与禹都采取这种模式政变,这与后世王莽、曹丕、赵匡胤取得政权的模式并无不同。只是舜、禹时代久远,历史纪录简单,孔孟时代看舜禹,与我们看唐朝一样久远。后世儒者之所以相信有“禅让”的传说,不过是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罢了,他们宁可相信有这么个乌托邦存在,只要它存在,就可以超越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寄予信心。
  那么我们不由得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大禹逼舜退位,他为什么没有为父亲平反呢?为什么还要留下歌颂舜的文章呢?因为他不得不如此。他必须承认舜的美德,这才能使自己的政权合法化。要是公开认为舜是错误的、不义的,那么禹从舜那里得来的权力也将是不合法的,他必须把权力交还给帝尧的儿子。只有把舜捧得高高的,那么所谓的“禅让”才是权力合法化的来源。
  《尚书》所写的是政治,而不是历史真相。笔者不敢说自己复原了历史真相,但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断与大家分享,至少我们可以从古书的细节之处,重新审视历史。但凡不合情理之处,一定要深思,就象“瞽叟杀舜”、“舞干羽而服三苗”这种很不合情理的事情,背后可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日期:2013-07-25 21:38:27

  《征服:华夏的兴起》-68
  第二章 雾里看花的夏王朝
  一 王朝的诞生
  夏王朝的诞生,乃是中国历史上一重大事件,标志着国家观念的成熟及民族观念的确立。在夏王朝之前,从黄帝经颛顼、帝喾、尧、舜、禹诸帝,尽管有一个公认的首领以及具有约束诸部的中央政权,但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概念,最明显的一点,这个大国家连一个名字也没有。

  黄帝武力征服诸部,一个庞大的国家已初现模型。到了舜帝时,划分全国为十二州,并确定五等诸侯,中央政权对诸部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了。大禹登帝位后,把十二个州整合为九州,并对国家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大夏帝国的奠基人,便是伟大的禹。那么禹有哪些伟大的构想呢?
  首先,大禹提出了“中邦”的这个名词。在《尚书?禹贡》中有“中邦锡土姓”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迁的伟大著作《史记》中引用这句话时,变成了“中国锡土姓”。“邦”与“国”意义是相同的,现在我们还使用“定国安邦”这样的词语。司马迁为什么要把“中邦”改为“中国”呢?有两个原因:其一,在春秋战国时,“中国”这个叫法已经十分普遍了;其二,由于汉朝的缔造者是刘邦,把“邦”字改为“国”字,似乎也有避讳的味道。所以我们可以确认,大禹是第一个提出“中国”这个名称的人。

  那么为什么叫“中邦”或“中国”呢?这就要说到大禹的政治版图构想了。
  在神农氏乃至到黄帝,其实并没有什么中央政权的概念,只有某个部落实力很强,其他部落必须听从该部落的命令,我把这种模式称为“诸部制”。到了舜的时候,“诸部制”开始向“诸侯制”转变,这也是舜的一大变革。
  日期:2013-07-26 16:53:43
  《征服:华夏的兴起》-69
  诸部制与诸侯制有什么不同呢?部落有大小之分,可是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等级,没有人为地把这个部落称为“一等”,把其他部落划分为“二等”、“三等”,但帝舜把诸部改为诸侯,并且划为五等。到这个时候,就有了中央政权的雏形,诸侯们必须得到天子的确认,每次朝见天子时,要把象征诸侯权利的信符——圭玉——上交给天子,天子考核后,认为没有重大过失,才予发还。
  如果我们套用当代现念,诸侯制近于联邦制或邦联制,天子这一级就是联邦政府,诸侯这一级就是地方政权。
  那么伟大的禹对帝国的版图又有什么新的设想呢?

  以十三年之功平水灾、征服自然的大禹自然是雄心勃勃,所以他的构想也是伟大的。在禹的构想中,帝国的统治,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位于中央的,就是天子的领地,或者称为“中央之国”,这是大帝国的中心。以帝国首都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五百里,称为“甸服”,甸服就是天子的领地;甸服向外再延伸五百里,称为“侯服”,即诸侯的领地;侯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绥服”,“绥”就是绥靖安抚;绥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要服”,“要”就是羁縻;要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荒服”,这已经到了荒芜之地了。

  这几乎是当时中国人所知道的“天下”了。
  按照大禹构想的版图,从帝国中心出发,向东、南、西、北各延伸二千五百里,统治范围东西跨度五千里,南北跨度五千里。东到大海,西到沙漠,北到寒荒之地,南到热带丛林。我们不要忘了,这是距离现今四千年前,在交通那么落后的时代,中原强有力的政权触角已延伸到极限了。
  日期:2013-07-27 22:46:31
  《征服:华夏的兴起》-70
  当然,这样的划分显得不切实际。因为中国的地形条件很复杂,单纯以里程来划来,无疑忽略了地理上的限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大禹伟大心脏的跳动,尽管有不合理的成分,但仍然充满智慧的光芒。中央政权对天下的统治力度,并非均等,从直接统治到间接统治,从绥靖安抚到羁縻,而是一个衰减的过程,距离帝国中心越近,则帝国的统治力越强,距离越远,则统治力越弱。但是中邦文明的教化必须传递到蛮荒之地,这乃是一种天职。这一点对大禹来讲是相当明确的,这显示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的自信力,这种文明必须取得天下的统治权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