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02 09:32:16
【7.32】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和别人唱歌而唱得好,必定让别人重复,而后应和。
【真相】
孔老师和别人去唱卡拉OK,如果别人唱得好,孔老师一定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再和人家男女对唱一遍。
我回忆自己唱卡拉OK的经验和体验,觉得如果我唱得好别人让我再唱一遍,我一定非常爽,爽了之后也许就会记得这个让我爽的人。如果我爽了之后这个让我爽的再和我对唱一遍,我就一定会记得这个人了。我不是权贵,所以我的爽和记忆也许没什么实惠,否则这个人一定会有利益好处的。关系社会里唱卡拉不就为了拉关系吗?
所以,有人说什么孔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虚心学习音乐,这是典型的现代臭豆腐之论。因为他们忘了中国是关系社会,孔老师是关系社会的圣人。
日期:2012-10-02 14:20:26
【7.33】
原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文献,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亲身实践君子,那么我还没有达到。”
【真相】
本章中的“文莫”有2种拆解方法:一种是2个字连读,意为勉强或努力;一种是拆开2个字,“文”指文献,“莫”是大约的意思。按第1种拆解,翻译孔老师的话是说他的努力和别人差不多,但结果是还没有达到君子;按第2种拆解,翻译是孔老师文献和别人差不多,但是行动没有达到君子。大家公认没有达到君子这后半句肯定是谦虚,但对前半句的理解不同。支持努力说的人说孔老师不可能说自己文献和别人差不多,那样就“太”谦虚了。但是圣人说自己不是君子就不“太”了?支持文献说的人认为这样解释语言比较通顺,但这也是只想到了自己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大家都认为圣人谦虚。但是我觉得孔老师未必是谦虚。因为“君子”在《论语》里有2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有德之人,当然什么叫有德就没谱了;另一个意思指当官的贵族,这个比较容易判断。如果把本章的“君子”解为当官的,那么就不一定是谦虚了,因为孔老师在当官这件事上比较失败。
如果“君子”解为当官的,“文莫”的2种拆解也都是通的。和别人一样努力却没当上官,这个通,现在也很常见。文学比较好却没当上官,这个也通,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
日期:2012-10-02 21:56:43
【7.34】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若说圣和仁,那我岂敢?不过努力不觉满足,教人不觉疲倦,倒可以这么说罢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不能学的。”
【真相】
《论语》里记述孔老师的话,经常是截取一小段有“教育意义”的也就是断章取义。截取以后原话原故事有时候可以猜,有时候就很莫名其妙。本章的背景比较好猜,孔老师说我哪里敢称“圣与仁”,那一定是有人说孔老师“圣与仁”,而且很可能就是这位公西华说的或转述的。
圣人否认自己“圣与仁”,不一定全是谦虚。“圣”前面说过,不仅要“仁”,而且要有顶级政治地位,这个孔老师的确没有。“仁”孔老师说过他从来没见过,圣人也一定从铜镜或水中见过自己,所以也只好否认。
“诲人不倦”前面7.2看过。不过,前面说“学而不厌”,这里说“为止不厌”。“为”在古汉语里也有“学”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老师在说车轱辘话。但是“为”在古汉语里也有“作为”的意思,所以“为止不厌”也可以理解为进行“圣与仁”的作为永不满足,那么就是说圣人说自己一直是“圣与仁”的,只不过不好这么明说罢了。2种理解,结合后面公西华的话,前一种更合理。
公西华的回答无疑是在拍马屁。因为孔老师不过说自己不厌倦,这个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这有什么不能学的?当然,有一点很重要,孔老师是孔大唯一的老师,公西华要是不否认自己不“诲人不倦”的话就要威胁到孔老师的地位,所以一定要否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