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45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04 21:50:03

  【7.38】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真相】
  本章是《论语》编写小组的学生们对孔老师的集体回忆。回忆用了6个词,其中不乏互相矛盾。对此臭豆腐们的解释是,这种矛盾体现了“全体浑然,阴阳合德,中和之气”,体现了对“度”的掌握。当然了,臭豆腐嘛,这么说是必须的。
  不能说臭豆腐们全错,但我以为有更简单的解释。简单是美的,同时简单也往往是对的。我的解释是,这个回忆既然是集体的,这种矛盾只是说明孔老师留给不同学生的印象不同,简单说就是圣人对不同学生会换上不同的嘴脸。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孔老师对上司的小心翼翼的嘴脸,当然那个嘴脸和对学生的嘴脸差距就更大更矛盾了。

  具体来看,“温而厉”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你用度来解释,这完全相反的东西的度怎么掌握呢?左脸温和右脸严厉?那么这就是脸部肌肉的杂技了。先温和一下然后用“但是”转严厉?那么这就是玩弄权术的杂技了。从《论语》里我们看不到孔老师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以为孔老师是对他喜欢的学生温和而不喜欢的学生严厉。
  “威而不猛”也是相互矛盾的。“猛”是“威”的同义词,所以“威”与“不猛”正好相反。对于“威而不猛”,我的解释还是不是杂技,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
  “恭而安”自己倒是不矛盾,但是与前面的“厉”和“威”矛盾。一般来说,在中国这样的等级社会里恭敬和安详是对上级的,所以孔老师也不大会对他的学生“恭而安”。那么,这应该是圣人面对上级或同级的人时,学生从旁观察到的。这与孔老师面对学生时的态度不同当然是必须的。
日期:2012-10-04 23:22:05

  【8.1】
  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
  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德的极至了!三次让天下,百姓无从称颂。”
  【真相】

  泰伯“三以天下让”的故事是这样的:他爹是周太王,他是长兄,二弟仲雍,三弟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姬昌也就是周文王。他爹喜欢姬昌,所以打算打破法定顺序传位给季历好最后传给姬昌。泰伯为了不让他爹为难,就和仲雍跑到当时比较野蛮落后的一个地方,这样就三让天下给季历那一支,他自己则开创了吴国。
  那么是那三让呢?这个问题前人说法不一。有说是三让季历的:跑了是一让,他爹死了不会去奔丧是二让,最后在身上刺了好多纹身表示下流是三让。有说是三让三个王的:一让季历,二让文王,三让文王的儿子武王。还有说让商朝的等等。
  为什么孔老师说“三以天下让”是“至德”也就会最高道德呢?因为让天下让出的是最大利益呀。你想现在大城市房价涨了以后让一个房子就已经了不得了,让天下那得让多少房子多少GDP啊,还不是最高道德?而且泰伯为了让天下是跑到一个野蛮落后的地方跑相当于现在往北韩跑,而不是跑到移民圣地美国加拿大,这也很难得。
  孔老师说泰伯至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民无得而称”。“得”通“德”,但这里并不是老百姓缺德的意思,而是说老百姓找不到什么把柄称颂泰伯。跑到国外在文丨革丨算叛国罪,在春秋时也不是好事,你让老百姓怎么夸他?还有不奔丧刺纹身什么的,都让人没法夸。孔老师认为这是泰伯故意让人没法夸,也就是他让天下不仅不求利,而且不求名不做政治秀,这也是“至德”的原因之一。

  李泽厚说,让天下在远古比较多,是因为远古的国家领导人比较辛苦,自己的利益也并不巨大,真有点为人民服务的的意思,所以才会有人让。我部分同意此说,不过以为虽然那是利的吸引力也许不够,但是名的诱惑却并并不差很多。泰伯让天下这么大的事却没有搞什么盛大仪式晚会找倪萍朱军去煽情主持催人泪下,这让我都有点敬佩这位吴国的开国统治者。
日期:2012-10-05 10:48:46

  【8.2】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
  孔子说:“恭顺却无礼就会辛劳,谨慎却无礼就会猥琐,勇敢却无礼就会乱动,直率却无礼就会尖刻。君子对亲人笃厚,民众就会跟从仁;不遗忘故旧,民众就不会淡薄人情。
  【真相】
  “恭”、“慎”、“勇”、“直”,在孔大教学体系都是好东西,但是本章孔老师说如果“无礼”也就是不懂礼不符合礼,这些好东西就会变成坏事。
  变成什么坏事呢?我们一条一条来看。第1条,“恭”会变成“劳”,这条难猜吗?你不懂礼,不该鞠躬时瞎鞠躬,就会得腰肌劳损。日本人是不是就犯了这一条?第2条,“慎”会变成“葸”,“葸”读”洗“,畏缩猥琐的意思。这一条不难解释,不该谨慎的地方瞎谨慎,那么不就是胆小猥琐吗?下一条,“勇”会变成“乱”,这一条最简单,你帮着这头打架这头就认为你是勇敢,你帮得不对甚至帮着对方那头这头就会认为你乱了套了。最后一条,“直”会变成“绞”,“绞”是尖刻的意思,直得不合适,当然就是尖刻了。

  这4条的道理应该没什么可争议的,关键是其中的“礼”是什么。“礼”不同,“劳”、“葸”、“乱”、“绞”的定义就完全不同。我们知道孔老师的“礼”是完全从维护周天子利益出发的,所以我完全不同意他的定义,虽然我完全同意他的道理。
  本章的第2句话有人说应该是另外一章,这个就不讨论了。这句话完全是在讲关系学。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指当官的,“亲”是指同姓亲戚。“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不是说你不丢东西老百姓就不偷,这里的“偷”是指人情淡薄。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要对自己的亲戚好任人唯亲,这样老百姓也就讲究亲戚关系了;统治者还要对自己过去一伙人好,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老百姓也就讲人情关系了。所以这句话就是一套上行下效的关系学。大家都知道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这样关系网关系学的始作俑者就算不是孔老师,圣人也是关系学的大圣人。

日期:2012-10-05 15:25:41

  【8.3】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

  曾子有病了,召集门下弟子说:“看我的脚!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像面临深渊,像走在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幸免了!学生们啊!”
  【真相】
  本章是一个奇异的故事。有人甚至以为它属于灵异事件。《论语》里有些章节过于重视言论忽视故事,结果导致言论和语言都不太清楚。本章也是这么一个不太清楚的故事,虽然它可能灵异可能生动,但是却像梦一样,有好几个解梦的版本。
  第1个版本是说曾子得病快死了,把自己的直系学生们叫来,说“启予足启予手”。这个版本把“启”解释为展开的意思,也就是曾子叫学生们把他的脚和手展开,然后引用诗经里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话,意思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后死的时候要完璧归赵,展开手脚后你们给我做证人,证明我的身体是完整的,我死了就不再担心缺胳膊少腿不能完璧归父母了。
  第2个版本和第1个版本大致类似,不同之处是把“启”解释为“看”,因为说文里有一个上“啟”下“目”的字,意思是“视”也就是“看”的意思。所以曾子说你们好好给我看清楚了,我可是什么都不缺的,你们要证明我是完璧归父母的。
  第3个版本还是和第1个版本类似,只不过把“启”解释为打开被子,还是要让学生们证明他完璧归父母。为什么打开被子就能证明呢?我猜想被子里的曾子是全裸的,这样才能看清楚他缺不缺胳膊腿儿各种零件什么的。春秋时虽然没有后来那么封建讲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但是也没有证据表明曾子招来的学生里有女的,所以曾子既然豁得出来让学生看他的裸体学生也就不看白不看了。
  第4个版本是李零的,他说曾子不是病得快死了而是病后死里逃生。他说你们动动我的手脚啊,是不是都是好好的?活过来的感觉真好,从今以后我算是捡了一条命啊。
  4个版本哪个更对?从曾子是大孝子这一点说,李零的捡了一条命说有点捞偏门。从语法和生活逻辑看,打开被子看手脚有点多余,展开手脚有点奇怪,所以我觉得第2个版本相对来说是最说得通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