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部曲:(1)开疆美国 (2)辉煌美国》
第32节

作者: 悬疑大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
  (1-062)契约社会和上帝政府
  清教的基本社会政治观,其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爱”为润滑剂的社会。美国清教徒最有影响的人约翰?温思罗普的理想社会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他所说的“爱”,如果用中国文化中对应的东西来比照的话,当然不会是孔子提出的“仁爱”,因为孔子提出的这种“爱”是一种有等级区别的爱。温氏所说的爱,与中国战国初期墨子所提倡的爱基本一致,墨子提出的“兼爱”,指的是无差别的对一切人的爱,这跟基督教的爱的含义基本相同。

  温思罗普把爱比作人体的韧带、社会的“润滑剂”,强调社会的和谐、秩序、博爱以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公共利益。他说:“我们必须像兄弟般坦诚相爱”、“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要顾及我们兄弟的事情”(引自《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P44)。
  墨子的认识,在这一点上与之是一致的,墨子说“爱人之人,别人就一定会爱他;有利于他人的人,他人一定会有利于他;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憎恨他;损害别人的,别人也会损害他!”墨子认为“没有爱”是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把人与人之间的“爱”作为圣人建立理想社会的基石。
  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够爱起来?
  墨子没有具体步署。他一生中也没有机会来进行试验。
  温思罗普在英国没有这样的机会,在没过国王的北美他才如愿以偿了。
  第二,以公约作为爱的具体部署。温思罗普毕竟是近代历史上的人,他处于美洲开发和英国清教徒移民的重大历史机遇之中,所以,他有机会来试验所提出的“爱”的观念,具体落实之处就是——“公约思想”。
  温思罗普认为,社会是天然的划分为各种等级的,因为在任何时代都有贫富之分,他们的利益需要有保护者。但是,在保护者和被保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双重公约。其一是在人们与上帝之间,得有第一个公约。这意味着必须有宗教信仰,必须是上帝的选民,即清教徒才行;其表述为“一个个人或家庭集团通过与上帝签订公约而成为人民,他们同意遵奉上帝的律令”。其二是在人民内部,再订立公约,创建政府以推行这些律令。与上帝签订第一公约是16-17世纪欧洲政治不可回避的宗教历史背景;而人民内部签订第二公约,才是社会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方向。

  这成为美国社会结构的特质之一。也就是说,美国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不允许某个独裁者个人说了算,至少要有议会的讨论和比较完善的法律依据和程序。
  第三,使命感和上帝政府。中国墨子所说的爱,是在人们心中所缺失的;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偏要有这种爱呢?墨子只能够用这样的话“因为这个爱是解决社会纷争的钥匙”来回答。这样的答案没有号召力,显得不够高度,当然谈不上强大,在现实中算是比较脆弱的了。但是,如果这个爱是人们信奉的上帝所提倡的,那就显得比较有力量,就比较强大了。这的确是上帝在《圣经》中提出来的:“人人生而平等”。所以,清教徒的使命,是要完成上帝的意愿,就是要在“山上(山巅)”建立那一座“光明的城”。

  通过双重契约建立起来的政府,是要实现上帝的意志。如果是不相信上帝的异教徒,他们没有资格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从根本意义上看,清教徒所建立的政府是“上帝的政府”,为上帝的目标工作。这样的说法更具有号召力,显得更加的强大。所以,有人说清教徒所追求的社会,是选民选举的代表们代表上帝治理天下的统治集团。
  这种国家体制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显然有根本的区别。中国传统思想是天子是天的儿子,他代表上天来统治人民,天子个人独裁是上天授予的权利,即“君权神授”。墨子的思想没有触及这一个敏感的思想问题,没有将“爱”与君权神授对立起来,因为他并没有否定统治者替天行道的“天子”身份。即便是如此,墨子思想也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最后搞得差一点失传了(直到清代才拼凑出来)。而在美洲,清教思想完全否定了君权神授,把人间行驶的权利交给了宗教团体中的教徒——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徒,而是符合教义的中规中矩的清教徒。

  由此,奠定了美国民主社会最初的基石。
  (待续)
  日期:2012-08-29 18:36:22
  ——————————————————————————————————————
  美国四部曲 第一部:开疆美国

  ——————————————————————————————————————
  (1-063)又一群受到迫害的教徒
  清教徒并不是早期英国移民中唯一的宗教团体。
  但是,美洲无疑是欧洲清教徒最后归宿之地。另外,在英国移民北美的人群之中,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不同于詹姆斯敦的唯利是图的英国移民(詹姆斯敦人的宗教信仰比较淡漠,但还是有的,没有信教的人显然是不能够在英国社会立足的——詹姆斯敦的居民是英国国教的教徒),他们也不同于五月花号和温思罗普的清教徒移民。
  还有一类既不同于清教,又不同于国教的教徒。
  他们是谁呢?

  哦,他们是受到宗教迫害的另一群人——英国国内被国教压制又被清教徒仇视的天主教徒!
  天主教,是在欧洲宗教改革之前最大的最有权势的教会,他们有一个非常有权威的罗马教皇。教皇主宰着欧洲宗教和欧洲的世俗社会,各个国家的国王都得听从他的。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于1493年曾经出面调解两家、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瓜分世界的协议签署,即闻名遐迩的“教皇子午线”(前面介绍过)。这样的功能,比几百年后二战胜利后瓜分世界的三巨头还要有权威。之后的几个世纪,罗马天主教被改造,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从中分离出众多教派,统统称为“基督新教”,其中最大的三支力量占据欧洲大陆人的绝对多数。

  它们是:德国产生的路德宗、法国产生的归正宗、英国产生的国教。
  在英国,当时比较活跃的实际上也有三大宗教势力。除了国教之外,有基督新教,还有天主教。英国国教从广义上属于基督新教,清教徒也属于广义的基督新教,它只是属于新教中比较激进的一个基督新教的教派而已,与它们对立的是天主教。
  天主教在英国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一方面受国教打压,另一方面被清教所“清洁”。
  所以,天主教徒要离开英国本土的想法比清教徒还要急迫。他们在积极寻找较好的机会,因为他们也是一个庞大的团体,其触角与清教徒一样,也是延伸到英国社会的上上下下,连中央政府的上层之中,所幸还有他们的代言人。
  此人就是巴尔的摩勋爵乔治?卡尔弗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