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书之权谋教程》
第36节

作者: 吾似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豫让泣道:“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以众人礼待我,所以我以众人礼待他们,但是智伯待我以国士礼,如今智伯虽殁,我誓以国士礼酬之,所以必要杀你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长叹道:“你果然是真义士,不枉我几次放过你,不过今日我不能再放你了,我敬佩你是条汉子,临死前有什么心愿可以说出来”。
  豫让自知报仇无望,请求道:“我虽然不能杀你,但我希望死前能刺破你的衣服,那样我就能对智伯有个交代了”。
  赵襄子摇头道:“你何苦如此呢?”说着将衣服脱下交给了豫让。
  豫让跳将起来,用剑狠狠刺破赵襄子衣服,大喊道:“智伯,我终于可以下去见你了”,于是伏剑自杀……
  其实历史上义士为酬恩而鞠躬尽瘁的例子又何止豫让,姜尚酬文王,诸葛亮酬刘备皆是如此,而这些人都有着接收不对称恩遇的经历。
  制度层面的赏罚严明是社会管理的大道基础,但细微处如能识别义士,以不对称恩遇笼络人心是大道残缺时的有效补充,关键时刻往往能收获出人意料的收益。
  日期:2015-03-24 13:47:40

  和“士”相对应的群体为“客”,“客”和“士相比,其没有固有的价值是非观念,也就不拘于道德和恩怨。电视剧《潜伏》中谢若林有句名言“只要你一枪打不死我,我醒过来还和你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正因为这种不拘于规则的“水质”特性,“客”有着比“士”更强的适应性和钻营性。如果非要给“客”寻找稳定的行为标签,,那么“客”唯一的群体特性就是识时务,趋利避害,以图长策。

  日期:2015-03-26 19:28:31
  正文更新:
  “客”所趋利益有着为公还是为私的区别。凡为公谋利者,可为“上客”,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者,是为“下客”,通俗点也叫“小人”。上客和下客之别,不在行事准则上,而在最终目的上。
  历史中“上客”的典型代表为五代冯道。
  日期:2015-03-26 19:28:52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能侍奉君王善始善终者,都是有大能耐之人,更何况是在不同老板手下善始善终。在历史上,我们要是看到哪个官员历经三朝而不倒,那不由你不竖起大拇指,赞一声“高”。比如汉朝的霍光、宋朝的李纲、清朝的张廷玉等。但那些人和我将要说到的冯道相比,只能算是后进晚辈。因为冯道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日期:2015-03-26 19:29:19
  冯道出生于五代,五代时期是各方势力竞相攻伐,朝廷政权更替频繁的乱世。冯道本人经历的皇帝有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原、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可见,冯道侍奉的不仅是父死子继的同姓朝廷,还有彼此对立的异姓政权。“成于斯,败于斯”,也正因为此,冯道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

  冯道七十三岁去世,和孔子同寿,赞誉者“称叹”,像范质就称羡冯道“德厚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但素有名臣称谓的欧阳修就讽刺冯道政治操守不如妇人,司马光也称冯道为“奸臣之尤”。
  日期:2015-03-26 19:29:43
  一个冯道,毁誉参半,看似不好理解,但是细细想来,理应如此。欧阳修和司马光,一个参与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一个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传统社会,要编制朝代通史者,对编者本人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具备符合统治阶层价值取向的道德素养,就如同今天编撰党史的人,你必须是政治合格,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欧阳修和司马光属于半真不假的“士”之阶层,其二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恪守传统道德,坚持独立的价值审美,一来向世人表明他们具有编撰史书、褒贬春秋的资格,二来向统治者表明他们的忠贞品格和对“佞臣”坚决划清界限的红色立场。

  日期:2015-03-26 19:30:41

  无论是道德还是恩怨,一旦定型,则成累人之名。此处并非说道德不可取,而是不可将道德斧凿于器,确定于形。善恶交织,不显于心,意显识明,是非各成,所循皆法,以道为宗。有句话说得好,“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道德规范只有将心意和客观条件综合考虑随机应变,才能不负道德确立的初衷,也才能尽可能地调和人事,理解物理。
  日期:2015-03-30 20:58:29
  让大家久等了,正文更新内容:
  冯道本人就对世俗道德和封建礼教有着深刻通达的认识。古人极重名讳,平日相称都是以字代名,你要是当面直呼其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对当事人的极大不尊重,所以古人皆有避讳习惯,无论是嘴上还是笔端。冯道平生最爱《老子》,然其阅读习惯与众不同,每次都是独卧席上,使人诵读于旁。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正好和其名讳“道”字相冲,读者为避其讳,开篇每每读曰:“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惹得冯道哈哈大笑,每次皆让其按原文诵读。如果说这件小事不足以表现冯道对礼教的阔达态度,那么下面这首诗作则更加直接地表明了他对“道”的理解和对礼教的淡薄。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日期:2015-03-30 20:59:12
  这两首诗言道而近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万物有理其道自融的思想更接近佛家因果自如,轮回不休的宿命观。“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什么是恶?王阳明说善恶随意而发,冯道能摒除私意,立身于狼虎丛中的基础就是其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身有所长而利不为己谋,二是顺于势而不悖于时。
  日期:2015-03-30 21:04:10

  我在前面讲过,矛盾出现的基础是立场分立,而立场分立来自于物我之分。人能无私,则能包容万物,消弭自性,周旋于物理之中。根据史书记载,冯道本人极富“无产主义思想”。冯道出生于耕读之家,无恒业,本人好学善著。在读书时,即使大雪拥门,尘垢满席,也不为所动。从此处看,先不说冯道读书效率如何,其能忍受大雪拥门,尘垢满席的读书环境起码说明此人并非处『女』座,没有强迫症,能接受残缺并不完美的现实并悠然自处其间,这个特点在冯道一生中,都发挥着重要影响。

  日期:2015-03-30 21:04:32
  冯道自小好读书,并擅长写作。这项长处如果放在唐宋等盛世,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五代不同,天下纷乱之时,武功比文治更有市场,但物以稀为贵,在人人涌向以武挣功名的路子时,能舞文弄墨的人就成了稀有人才了,可以说,勤学善著不仅让冯道迈过了仕途路上的一道道门槛,更让其对世事和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