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49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08 21:32:13

  【8.14】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真相】
  本章孔老师说的这句话,不仅是成语,而且是至理名言,尤其是专制体制下的至理名言。为什么呢?
  首先是可行性。不在其位,你怎么谋其政呢?比如你不是城管拆迁办的,却想强拆别人的房子,那就很难了。所以从可行性上来说,不在其位,就应该不谋其政,否则谋了也是白谋,白谋还不如不谋。
  其次是危险性。不在其位,你去谋其政,谁最恨你?当然是在其位的官员啊。你让在位的官员恨你,除非你爸爸是李刚,否则不是找倒霉吗?比如你不是皇上,却整天想着如何收取全国的苛捐杂税如何选取天下美女,你想想会是什么后果吧。所以从危险性上来说,不在其位,千万不要谋其政,否则轻则破财,重则要命。
  与这句话相反的,是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句话的发明人是顾炎武,他说的天下是明朝的天下也就是老朱家他们家的天下,和老百姓没有关系,和顾炎武也没有关系。顾炎武自以为有责,当属于不在其位却谋其政,既不可行也很危险。
日期:2012-10-09 19:40:46

  【8.15】
  原文: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
  孔子说:“师挚的开始,关雎的结束,耳中充满美妙啊!”
  【真相】
  本章谈音乐。
  古代乐曲分4个乐章,第1乐章是“升歌三终”,是声乐;第2乐章是“笙入三终”,是器乐;第3乐章是“间歌三终”,是声乐器乐间杂;第4乐章是“合乐三终”,是声乐器乐合唱合奏。什么是“三终”呢?就是《诗》里的三篇。“升歌”是开始也就是孔老师说的“始”,“合乐”是结束也就是“乱”,从“始”至“乱”是“一成”。“始”好理解,为什么结束叫“乱”呢?你想啊,又是声乐又是器乐的,大家一起出声,再加上散场的观众提前退席互相招呼座椅响成一片,还不够乱套啊?

  孔老师为什么觉得1和4两个乐章特别美妙呢?是不是中间2个乐章圣人睡着了?当然这是玩笑,孔老师的音乐造诣很深,绝对是专业人士,一般是不会睡着的。他特别欣赏第1第4乐章,我想可能有2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形式,第1乐章是唱,而且可能是“师挚”这位当时音乐大师的独唱;第4乐章是合唱。唱是声乐,孔老师可能是更喜欢声乐而不是器乐。另一方面是因为内容,我们知道圣人是想用音乐教育听众忠于周天子的,有唱词的声乐比器乐更容易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这也是孔老师为什么更喜欢声乐的原因。

  可惜这些音乐现在再也听不到了,不然真想体验一下所谓“洋洋乎盈耳”的感觉。
日期:2012-10-10 09:13:38

  【8.16】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
  孔子说:“狂放而不直爽,幼稚而不朴实,愚昧而不守信,我不知道这种人。”
  【真相】
  本章孔老师又“不知”了。我们知道,孔老师经常用“不知”或“未知”来否定一个人,就好比我们现在说我没见过你这样的,并非真的没见过。所以,本章不是圣人真的自谦,而是孔老师在批评别人。

  被孔老师批评的人有3个特点。
  一是“狂而不直”。狂人的特点是不把你放在眼里,既然不放在眼里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费劲跟你拐弯抹角弄婉约,所以也就会比较直。“狂”是缺点,但这缺点附带了一个小优点就是“直”。如果这个小优点都没有了,那他就不是狂人而是狂犬了。
  二是“侗而不愿”。“侗”是幼稚无知,“愿”是朴实善良。幼稚无知对自己是缺点,但是对旁人往往觉得他朴实,因为如果他不是幼稚无知旁人就会觉得他老谋深算。如果一个幼稚无知的人,旁人并不觉得他朴实,那他就只剩下讨厌了。
  三是“悾悾而不信”。“悾悾”是诚恳的意思,为什么诚恳呢?朱熹说是因为无能。无能而又想让别人给他一条活路,所以只好诚恳。诚恳当然就要诚信,否则就不是垦而是啃了。如果一个人又无能,又装可怜,可又不收信用,那就不是无能而是无赖了。
  所以,这个人是一个狂犬,而且讨厌,而且无赖。难怪孔老师说“不知”,连我们也要说真没见过这样的。
日期:2012-10-10 10:34:05

  【8.17】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如同追不上,还怕失去。”
  【真相】

  孔老师的话有时候很生动,这比后来的那些死板的臭豆腐们强多了。所以,虽然我不同意圣人的观点,但是很佩服孔老师的才华。
  本章孔老师讲学习,他说学习好像追女孩子但是怕追不上,又怕已经追到的却丢了。当然了,圣人很正经,孔大也没有女孩子可追,所以他并没有直说是追女孩子。孔老师干脆就没说追什么追不上,也没说怕丢什么。我帮他一个忙,把他没说出来的说成是追女孩子,希望使他的话更生动。
  为什么孔老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呢?比如我们想在一个月内读《论语》,我们总想多读一点,仿佛在追赶什么,能完成进度吗?不一定。但是同时,我们又怕读得太快,前面的又都忘了,那就等于没读。想一想,是这个意思吧?当然我说的不如孔老师说的简练生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