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略分析第一书》
第2节

作者: 一笑扬天1982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笔者之所以要坚持“不以后事推论前事”,还有个意义,那就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坚持“不以前事论后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将更加明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无数个机会,等待我们去选择,比如高考填报志愿,选学校选专业,比如找工作,比如炒股选择股票。一旦选择错了,往往后果不堪设想,甚至终身贻误。比如有人在读了大学在大四找不到工作之后,往往会不断埋怨自己:“当时我要是选某某学校某某专业”就好了,这种想法对他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吗?一点意义都没有。等以后再有类似的选择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会犯一模一样的错误。

  2、绝对不用人的评价。人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更为危险的是,作为政治的主角,往往会将人或者事情有意拔高或者压低,肆意歪曲,以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笔者将对这种评价式的语言进行破解。
  3、忠实于三国而绝不局限于三国。三国时期的权威资料《三国志》不但简短,而且相互矛盾之处甚多。笔者不是历史学家,甚至不是三国爱好者,之所以想破解三国智谋,不过是在领悟自己思想精髓之后,居高而下,将其顺手破解而已。何况笔者不愿意做白面书生,青灯黄卷地研究史料,青春作赋,白首穷经。笔者之意,在于以三国为线索,不但将中国古代的权谋智慧尽数贯通,而且对当今时代所存在的非常多的关于计谋的问题,尽可能地悉数破解,给那些在迷茫中的人,点燃明灯。比如,《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然而历史小说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其智谋高深之处,有有些地方,往往高于真实的历史,所以笔者同样会对其进行讲解。

  笔者将在本书中说明,一个本来正常、善良的人,一旦被赋予集体责任和时代特征,在巨大的利益力量下,人性将发生重大的扭曲。之前明明是好人的人,后来却变得坏得不能再坏。
  包括本书在内的系列书籍,将讲述“以道御术”的道理。只要你心底纯正、善良,把握几个点之后,任他阴谋诡计,不能动你分毫。
  笔者发现,在现代生活的巨大压力下,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已经扭曲,而笔者将努力,使中国人从这种扭曲的巨力之中,重新还原出真正的人来,展现一个人性光芒四射的时代。

  日期:2013-09-02 15:11:38
  第一章 颠覆乾坤第一计
  在很多人的眼里,袁绍是个无能之人,如果他是一个无能之人,又怎么能够做到那么厉害的位置——割据四州,一方霸主。其实,袁绍之阴狠,实在不下于曹操,我们来看三国历史中有分量的第一计。
  公元189年,汉灵帝死了,十四岁的刘辩即位,史称汉少帝。当时的中央政府,由两大势力把持,一个是宦官集团,一个是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当时袁绍、曹操都依附大将军何进。为了消灭宦官集团,袁绍多次向何进建议,采取果断措施,将之消灭。何进虽然同意了袁绍的建议,但是却无法执行计划——因为他的妹妹皇太后反对消灭宦官。袁绍见到何进如此软弱,摇摆不定,于是进一步建议:“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同意了,他认为,只要各地的军队一到,来个“假造反”,对没有见过世面的太后进行恐吓,太后就会害怕,就会惩办宦官。

  这个计策,无论被当时人、还是后世史学家,以及历史证明,这都是一条愚蠢得不能够再愚蠢的计策。此计一出,朝廷的大小官员,包括卢植、陈琳(当时是何进的秘书)等人,大惊失色,纷纷反对。后来的枭雄曹操更是评论说:宦官之所以得逞,靠的是皇权,要对付这些人,只需要一个狱卒就够了,何必招来外面的大军呢?何况,招大军进入京城,动静这么大,隐瞒不住,所以何进一定会失败。

  事实如同曹操所料,宦官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情,提前行动,杀了何进。
  后世史学家都以此事对袁绍大肆批评,对袁绍的昏招痛心疾首,几年前名噪一时的易中天也秉承了这个观点(笔者并非史学家,因为在中国研究三国的人中,在大众之中,以易中天最为有名,笔者认为他的观点,代表了史学界的一种主流观点,所以在后面会多次引用他的观点。)。

  如果真的这么看,那么只看懂了袁绍的计策的第一层,袁绍之阴狠,岂是他人所能及?
  日期:2013-09-02 16:43:54
  好毒的计策!
  袁绍何其阴毒!
  那么,袁绍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的呢?我们来看袁绍以及士人集团是怎么做的。第一,何进的命令发出之后,各地士人纷纷响应,最为直接的,就是把地方上与宦官集团有关的爪牙和亲信赶走、抓捕、杀掉,抢占有利的官位。第二,在中央,袁绍身为首都治安总司令,不但任凭何进被宦官杀掉,而且在打着为何进报仇屠杀宦官的时候,其党羽顺便把一起为何进报仇的何苗(何进的弟弟,应该没有谁比他更有理由报仇了,何苗当时担任车骑将军,名义上仅在大将军之下)杀掉。第三,袁绍打着为何进报仇的旗号,将宦官斩尽杀绝,只要没有胡子的男人,全部杀掉。他们只顾杀人,至于那个最重要的人——皇帝,袁绍以及其党羽根本就是不闻不问,任凭大宦官张任带着皇帝逃出皇宫。

  如果计划执行顺利,那么袁绍成为新时代权臣的梦想就实现了,退可以像霍光一样把持朝政几十年,进可以像王莽一样成立新王朝。

  唯一可惜的是,尽管袁绍的士人集团响应积极、热烈,但是表现最积极的是野心家董卓,他攫取了袁绍的所有胜利成果,并且把东汉王朝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再想想,为什么董卓会成为首批入京的外地军队?当时董卓驻兵在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并不是离洛阳最近的。首先,如前所述,在何进的诏令发布之后,各地士人开始抓捕宦官集团的爪牙,并没有把进京放在第一位,而董卓直接率兵去了京城;其次,董卓以前多次打败仗,本要被革职,是靠着贿赂宦官集团得以保全并且得到重用的,所以他急于进京原因可能是:如果宦官集团能救则救,如果不能救,则立即诛杀宦官,向新的权势集团何进投靠,越早投靠,越显得忠诚。但是到了京城之后,他发现形势如此混乱,于是趁火打劫而已。有人说董卓“驻兵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以后事推前事,证据在于:一、他入京带的兵少;二、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远见卓识。董卓入京之后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只能说明他不知道如何使用权力。就像穷小子突然成为暴发户,不知道怎么花钱,只懂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从头到脚俗不可耐的金银首饰。因为不知道使用权力,董卓在残暴的同时,还必须央求他的敌对方做官,比如袁绍顶撞过他,董卓还给他封官。

  之所以袁绍的胜利成果被董卓所攫取,就是因为袁绍自以为计划已经十分周密,士人集团只顾杀宦官、除外戚,完全忘记了防守,被董卓趁虚而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