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航海史》
第2节

作者: titanjack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开端于夏商周,之前远古人的航海是一种懵懂的航海行为,真正的航海事业必须具备: 适航船舶、较为固定航线以及港口三个条件。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的出现,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从此造船便摆脱了原木整材的束缚,用同样长短的木料,即可以造出比独木舟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来。以后再经过不断地改进船体线型设计。就造出了适航性好,抗沉性强的各种船舶,为后人发展远洋航海甲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运载工具。木板船的出现源于金属工具的被制造,如此一来,木材材能够被切成木板,从考古和文献记录来看,夏朝开始出现了金属工具,因而木板船有可能是在夏朝开始使用。

  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船舶载货的优越性,于是推动了全国的造船行业发展,由于地理的因为形成了南强北弱的局面。中原地区也有造船,不过中原地区因受木材的限制,所造船舶的质量较比江南为差,造船用材仅是就地所取的杨木或柳木。《许国公奏议》上所说:“方平原万里,素也不产松衫,其般不过杨、柳木打造。江且难涉,况于航海”。说明中原地区的造船用材自占为难,所造的船舶,在强度和适航能力上,都远不及江南的优良。

  所以当春秋战国吴、楚、越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着高质量的船舶建造,其国家迅速发展。江南的沿海及江河航道中舟帆相继,航运成为当地诸侯的政治、经济命脉。每个诸侯国为了确保航运畅通,或防御邻国袭击,都十分重视航道的保护和控制。当时,一部分船舶即转变成水上防御和攻击的战具。此从江南战船的数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当时的航运规模和造船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水上军事活动。

  日期:2012-03-05 21:19:12
  春秋战国时期诸各国的战争在陆地和海域全面的展开,海战对于船舶建造的需求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造船业。同时期出土的各地文物中均有对战舰进行的相关描绘,证明在当时出现了所谓的“楼船”:楼船是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有的作为指挥舰。春秋时期,随着战船建造技术和作战需要的发展,出现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的战船,统称楼船。

  各国在造船技术的线型设计上,开始注意建造水上防御和攻击的战船。于是根据水军战勤需要,出现了戈船,突冒,楼船,大翼,中翼,小翼等各种战船类型。同时在造船数量上较前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公元前468年,越国自会稽迁都山东琅邪,出戈船300艘航海北上,公元前308年,秦将司马错从巴蜀发船万艘,载米六百万斗,顺江而下攻击楚国。这一数字既作大幅度的低估,也足见当时造船能力之盛。

  再如《越绝书》关于吴王阖间与伍子胥讨论水师训练方法的对话记有:“阖闾见子胥,敢问船运之备何如?对曰: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令船军之教比陵军(陆军)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当陵军之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桥船者当陵军之轻足骠定骑也。”吴国战船大翼长12丈,宽1丈6尺,“容战士二十六人,棹(卒)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夫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中翼长9丈6尺,宽1丈3尺;小翼长9丈,宽1丈2尺。据考证,晚周到战国时的尺度,每尺约相当于O.23米,折合成今日的米制,大翼长27.6米,宽3.68米;中翼长22.08米,宽2.99米;小翼长20.7米,宽2.76米。其长宽比分别为7.5、7.39和7.56。这三翼战船船体修长,若顺水而下,再用50名桨手奋力操桨,则船行如飞。水战推进了战船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春秋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

  日期:2012-03-07 13:11:10
  夏商周的航海从上古时代的懵懂漂移状态转变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先决条件就是航海技术的发展和物品交换形式的出现。此时的航海才成为社会生产力必要的组成部分,开始朝着一项独立事业的方向发展起来。
  到了周代中叶至战国时期,这个时期航海的特征,是出现了专业的航海经营者。在《诗经·小雅·大东》上即说到“舟人之子,熊照是裘”,指明已经有一些人通过经营船舶发家致富了。1957在安徽出土“鄂书君启金节”这个是楚怀王赐给名叫启的鄂地封君的行船许可证。这个叫启的大船东拥有150艘船舶,常年在长江、汉水、湘江、资江、沉江、澄江和赣江上行船经商,同时金节上也规定了免税方式,船舶限载、管理船舶方法,是最早的船舶管理条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近海与远洋航行的日趋活跃,人们的航海知识和技术也行到相应的发展,并初步奠定。
  1、海洋气象
  海洋上的气象态势,不仅影响海洋活动的正常运行,还直接关系到船舶与船员的安危,于是这一时期人们加大了对海洋气象的认识,其中对风的认识尤为重要。
  据史料记载,商代人们已认识东南西北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产生了八方风与十二方风的概念。这一时期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时令、方向等都相互联系,并和一些政治主张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罗万物的体系。航海活动和气象知识的预测分不开,正确的气象预定,有利于船队正确与安全的出行。
  2、海洋水文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对海洋水文也许开始有所认识。我国近海为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边缘海,海洋潮汐以及由此而生的潮流对开航海活动影响很大。顺逆潮流时,航海易难度程度不同;潮汐高低时,船只适航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对它的认识是古代航海技术不可缺少的。
  3、海上天文知识与导航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进展表现在对恒星与行星的观察的定量化上。沿黄、赤道带将临近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的二十八宿体系已经齐备,为度量日、月运动的空间位置提供了参照坐标。
  夜间航行,主要是北极星,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对北斗星与北极星的观测与辨认已相当精细了。这一时期为确立东西方向,白天观测太阳方位,夜晚是观测北极星方位。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发明了司南,但是司南似乎只用于陆地上,运用于海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海中的不平稳。
  日期:2012-03-07 13:13:20
  节是水陆交通运输凭证,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鄂君启节》于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分为舟节和车节两种,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铸造。舟节(右)主要用于水路运输通行;车节(左)主要用于陆路运输通行。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对核后无误才可通行。
  此“金节”用铜铸成,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为防奸杜伪,在镶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错金银”再创作,故又称《错金鄂君启金节》。错金银也叫“金银错”,其方法是在青铜器铸造时铸出腰槽,将金银片、丝放入槽内,锤打后错实磨平。这一工艺是在春秋时期产生的,应用至今。《鄂君启节》铭文挺拔秀丽,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

  日期:2012-03-08 21:57:45
  4、夏商周的航海路线
  4.1、东夷与百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