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航海史》
第3节

作者: titanjack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东夷是华夏人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俗话说夷有九夷,实际上约有十几个种族。据《括地志》记载,其中有几支就分布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一些岛屿。相对东夷,居住南方的越人统称叫百越。东夷人和百越人都是出色的航海民族。当社会生产发展到需要商品交换的时候,随着造船技术的提升,他们开辟出了若干的物品交换航线。九夷中的商族从夏朝就开始航海活动,在夏朝之初有个名叫相土的人就因为其航海事业被记录在诗词中,《长发》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关于诗文中“海外有截”一句中的“有截”,是当时隅夷,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县。

  隅夷与山东半岛之间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这条航线,从现代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即在辽宁半岛南端大连双陀子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典型的山东龙山文化遗物和殷商早期的青铜文物。经碳一14测定,这些遗物大概是在夏商期间的物品,证明在当时蓬莱到大连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航线。此条航线与越人开辟的河姆渡到舟山群岛和台湾的航线是我国最早的两条沿海航线。

  日期:2012-03-09 21:04:06
  5、春秋战国航海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海上探险、大规模海上运输、海外贸易及频繁的海战中先后出现了海上强国——齐国、吴国和越国。
  5.1、齐国、吴国、越国
  公元前七世纪中期,齐国一代明君齐恒公任命管仲为相,开始了其霸业。由于齐国位于现山东,齐国利用临海优势大兴渔盐之利,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国立强盛。终于先后灭掉30多个诸侯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众多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境东)会盟,周王也派代表参加,从此霸主地位得到承认。齐国成为能直接控制环绕山东半岛及渤海航行的海上强国,其势力甚至远达东海和钱塘江口。

  此时的航海活动已经逐步的成熟起来,出现了一些固定的诸侯国之间的航线。《论语》中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从这句话里。可以反映出当时以渤海湾口的芝罘(烟台)为中转点.北到辽东半岛,南到琅邪已有了一条南北航线。
  至于琅琊以南的航线可以从齐、吴、越之间的海战看出端倪。
  公元前496年,为亡父报仇的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率领两国水军在夫椒展开会展。一说夫与椒各为一山,今为无锡太湖马山;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夫椒位于现苏州西南太湖的洞庭东山与西山一带,这片水域正是吴国操练水军的地带。很显然这场战争是勾践想趁着夫差刚即位不久打的闪电战,可惜最终勾践不听范蠡的建议,最终不敌吴国。才有了后来的卧薪尝胆。

  再来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战----吴齐黄海海战。吴王夫差在西破楚国,南降越国后,经过数年精心准备于公元前485年春,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夫差将吴军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主力搭乘内河战船由邗沟入淮河北上,直逼齐国南部边境。同时,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夫差派大夫徐承率海师主力舰队从海路绕道齐国后方,实行远航奔袭进攻山东半岛。由于之前内河接连的胜利,使得吴海军过度自信,忽视了齐国这个老牌的临海国家的军事力量,很显然黄海海战以齐国的胜利告终。

  齐黄海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战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吴、齐黄海海战说明当时中国海洋作战力量在武器装备、船舶建造、战略战术以及航海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成熟并进入大规模运用时期。尤其是吴国海军不远千里的远征行动证明,当时中国的海洋技术足以支撑起大规模舰队的远洋跨海作战行动。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早期的内河水军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尽管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出现“海军”这个专用名称)。

  从春秋后期的海战活动中可知.从琅邪到浙江.航路。若以琅邪为基点,把南北两段航路衍接起来,便形成南起浙江,北至辽东,长达数千里的一条沿海航线。
  日期:2012-03-11 22:01:34
  1.5.2、对日航线
  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航海者从山东或辽东半岛出发,经过朝鲜半岛,航行到日本,前后共开辟了两条航线。春秋时期的一条,是左旋环流航线:战国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又开辟出一条经由对马岛直航日本北九州的航线。
  1.5.3、海港
  这个时代的海港的前身都是小村落,因为临海,成了货物集散地,逐渐演变成了港口。这些港口有的已成遗迹,有的到现在仍是我国重要的港口。

  (1)碣石
  碣石港是渤海湾北岸古港,以喝石山而得名,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昌黎县城北。随着自然条件和航运的发展,碣石港被秦皇岛港所取代。
  (2)黄港、腄港
  黄港、腄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北沿岸,属渤海南岸的两个港口。腄就位于现牟平,位于烟台港东侧近旁。黄就是今天的黄县,位于蓬莱港西侧近边。黄、腄两港是山东半岛向辽东、朝鲜、日本航行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腄港被烟台港所代替,黄港则转移到了龙口。
  (3)琅琊港

  琅琊港因近琅琊山而闻名,春秋以来,琅邪港已是一处渔盐业兴隆、人文荟萃之地。是沿海南北航路的中枢。
  (4)番禺
  番禺港也就是今天的广州港,春秋时期的楚国领地,据说是越族的一支扬越族所兴建的人工港,也是目前唯一还存在的春秋时期的港口。
  日期:2012-03-12 22:09:53
  第二章秦汉三国时期的中国航海

  在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地主专制国家后,统一的国力促进了中国航海的进一步发展,经历了汉朝三国时期若干的君主的努力,这个时期的中国航海的高速发展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2.1、秦始皇对中国航海的贡献
  秦始皇登记后便以咸阳为中心修建海(河)陆交通要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沟通了全国的陆上交通。同时对各诸侯领地内河渠上的截水堤坝及拦阻水道的设施,全部决通。并以鸿沟为中心、疏通济、汝、淮、泗等水。此外,又在吴、楚、齐、蜀大兴水利,跋山开凿灵渠沟通了珠江、湘江、长江水系,发展通航和灌溉,还派人出海,将内陆驰道与江、河,湖、海的航路互相衔接,构成全国一体的水陆交通网。秦始皇在采取这些重大措施的同时,还付出很大的精力,推进航海事业的发展。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秦始皇的四次海巡。

  第一次巡游海上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这是我国古代史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航海。秦始皇东巡郡县,首先上邹峄山(山东邹县境内),立石颂功德,然后封(筑坛祭天叫封)泰山(今山东泰安等县境),禅(辟基祭地叫禅)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再东游海上,到渤海湾的黄(今山东黄县)、腄(今山东福山县)两港,又东到成山(今山东半岛成山头),芝罘[fú服](今山东烟台)立石,颂秦德。由此南行到琅邪港(今山东胶南南境)留住三月,建琅邪台,下令自内地迁徙百姓三万户于琅邪台下,免征12年赋税,立碑,对秦始皇歌功颂德。在东巡途中,齐人方士徐福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有仙人及不死药,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因事本虚妄,徐福等乃谎言因风“未能至,望见之焉”。始皇归途中,过彭城(今江苏徐州)西南渡淮水,浮江,至湘山祠(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过。秦始皇发怒,命令刑徒300O人伐光湘山树,才从南郡(今湖北江汉流域一带)入武关,返回都城咸阳。

  第二次巡游海上是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当秦始皇车队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南)时,韩国贵族张良令力士持铁锥伏击,误中副车。始皇遇刺未中,令大索十日,未得凶手。而后,又登芝罘,刻石立碑,归途中再次来到琅邪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