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交替之间,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但作为割据东南的吴越国,还维持着唐代与日本的海上往来。当时日本处于平安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在日本航线航行的船舶都为中国船。五代时,去日本的海船,主要是从明州出发,横渡东海直航日本值嘉岛,然后再航进博多港,与唐代赴日南路航线完全一样。海船一般在夏季开往日本。在日本避过台风季节以后,八九月份返回明州。当时日本对中国的通商已经比较消极,不比唐朝的繁盛。
到了北宋,日本藤原氏执政时期仍旧闭关锁国态势,中日航海贸易宋朝唱独角戏。到了南宋日本幕府又恢复了同中国的贸易,中日航海贸易再次繁荣。
(1)北宋日本航线
北宋对日贸易的港口是明州,还有泉州以及江苏华亭。明州是对日的贸易量远远高于另外两个港口。日本的主要港口是博多,当时日本在博多港内整修了一座长袖形状的人工港,日本称作“袖凑”,就是为适应与宋朝进行航海贸易而开设的。北宋对日航线是从明州出发,横渡东海,到达日本值嘉岛,再转航到筑前的博多港,仍旧是沿着南路航线航行,与唐朝及五代的渡日南路航线完全一样。往来于这条航线上的宋船,一般能搭乘六七十人,在夏季或秋初趁西南风赴日,回程日期未见记载,大概在初春季节,东北信风的末季返航。全程的航期可见于1072年宋海商孙忠船的记载,他是三月十九日从日本松浦郡壁岛(今加部岛)出发,二十五日到达苏川,全程航期用了七天。
(2)南宋日本航线
南宋与日本往来的港口,和前代一样,仍在两浙地区的温州、明州、秀州及江阴军等地。到绍熙元年(1190年)撤消了杭州市舶务,庆元元年(1195年)又撤消了温州、秀州,江阴军的市舶务,只保留了明州市舶务和广州市舶务。但在绍熙四年(1193年)和庆元五年(1199年),仍有个别日本海船驶进秀州和汀阴港的记载。有时也有日船驶进泉州港。不过宋朝接连撤消各地市舶务以后,官定的对日通航港口便只限于明州一个地方了。日本港口只剩下博多一个港口,原来日本遣唐使的出发港值嘉岛,这时已成为港外的停泊地了。南宋中国到日本的船舶选在五六月分开航,从日本回中国的船只选在三四月分返航,说明当时对信风规律的掌握已经很准确了。
3.3.3宋代高丽航线
宋代对高丽主要有两条航线。
北线:从山东莱州出发,横渡黄海,用两天可到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的瓮津。比唐代的高丽渤海道便捷。南线:从明州出发至朝鲜西岸礼成江碧澜亭。约15天左右可到达。
宋代高丽遣宋使57次,宋使往高丽30次。两国来往很多。中朝间的贸易起初是双方官府通过朝贡和特赐的方式进行。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民间贸易。北宋多次向高丽赠送礼服、乐器、金器、银器、漆器、川锦、浙绢、茶、酒、象牙、玳瑁、沉香、钱币等。高丽也多次向北宋赠送良马、兵器、弓矢、人参、硫磺、药材等。宋代到中国留学求法的高丽僧人很多。这些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日期:2012-05-04 20:31:28
3.4 唐宋港口
3.4.1 广州
3.4.1.1 唐朝广州
广州是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古港。随着唐代的政治经济稳定发展,广州港是唐朝进出口贸易最为重要的港口。唐开元二年(714年),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贞元年间(785-805)来港船舶数量增加,贸易额大增,原先的市舶司位卑权轻,无法胜任管理港市的任务,朝廷就将市舶司升格为 “押蕃舶使”,主管对外贸易以及外国商贩。
唐代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局动荡,另一方面由于广州港官员贪污勒索到港的番商;在安史之乱后广州港开始没落,一年时间靠港的外轮仅4、5艘(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艘),769年李勉出任广州刺史,强调清廉之风,并对当事广州港官员进行整风行动。经过6年的“调养”在李勉离任时广州港已经恢复年40艘的外轮数量。但李勉一走,港口官员压抑已久的勒索欲又爆发出来,番商受不了屡次的勒索都将船舶改靠交州港,广州又经历了一次萧条,以致于岭南节度使建议将市舶司迁到交州。这样的局面直到大和8年(834)唐文宗李昂卜了’‘病愈德音”诏,规定除舶脚、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税收。这才使得广州港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军攻占了广州,在被血洗之后广州从此一蹶不振。
3.4.1.2 宋朝
北宋在平定盘踞岭南的南汉政权后,就重建了广州市舶司,就是看中广州同东南亚以及阿拉伯的贸易门户作用,当时两浙和福建还未划入北宋版图,所以广州是北宋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进口的货物要从北江走韶关、江口到南雄,再陆行通过大庚岭运至南安军,复由水路运到汴京(开封)。
北宋吸取唐朝广州官员勒索贪污的教训,在选拔广州市舶司的人选上慎之又慎,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官员才有资格担任。首先推选出三个候选人,每个候选人都必须有三个朝廷官员举荐且签名保证其品行,再上报枢密院择选,从宋朝对选拔市舶司官员的重视足以证明北宋想重整广州港的决心,效果很显著,广州港再次恢复之前的繁华。
到了南宋广州仍是全国第一大港,按照市舶司官员的说法,海上贸易运输给国家的盈利要远远高于陆上运输。定居广州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且贸易量和贸易额都很大。为了保证市舶司的购买乳香、药物的资金(市舶司可按标准购买贸易物品,称为博买),特别规定了除了市舶司外不准任何官员动用这笔资金。
宋朝的航海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3.4.2 唐宋广州外围港
(1)比景
阿拉伯著名旅行家伊本考尔大贝,曾著《道程和郡国志》一书,记载唐代通西方的航路 说是船离广州后航行四天便到比景,比景就是汉代的日南郡。从汉代到宋朝都是来往中国船舶途径南海的必挂港口。比景作为广州的外围港,其重要作用在于它是船舶在航途中的避风港。即在西南信风期间,越南半岛中、南部以东海域〔约当北纬14一21之间)为台风盛期,不利航行。在4月份又是这一区的季风变换不定期,另外,湄公河有一股向南的海流流向巽他海峡。在昆仑岛还有一股向北流向海南岛的海流,与厂州湾向西南和东南流的两股海流,在海南岛以来相遇,形成一股强流,同样对航行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复杂海况。航行船舶遇到气象变化不便航行时,便就近到比景寄泊。
(2)琼州、吉阳军、万安军
自从比景脱离了中国管辖后,位于海南岛上的琼州(今海口)、吉阳军(三亚港)、万安军(今万宁) 便成为了广州的外港,中外船舶都在这里靠泊交易。据《诸番志》记载泉州和广州的船舶也经常载运粮米、瓷器、纱绢等货来此交易。在琼州、吉阳军等港也有众多的阿拉伯海商群居的村落。
日期:2012-05-06 14:05:14
3.4.3 泉州
南朝时期,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随着中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荣。唐代,泉州、广州和扬州等,并称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
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唐代来泉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还有东南亚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人。7世纪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节来中国,随后来者日多。“至武后时(684~704年),阿拉伯人经商于广州、泉州、杭州诸良港恒数万”。当时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岛夷斯杂”,出现了“市井十州人”的盛况。为了表示对外商的关怀,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护广东、福建的外商,规定“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