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航海史》
第12节

作者: titanjack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五代时,泉州为闽国辖地,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代后期,泉州扩大了城市范围,并增辟了道路和建置货栈,以适应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乱世后从地方势力接管了泉州便开始大力发展泉州,泉州成为了畅通东西的港口。泉州逐渐超越了广州成为中国第一贸易大港,当时贸易板块上西方有埃及亚历山大港,东方有泉州港,两港并立当时世界超级大港。
  到了宋朝,福建一带的商人多为海商,鉴于泉州港“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1087年,宋朝在泉州建立市舶司,同与两浙路、广南东路的市舶司并称中国三大市舶司。泉州港在宋朝的崛起除了自身地理人文优势外,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宋金战争时,泉州一度成为宋朝王室避难苟安的后方基地。当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兀术率军大举南下兵逼临安的时候,宋高宗下令,“命六宫自温州泛海往泉州”退避。宋朝在泉州设置了“南外宗正司”,是相当于一个留守代理机构,皇权的驻守外加宋朝一直提倡贸易兴国政策,为泉州港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泉州港的崛起有一下因素:

  (1) 宋金战争对泉州影响很小,当两浙地区受到战火侵扰时,泉州港口仍是船头涌动的热闹场景。只有当金兵入侵江淮时,朝廷调集商船援助战争。后来为了不影响贸易,将福建商船分为了三批,其中一批参战,其余继续营运,三年轮班制。泉州港发展得利于战争—自身没受到太多波及,北方的贸易大量的转移到了泉州港。
  (2) 泉州港政治地位上升。宋朝迁都杭州后,泉州成为了京都外港。从地理位置来看,明州靠杭州更近,为什么是泉州港成为京都外港呢?首先,由于靠近国都,明州更容易受金兵的骚扰,不易开展航海贸易;其次泉州的运输网络是宋朝看中的,无论是西方进口的乳药或是泉州出口的陶瓷丝织品都可以便利的运输到国都或者从内陆地区(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谓的腹地)运输到港装船。目前泉州地区还保留着大量的宋朝桥梁,以及两座灯塔,这些是当时朝廷发展泉州交通网的证明。

  (3) 地缘优势。泉州位于宋朝管辖海岸线的中心,地处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的交汇点上,由此港可以直通南海,东去日本,北航高丽,在沿海又可以南通广州、北接明州。泉州当时占地利之便,既是东南沿海转贩舶货的市场,又是放洋出国的主要港口。同时在输出商品方面,泉州有雄厚的生产基地,如福建建窑、德化窑和浙江龙泉窑的优美瓷器,江南绚丽多彩的丝织品,手工艺品,给泉川港对外输出,提供了大宗畅销商品的货源。这是泉州港繁荣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经济、地理是泉州港发展的内因,政治军事的动荡是外因。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泉州港迅速崛起。

  泉州城的主港在城南晋江岸边,市舶司设在城南水仙宫。即今之水门巷、舶司库巷附近。它的港区包括泉州湾和晋江、洛阳江下游的许多港沃在内,如围头、安海、石井、后渚等地。
  后渚港位于泉州港湾内,是泉州主要的外港。安海在泉州城南与石井隔海相对、围头位于泉州东南围头湾,也是泉州的重要外港。为了保卫泉州港的安全,宋朝在泉州四周的惠安县的小兜;晋江县的石湖、法石、宝林四处地方设置了军寨。石湖寨处于出海口“南镇与北镇相对,城下之水从此入海”, 岱屿山即在海口中间,“土人称为岱屿门,乃近城控扼至要之地”, 岱屿门是泉州的门户,船舶驶出泉州港经过岱屿门后便开始远洋行程。石湖寨设在岱屿门有扼守泉州咽喉要道的意思,北洋航线(朝鲜日本)船舶进泉州港必经小兜,小兜寨也顺理成章的设立,与石湖寨呼应。乾道年间〔1165—1173〕设立永宁寨,嘉定年间(1208一1224年)设立围头寨。南宋年间朝廷在泉州设立了6个军寨,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的重要性。

  泉州的外围港还有福州和漳州两处。福州港历史比泉州还要久远,在汉代福州港被称为东治,到了北宋福州港的地位得到提升,朝廷在闽安镇设巡检员专门查封海上来往货船。到了元佑二年(1087年)福建路市舶司的建制被列在泉州以后,一与漳州港同隶属于泉州管辖。
  漳州,在泉州东南,濒临大海,东北接泉州平原,西南陆通广东,西北接闽西,是负山枕海介于闽粤之间的沿海要镇。由漳州顺九龙江而下,东过海澄港,经海门岛(海山),到九龙江口的圭屿和厦门岛而出海二漳州久有海舶、香药之利,北宋时既是福建南部的航海贸易港口,在这里设置了招舶巡检官主持港务。南宋时成为泉州的外围口岸,但在泉州知府真德秀的奏折中说到;“泉、漳一带,盗贼屏息,番舶通行”。仍把漳州与泉州并论。说明到南宋时.漳州仍是一个十分繁盛的海港。

  <
  日期:2012-05-09 20:27:23
  3.4.4 明州
  明州就是今天的宁波港,一个天然的深水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浙东设明州,后迁至三江口,是唐朝日本航线的一个最主要港口。
  宁波平原地势平坦,外对舟山群岛,内则河网密布,溯余姚江而上,经曹娥江,过钱塘江与运河相连。宁波可作为运河的南端,北连长江、淮河、汁河,东通海外,是海外交通与内河航运的衔接枢纽。它背依浙西、浙北及江淮流域广阔的经济腹地,适合发展航海贸易。在迁至三江口后,明州成为了浙东政治经济中心。明州港伴随着中日交往日益密切而发展,在开辟了日本航线后,从宁波开航大约7天时间就可以抵达,10天到达朝鲜,如此一来比登州日本航线快,而且不受朝鲜局势的影响。因此明州成为了日本朝鲜同中国贸易的首选地点。

  在唐末五代,中原地区动乱,南方地区割据自立,但明州在当时吴越王钱镠统治下仍保持同日本朝鲜稳定的贸易往来,为宋代明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对外贸易分为了东海南海两部分,南海核心港是广州,东海就是明州港主导。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在杭州设立市舶司,明州市舶司是下属单位。当时出港船舶在杭、明两个市舶司均可以办理手续,到元丰三年(1080年),去日本朝鲜的船舶都在明州办理出港手续。为了避开金人的骚扰,在高丽使节的建议下,出使高丽的船不再经过登州航线,改由明州出使;再后来宋朝宣传所有的外国船只以及宋朝贸易海船不再挂靠密州港(青岛),明州成为宋朝东海片区同日朝通商的唯一口岸。东南亚的占城、阁婆、三佛齐,西方大食等贸易船只也经常挂靠船只,不少番商定居在明州,人数一度达到明州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南宋时期,明州虽遭金兵的洗劫,但处于贸易的需要在稳定局势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南宋恢复了杭州、明州市舶司,但后来由于航运中心转移至泉州,两浙市舶司被废除,只在明州、杭州、温州、华亭、青龙镇五处保留市舶务机构。

  明州的外围口岸是杭州和温州两港,潡化四年(993年)市舶司从明州迁至杭州后,杭州成为东南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商贾云集的消费城市;后市舶司移至华亭,杭州降格为市舶务,专门管理货物的买卖。温州港发展源于其造船工业的发达,以及龙泉青瓷器、漆器、纸张、皮革的出口(从温州通过海运至明州出口),绍兴元年(113年)朝廷设立市舶务。

  日期:2012-05-13 12:22:49
  3.4.5 扬州港
  扬州在唐朝盛极一时。唐代中叶,航海贸易日益发达,外国海商纷至沓来,其中尤以大食、波斯商人及日本、高丽的留学僧俗人士居多。因此东海、黄海沿岸的港市相继兴起,扬州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沿江城镇上升为海港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