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略分析第一书》
第8节

作者: 一笑扬天198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9-08 21:52:16
  大人物韬光养晦,不动如山,是为了突然发出致命一击。
  比如我们看乒乓球比赛,发球前,接球方弓下腰,周身防护,没有一丝破绽,而发球方也是要把球遮住,掩盖进攻意图,甚至也要为接对方的球做好准备。而一旦发球,双方的动作都是快如闪电,动作在瞬间完成,尤其是高手对普通选手的竞争,基本上是一击必杀,一点都不好看。
  司马懿就将这种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司马懿最被人反复提及的一计,就是司马懿装病赚曹爽。但是,虽然此计从结果上来说,成效是非常好的。但是从用计的深度和层次来说,远远不及另外一次用计。这次用计隐藏之深,以至于古往今来的史学家读破史书,至今也无法发觉。这将在后文解释。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什么叫做“大变在即,不动如山”。司马师与文钦、文鸯父子作战。有一天晚上,文鸯带领敢死队偷袭司马师的营寨,一直杀到司马师的中军大营,杀声震天。司马师措手不及,形势非常威胁。司马师的眼睛有瘤疾,平时就经常流脓,这时候听到杀声四起,心中一惊,刚刚用针线缝好的疮口竟然裂开,而且眼球还从疮口中崩出,可以想象,司马师的疼痛到了什么程度,简直是疼得撕心裂肺。但是,在如此情况下,司马师居然处乱不惊。他为了稳定军心,居然一声不吭,沉着冷静地调兵遣将,很快就把文鸯的部队打败了。等到文鸯退去,司马师的手下侍从发现,司马师竟然已经把床上的被子咬个稀巴烂。可以想象,司马师的意志何止是顽强,简直是彪悍。如果司马师表现出丝毫的疼痛,表现出丝毫的慌乱,只怕已经成了文鸯的刀下之鬼了。

  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很多既得利益集团,仅仅记住了“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变成了缩头乌龟,任凭国家人民遭殃。
  如果权势集团无所作为,尸位素餐,任凭国家罹难,生灵涂炭,那么自然会有人将其取而代之。袁绍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但是这种正确的策略,只会导致其毁灭。他们不作为,这个世界自然有其他人有所作为。本章所说的绝不冒险的行为,想必有人不信服,因为毕竟这个世界上有人靠冒险成功了。请看下一章《险到极处实无险》。
  日期:2013-09-09 13:38:51
  第三章  险到极处实无险
  上一章说到,大人物的正确策略是不轻易冒险,那么,是否可以推理,小人物就需要冒险?
  但是,如果只关心冒险计划本身,无论计划结果是成是败,从计谋层次上来说,就已经低人一等了。有时候,冒险事件本身的成败根本不重要,甚至失败的结果比成功的结果更好。
  笔者现在要关心的,是在关东联军会师之后拒不进攻的情况下,曹操的表现。董卓害怕关东联军,烧了洛阳向西撤退,曹操对诸侯说:“董贼弃逃,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诸侯都说“不可轻动。”曹操很生气:“竖子不足以谋。”曹操和他的铁杆支持者鲍信在敌我众寡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带着刚刚招募的乌合之众,追击董卓的西凉精兵,结果是大败惨败,士兵损失惨重,鲍信受伤,鲍信的弟弟鲍韬战死,赞助商卫兹战死,曹操身中一箭,坐骑受伤倒闭,曹操差点被杀,幸亏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才得以逃脱。

  史学家纷纷评论说,这时候的曹操是有忠君爱国之心的,是治世之能臣,是因为看到袁绍等无能,才开始走上奸雄之路。而笔者认为,如果这样看,智商停留在儿童级别。
  从第一个层次分析,也就是只从战争是否胜败的层次分析。曹操只有一万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打胜董卓的十万兵马?这个道理,曹操应该不是不懂。但是,当时的情形是,董卓是要逃跑,就算有人断后,也不会久战,所以安全上比较有保障,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是,西凉精兵,甲于天下,差点使他丧命。
  从第二个层次来分析,从内部斗争的形式分析,曹操必须败。我们不妨假设曹操打赢了,而且曹操军事天才横溢,甚至把皇帝抢回来了,结果会如何呢?国家秩序恢复正常,曹操有功,会有封赏,那么天下诸侯呢?难道就没有功劳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人家跑这么远来开party,多么辛苦啊,皇帝还好意思指责他们吗,要知道法不责众啊。曹操能有此功劳,那也是在袁绍盟主的统率之下,而且有四方诸侯帮助他御敌啊。但是曹操有此大功,必遭人妒,因功获罪,实属正常,此后有多少灾难不好说。历史上因功获罪的例子何其多也。

  假设曹操小赢一把,没有抢回皇帝,那么其他诸侯的脸面挂得住吗?十几个诸侯,几十万大军,居然还比不上一个没有席位的曹操(正史上,曹操是挂名在张邈之下),诸侯怎么面对天下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