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09 20:25:09
作为对比,我们来分析下另外一个打董卓的人——孙坚。孙坚打了董卓,而且还打赢了,还意外得到了传国玉玺。结果,天下诸侯都不容他,打董卓的时候,袁术就断了他的粮草。孙坚还受人挑拨,去攻打刘表,结果受到刘表部将黄祖的伏击而死。传国玉玺也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袁术挟持了他的家人,逼迫交出传国玉玺。他的军队也被袁术收编。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孙策英勇过人,重新开拓江东基业,孙坚这一脉就不会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
国外也一样。英国有个证券分析师,成功地预料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他的同事全都预料错了,而且拒绝他的意见,结果导致亏损惨重。那么,这位证券分析师是否因此成功预料这次危机而被予以重任呢?恭喜你,答错了。这个证券分析师被炒鱿鱼了,而很多给公司和客户带来灾难的同事反倒是高枕无忧。
曹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失败。失败了,十八路诸侯表面上宽慰他,一边听着他的指责一边乐呵呵地看他惨样,心里幸灾乐祸,但是也就放过他了。
如果,曹操的意愿仅此而已,又如何能够成为天下英雄。这个事情,还有第三层次,从战略层次上从天下宏观形势上来分析,这才是曹操孤军追击董卓的精华。当时天下大乱,群情纷纷攘攘,不知何去何从,天下百姓,思得安宁,天下士人,思求明主,天下猛士,思归英雄。袁绍等十八路诸侯,十八个既得利益集团,坐拥十万人马,于国于民一无所益,大失天下所望。这一战,在表面上曹操败了,但是在天下人心的大局上,曹操尽得天下人心。
有证据吗?有。曹操第一次招兵,招来了哪些人?除了本族人曹洪、曹仁、同乡人夏侯惇、兄弟夏侯渊(曹嵩本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才改姓),外姓人只有两个草根将军乐进、李典,都不过是一介匹夫。此战之后,曹操第二次招兵,所招来的人有荀彧、戏志才、钟繇,荀攸,郭嘉、陈群、杜袭,个个是士人集团的精英和杰出代表,而且,荀彧和郭嘉还是从袁绍那里过来的。从此,天下英才,半归曹操,曹操手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
要知道,在此之前,曹操因为是阉宦之后,天下士人都瞧不起他,此战之后,天下归心。
曹操这一败,败出了名气,奠定了他丰功伟绩的基础。
日期:2013-09-09 20:29:13
等你看到我分析官渡之战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你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袁绍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谋士都要聪明,比沮授、田丰都要聪明。在这里,我不解释。
纠正你的一个错误,在决战之前,袁绍的核心谋士中,投奔曹操的仅许攸一人,沮授、审配等人都是不投降的,而这其中关系之复杂,真是动魄惊心。
在这里, 我只说一点。当时擅长看相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个叫何颙,他对曹操的评价是:“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但是,实际上呢?他和袁绍是死党,他追随的人,是袁绍。
日期:2013-09-10 19:36:56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曹操的这种行为,叫做“抢注商标”。当时所有的诸侯的自称是“大汉忠臣”,但是谁是真谁是假呢?得拿出干货来。大家都不追击,而曹操追击了,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毕竟他做了。所以,天下士人裁定:“商标权”归曹操。
曾经有一个寓言:一只老鼠要与一只狮子比武,狮子果断地拒绝了。老鼠说:“你害怕了吗?”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老鼠打架。”
曹操就是那只寻找狮子比武的老鼠。一战之后,他得到了曾追击董卓的美名。
世人一般只看到第一层,即实力对比。
政治老狐狸能看到第二层,比如,为了最高统治者猜疑,方法多种多样,有人求田问舍,王翦率大军在外而千里写信向秦王要求田地,有人自毁名誉,萧何故意强占名宅,狄青故意打百姓,有人隐居,比如,张良隐居,韩世忠念佛。如果翻翻中国所谓的智谋,很大例子都是这方面的。
唯英雄能看到第三层。
说句题外话,这次战争的失败对曹操所造成的阴影很重,所以,曹操后来组织了一只以骑兵为主的特种部队,名为“虎豹骑”。这只部队,曹操严格保密,记载极少,以至于《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提及,而在《三国志》中,记载也很少。虎豹骑的成员挑选很严格,如《三国志?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由此可知,这支队伍的成员都是百里挑一,甚至可以说,在普通队伍中担任将领的,在“虎豹骑”中只能担任一名普通士兵,其精锐程度可见一斑。“虎豹骑”的统帅都是曹操的家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后来曹操打马超,“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击破西凉。想必是曹操从这次战争中理解了西凉兵的厉害,学会了破解之法。要知道,中原不产马,产马之地西北和东北都不在曹操手中,攻打袁氏时就已经有了虎豹骑,可见曹操对这次战争教训印象之深刻。
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读者还会对一次具体事件的成败得失看得这么重吗?
那么,这件事情对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启示呢?
日期:2013-09-10 21:30:15
联系到第二章,这两章合起来的结论就是:大人物看能不能做,小人物看该不该做。
大人物做事,必须要平衡风险,牵一发而动全身,大人物做事往往非常保守。但是小人物则无需考虑这些,只需去做就行了,失败并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你只关注事件是否成功与失败本身,那么,哪怕是像孙坚一样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打败董卓,得到非常意外的巨大收获(传国玉玺)),成功也不能长久,甚至反而遭祸。
一定会有人不服:对于做同样正确的事情,失败的曹操最后却成功了,成功的孙坚最后却失败了,这种结果怎么能够让人信服。
不错。现实世界就是这么荒谬。至于孙坚为什么失败,具体原因将在《英雄不应作灰扬》中给出。而至于曹操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当时是小人物,在做正确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后悔青春虚度,羡慕年轻人,那是因为年轻人有失败的权力,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而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往往患得患失,心向往焉,身不能至。
一旦一个人有了失败可以从头再来的决心,从心理上来说,他永远是年轻人。
如果一个人专注于该做的事情,一定会成功。如果你如此专注,却一再失败,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太难了。但是唯其艰难,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人和你竞争,而这个事情又是该做的,天下需要的,所以,就会有很多与你志同道合的人,跟随你,跟从你,和你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个人智慧拓展为集体智慧,个人能力拓展为集体能力,所以很多奇思妙想、独特技能完全可以横空出世。
有一个记者问一位非常长寿的老人:“现在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老人想了想回答说:“不怕同龄人竞争。”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个幽默,但是,所有正确而且艰难的事情,一定没有什么竞争者。如果我们去看印度圣雄甘地的传记,他前期简直是一个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十足的屌丝。但是,他能够充分理解第三层的境界。因为他在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所以,虽然他不断失败,不断入狱,但是英国殖民者害怕他,根本不敢囚禁他
——用英国殖民者的话说,“甘地每被囚禁一次,他的声望就提高一次”。甘地的这种作为,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叫做“非暴力不抵抗”理论,这个理论后来在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曹操的这次冒险,实际上毫无危险,险到极处则无险。
所以,甘地每次入狱,他是毫发无伤,而英国统治者反而战战兢兢。
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英雄,光是看这点是不够的。我们与第一章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往往无权无势者的意见非常正确——因为其无权无势,所以要代表天下人的意愿和利益。如果无权无势的人的意见不代表天下人的意愿,肯定会被抛弃。比如对于袁绍招军入京的建议,大儒卢植、秘书陈琳、曹操的意见都非常正确,唯一可惜的是,相对而言,他们都是小人物,而他们的对手,也就是策划此事的人,是实际上已经大权在握的袁绍。
肯定还会有读者说:曹操也许不过是误打误撞而已,有可能他没有这么想到这么多,这么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英雄呢?我们看曹操兵败之后做了什么就知道了。请看下一章《天下逐鹿谁英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