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4节作者:
zlzxs
以至于后来刘奭得知师傅在狱中时才明白真相。
胡三省把“刘宏批准第二次党锢”与“刘奭误将萧望之入狱”的事相提并论,并感慨,刘宏时期“暗又甚焉”!他竟然无视了原文明说刘宏才14岁(虚岁)的事实,且刘宏登基一年,尚未秉政;反观刘奭的事是发生在黄龙二年(-47年),此时刘奭年满27岁,执政已两年。胡三省却批评刘宏“不之悟”,真是强人所难!
总而言之:第二次党锢政策的出台,是以太傅胡广为首的朝廷官员与各派系政治博弈的结果,论责任,肯定与尚未秉政的刘宏无关。
日期:2015-05-28 07:47:31
1.3 无德不报
次年(169年),刘宏名正言顺的将亲生母亲董贵人接到雒阳。三月初三,刘宏尊母亲董贵人为孝仁皇后,称董太后,安排其居住在南宫嘉德殿,称为永乐宫。同时入朝的还有舅舅董宠,被任命为执金吾。
此时皇宫之中就有了两个太后了。此时的刘宏虽然还不懂得政治,但怎能不暗暗感谢给他带来转机的宦官们?假若没有宦官,他如何能将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接到雒阳和自己一起享福呢?
窦氏家族没有被杀的人(窦妙的母亲)都被流放到交阯(如今的越南)去了,宦官们自然对还在雒阳的窦妙耿耿于怀,无时不刻向找机会向其下手。而刘宏是怎么做的呢?
建宁四年(171年),刘宏年满15岁,已完成元服仪式,可以临朝问政了。十月一日,刘宏亲自率领群臣一起到南宫向窦妙祝寿,并赠送礼物。黄门令董萌向刘宏哭诉不平,刘宏暗暗记在心里,回去后便下诏,增加南宫的物资供给【范书《皇后纪下》:建宁四年十月朔,率群臣朝于南宫,亲馈上寿。黄门令董萌因此数为太后诉怨,帝深纳之,供养资奉有加于前。】。
第二年,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得知母亲病故于交阯,不久便伤心而病逝(感疾而崩)。宦官们(曹节、赵忠等人)扣押尸体,不肯发丧,甚至提出用贵人的丧礼仪式,刘宏得知,则拍板用太后的丧礼仪式【范书《陈球传》:帝(刘宏)曰:“太后亲立朕躬,统承大业。诗云:‘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岂宜以贵人终乎?”】。
等丧礼结束,接着准备下葬时,曹节等人又提出:因为窦氏家族有罪,所以窦妙不能与汉桓帝刘志合葬。这时候,很多正义的大臣(廷尉陈球等人)都站出来反驳,为此朝廷还专门开会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之后,最终刘宏用一句“虽然窦氏有罪,但窦太后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废黜她。”封住了曹节等人的嘴,以行动报恩【范书《陈球传》:帝(刘宏)省奏,谓曹节等曰:“窦氏虽为不道,而太后有德于朕,不宜降黜。”节等无复言,于是议者乃定。】。
刘宏可能对窦武没有好感,但对窦妙则是做到了知恩图报。至于刘宏的生母董太后,在史料中也能看出她对窦妙的谦卑尊敬。董太后入雒阳时(169年),窦妙早已失势被幽居在南宫,而直到窦妙逝世(172年),董太后才开始参与朝政【范书《皇后纪下》:及窦太后崩,(董太后)始与朝政。】。
日期:2015-05-28 07:48:23
至于在建宁初,董太后家族在后宫是否有势力,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件事上做个简单的分析。
建宁三年(170年)九月,执金吾董宠获罪被处死,罪名是“矫称永乐后属请”。永乐后就是董太后,这个罪名也就是“冒称董太后旨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史料可做参考了。
我们来推测一下。如果这个罪名是真的,董宠就是咎由自取被处以极刑,而作为妹妹的董太后,作为亲外甥的灵帝刘宏竟然都无法救他一命;若罪名是假,那就是董太后的旨意触犯后宫禁忌,董宠为了替妹妹开脱,自己顶罪获死,那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不管是哪种可能性,我们都可以看出:董太后的势力处于下风,刘宏无权可用,也只能任人摆布。
那么弹劾董宠致其死罪的势力是来自哪方神圣?此时被幽禁在南宫的窦太后肯定没这么大能耐。如果是窦太后的人脉所为,那么次年(171年)刘宏也不会愉快地去南宫给窦太后祝寿并增加供给了。
由此看来,弹劾董宠致其死罪的人只能是来自于朝廷中秉公执法的官员,而且这里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日期:2015-05-28 11:51:59
第二章 青年时期
我们接着看172-183年间(刘宏16-27岁),礼法上已经成年刘宏都干了些什么。
2.1 熹平石经
建宁元年(168年),刘宏第一个老师(太傅)陈蕃死后,之后的太傅是胡广,这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老官油子,到了熹平元年(172年),胡广也死了。刘宏后来有三个最重要的老师,就是教他读书的杨赐、刘宽、张济。这三人先后在华光殿为刘宏教授儒学经典。
东汉政府从刘秀开国时,是指定龙亢桓氏的桓荣负责教授皇家子弟。到了顺帝的帝师桓焉,他收了两个弟子:杨赐和黄琼。
杨赐属弘农杨氏,父亲杨秉(三不惑)、祖父杨震(四知太守),儿子杨彪,孙子杨修;黄琼属江夏黄氏,父亲黄香(扇枕温衾),孙子黄琬。杨秉做了桓帝的帝师,而杨赐则做了灵帝的帝师。杨赐家风稳重,刘宏非常看重他。
而刘宽则是一个宽厚之人,教刘宏读书时,留下了“忧心如醉”的典故;至于张济,他出自豫州汝南人的世家,而非汉末张绣的叔父张济(凉州武威人)。
张济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在光和五年(178年),张济还因为亲宦官而被曹操+陈耽弹劾【范书《刘陶传》:吏人诣阙陈诉,(陈)耽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帝(刘宏)以让(许)戫、(张)济,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
日期:2015-05-28 11:53:16
东汉时还没有印刷术,书籍的流传都是人工传抄;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因为笔误等缘故导致的错误在所难免。
再者,太学里的儒生们因为师承不同,对儒学经典的见解有所出入,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师傅教的是对的,因此经常争论不休。甚至有人为了分出个高下,向兰台负责管理书籍的官员行贿,将收藏的儒家经典上的文字改动,以符合自己的见解【范书《宦者列传》:(李)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
鉴于当时儒学界的种种乱象,议郎蔡邕认为儒家经典已经传抄几百年,很多文字在传抄中产生谬误,再加上一些水平低下的儒生穿凿附会,所谓“传道授业”完全是在误人子弟。
于是蔡邕、中常侍李巡联合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人共同上书奏请由官方来校勘儒家经典,皇帝刘宏批准【范书《蔡邕列传》:(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