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13节作者:
zlzxs 综合分析:刘宏执政的168-183年间,全国发生大规模的天灾合计13条。
瘟疫:4条,其中有3次朝廷安抚百姓的记载(送药)。
水灾:3条,一次洛水(属河南),一次金城河(属凉州),一次是175年,这次最大,有七个郡国受灾。据《五行志》刘昭注引袁山松《后汉书》载,受灾地区为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琅邪。分别属于兖州、豫州、徐州等地。
旱灾:4条。政府均无赈灾举动。其中175年那次,朝廷有安排人到名山求雨的记载(竟然真下雨了)。(见《五行志一》刘昭注文)
虫灾:2条。其中175.6关中三辅等地区的那次螟灾,政府出台了减租政策【范书《灵帝纪》:六月,弘农、三辅螟。遣守宫令之盐监,穿渠为民兴利。令郡国遇灾者,减田租之半;其伤害十四以上,勿收责。】。
如果说天灾影响到老百姓,以至于老百姓去参加太平道,我想,唯一那就是182.2那次瘟疫。按范书《皇甫嵩传》记载的太平道的活动,张角就是在瘟疫肆虐之时,以推广“喝符水”的“医术”得以发展壮大太平道,而且此次没有政府参与赈灾,所以很容易联想到张角从中出力不少,从而获得拥戴。
其次,就是182年和183年连续两年的旱灾,从原文看,政府也没采取任何行动;旱灾的范围有多大,受灾百姓有多少,都没有记载。
我们都知道:旱灾之后常有饥荒;而这个时间段(168-183年),竟然没有一条饥荒的史料。我们有理由相信:要么是旱灾的影响范围小,要么是政府赈灾有力。
就整体情况而言,并非像后世史家塑造的那样“百姓民不聊生,而政府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因为史料中记载的:政府送药、减免租税、求雨、修运河都是铁证,这些都是抹杀不了的!
日期:2015-05-30 07:47:29
4.1.3 评袁腾飞的说汉末三国
本节内容由上两节内容的衍生而出,也可以完全当成独立一篇。本节将专门批袁腾飞在其大作《袁腾飞说汉末三国》中肆意抹黑灵帝刘宏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捎带上易中天教授?那是因为易教授只在《品三国?能臣之路》中顺带黑了一下刘宏,而袁老师则长篇大论黑了一大段,正所谓“言多必失”,所以我稍稍整理,就成了这一篇了。
袁老师先说的“羌乱”,原文:羌人的仇恨日益深切,其对东汉朝廷的反抗更是此起彼伏。桓帝以前,羌人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暴动。东汉朝廷为了镇压羌人的反抗,十余年间花费了八十余亿铜钱的军费,结果呢?“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后汉书?西羌传》)这笔巨资最后大都被将领截留,用来贿赂皇帝的近臣了。可怜士卒不被体恤,枉死者不计其数。东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袁老师谈到的内容出自范书《西羌传》:自永和羌叛,至乎是岁(永嘉元年),十余年间,费用八十余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
——原来这是描述顺帝(刘保)执政时期从永和三年(138年)至永嘉元年(145年)的羌乱。
以145年起计,距离184年有39年,这种“近40年前的羌乱”,能证明灵帝执政期间,在黄巾之乱前有“羌乱”吗?
能证明“近40年前的羌乱”就是引发“黄巾起义”的诱因之一吗?
实际上,刘宏登基后,从168至169年,段颎率军连续作战,最终平定羌乱,从169年至183年,羌人未再叛乱,这是铁的事实。袁老师讲“羌乱”完全是为了凑数。
日期:2015-05-30 07:48:32
再看我在上一节列的军事行动条目,大家可以看出:鲜卑连年寇边,超过军事行动的半数以上。
袁老师也知道鲜卑犯边,于是接着说:除了羌族,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揭竿而起,反抗东汉朝廷的残暴统治。顺帝末年“扬、徐剧贼寇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攻城暴掠,赋敛烦数,官民困竭”(《后汉书?皇后纪》)。东汉朝廷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隐患重重,而其中最大的隐患则是鲜卑。史书记载,鲜卑寇边之事连年不断,搞得朝廷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袁老师还是没有忘记顺帝时期(建康元年,144年)的叛乱(扬、徐剧贼),这种40年前的叛乱,不提也罢。而真正发生在灵帝的“内乱”,在上一节我已经全部列出分析了,袁老师可能翻过书,发现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史料,那我们真不怪他。而在“鲜卑寇边”这个症结之上,可惜他缺乏探讨历史问题的敏锐力,匆匆一笔带过,无法扩展详述。
说回来,袁老师最拿手的表演还是“借古讽今”,对“社会不公平发出强烈控诉”,例如他在其大作中“控诉”道:一个县令,基层干部,都能贪污几千万,弄几十套房,养好几百人伺候他,而老百姓呢?盖不起房,上不起学,连大夫都请不起。社会基尼系数突破了0.5,3%的人占有了97%的财富,这样的社会不出问题才怪呢!
这个“县令贪污几千万”的事大概是范书《盖勋传》中的“长安令杨党案”(见后文“4.4.3蹇硕与盖勋”),原文中可没有什么“几十套房”和“养好几百人伺候他”的记载,全是袁老师“发挥”出来的。如果请袁老师说出“3%的人占有了97%的财富”出自何处,“基尼系数突破了0.5”又是如何算出来的,估计他也只能干瞪眼。
再看袁老师摘录史料本领:东汉末年,民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命都维持不下去的时候,人伦惨剧就要上演了。《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夏四月“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四年后,“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
第一条是元嘉元年(151年)的事,第二条是永寿元年(155年)的事。我还要提醒大家是:原文后还有“敕州郡赈给贫弱。若王侯吏民有积谷者,一切貣十分之三,以助禀贷;其百姓吏民者,以见钱雇直。王侯须新租乃偿。”的记载,给他省略了,大概是为了暗示政府不作为。
日期:2015-05-30 07:49:29
话说回来,桓帝时期这两条“人相食”惨剧的记载,是铁板钉钉的事,只能反映桓帝时期的天灾及社会不稳定。我还是那句话:几十年前的事能证明灵帝时期也是这样吗?
袁老师为了能找到灵帝时期有“人相食”的记载,煞费苦心,最终在《灵帝纪》中找到这么一条内容:(建宁)三年(170年)春正月,河內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这事会是饥荒引起的吗?范晔在前面《桓帝纪》里写那么多“人相食”,后面《献帝纪》也有,为什么偏偏在《灵帝纪》就玩起“春秋笔法”了呢?真的要是饥荒引起的,政府还有空研究是谁吃的谁?在《五行志一》刘昭为此事作注,也未认为这是饥荒引起的吃人事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