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15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5.【万民饥流】→范书《安帝纪》:(永初二年,108年)秋七月戊辰,(汉安帝刘祜)诏曰: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琁机玉衡,以齐七政。朕以不德,遵奉大业,而阴阳差越,变异并见,万民饥流,羌貊叛戾。夙夜克己,忧心京京……

  ——这里记载的“万民饥流”就是本年正月出现的饥荒事件。
  6.【民多流亡】→无法考据出处。
  7.【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范书《桓帝纪》:(永兴元年,153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诏在所赈给乏绝,安慰居业。
  ——因为蝗灾和水灾引起以冀州为主的流民事件,有数十万户背井离乡。
  大家看到了吧?何教授举例的“流民事件”实际上都是因为天灾、饥荒、谣言等因素导致的,并非“土地兼并”所致。

  同样的,何教授在范书《灵帝纪》找不到“流民”这两个字,于是将(181年)司徒杨赐与掾吏刘陶商议的内容作为佐证【范书《杨赐传》:(杨)赐时在司徒,召掾刘陶告曰:“张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何如?”】,何教授以“简别流人”这四个字认定太平道教徒中有流民,并反证流民是参与太平道的主力军,至此形成其观点链:官商勾结→土地兼并→流民→太平道(黄巾之乱)。

  日期:2015-05-30 07:54:03
  我在前面已证明了何教授所列举的史料有断章取义的问题,他认为“土地兼并→流民”这个因果关系并没有具体的史料依据,甚至其收集关于“流民”的史料都是来自于西汉、东汉早期的记载,与袁老师的方式一样,无法找到灵帝执政时期的记载(172-183年),只能拿几十年、上百年前的记载充数,这样很难让人信服。
  当然,我还是比何教授厉害一些(偷笑~),我就找到了一条汉灵帝执政时期的流民记载。时任颍川郡太守王立安葬客死颍川郡的流民遗体,蔡邕为他做的颂词:哀此骼骴,惋彼孤魂,遭水为泥,逢风成尘,殓以时服,葬于洛滨(见《北堂书钞卷?第39?政术部13》)。原标题为《颍川太守王立义葬流民颂》。
  我以为:在灵帝执政时期,流民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何教授提出的“土地兼并→流民”这个因果关系是要打问号的,甚至于“土地兼并→流民→太平道”这条观点链条也是其想当然耳。退一步说,我也不否认这其中的可能性(肯定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参与太平道),我只是否定这条观点链条为“太平道发展壮大”的主因,所以我只能部分认同。
  再者,何教授可能对宗教发展的传播方式感受不深,简单的认为太平道教徒中有流民,就认定流民为其主力。实际上,大家都应该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会有“传道人”的存在,哪怕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宗教传道方式,仍然是靠人力流动传播的【范书《皇甫嵩传》:(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
  所以说,有部分太平道教徒离开原籍,去全国各地传道,这是宗教活动的具体体现而已,并非因为教徒本身为流民所致。我甚至可以说:反而正是太平道的传播造成了一部分的流民现象【范书《皇甫嵩传》: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
  我们再来看史料记载中,真正对“土地兼并”现象描述了什么具体后果。

  汉末南阳郡世家郑泰家有四百顷田,家里有钱,但是食物却不足【陈志《郑浑传》裴注引张璠《汉纪》:(郑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土地虽然大量集中在地主手里,而地主却缺少劳动力去耕作!
  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何不愿意承担田租去种田呢?孙吴皇帝孙休给了我们答案:来自地主的田租和政府的税赋太重了!导致务农的利润太少,所以农民宁可放弃务农【陈志《孙休传》:(永安二年)(259年)(三月)(孙休诏:)……夫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饥寒并至而民不为非者,未之有也。自顷年已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亦由租入过重,农人利薄,使之然乎!……】。

  看看,孙吴的农民、甚至官员、士兵,改行从商,因为从商比务农更容易填饱肚子、更有利可图。而孙休对此提出改革建议是:“今欲广开田业,轻其赋税,差科强羸,课其田亩,务令优均,官私得所,使家给户赡,足相供养,则爱身重命,不犯科法,然后刑罚不用,风俗可整。”。
  说回来,郑泰的弟弟郑浑在汉末及曹魏担任地方官时,就非常注重开田安民,大概是他也看出症结所在吧。如果让地方豪族、世家这些既得利益者把兼并的土地吐出来,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在土地资源仍然富余的情况下,由政府牵头,组织失去土地的农民开荒种田,并降低税赋,安抚农民,这是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的必经之路。

  日期:2015-05-30 07:55:38
  4.2黄巾之乱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再简单地将前文的史料总结一下,在灵帝刘宏执政的168-183年间(有效执政时期:172-183年间)。
  羌乱,没有!
  鲜卑寇边,有,但仅仅是在边疆(幽州、并州、凉州)。
  异族叛乱,有,但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边郡(益州、荆州江夏、扬州丹阳、九江),并非中原。
  汉人叛乱,有,一次在会稽(宗教起义),一次在济南,但刘宏尚未正式执政。

  天灾,有,政府基本上都有赈灾行动,也未发生饥荒、甚至“人吃人”的人道主义灾难。
  官员贪腐,有,我想这是任何封建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甚至现代文明社会。
  土地兼并,有,这个问题从“井田制”被废除后(约在春秋晚期)就存在了。
  流民问题,有,在东汉早中期,多由饥荒引发;到灵帝时,唯一的“流民”依据是“太平道”传播时产生的。
  如果灵帝拿这份“成绩单”去和顺帝、桓帝去比较,这可比他们强太多了。所谓“民不聊生”引发“黄巾之乱”的论调没有史实依据,难以让人信服;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封建社会任何时期都存在,而在灵帝时期远没有达到“民不聊生”的程度。
  当然,历史的转折点就在184年,这年,全国八州爆发黄巾之乱。
  日期:2015-05-30 07:56:30

  4.2.1黄巾之乱的定性
  说到黄巾之乱,我们又无法避免的必须面对另外一个问题:黄巾之乱算不算农民起义?
  大陆史家为政治服务,将黄巾之乱定性为农民起义,以此刻画出“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画卷。看看建国初出版的记载“黄巾起义”的书籍,里面的内容大概是“残暴的皇甫嵩、狡猾的朱儁、英勇无畏的黄巾军战士、悲壮的张角三兄弟”,相信大家体会到什么叫“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