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54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约+时间:表示推测时间点,可商榷。
  为了方便理解,时间段设为189.9-190.2。
  升迁或封赏
  ①王允:河南尹→(189.9)太仆→(189.10)尚书仆射→(约189.11-190.1)太仆+尚书令。

  ②闵贡:河南中部掾→郎中,封都亭侯【范书《何进传》:以(闵)贡为郎中,封都亭侯。】。
  ③桓典:羽林中郎将→未升官;家族中拜一人为郎官,赏赐二十万钱【范书《桓典传》:诏拜家一人为郎,赐钱二十万。】。
  ④袁术:虎贲中郎将→(189.8.30)后将军【范书《袁术传》:时董卓将欲废立,以(袁)术为后将军。】。
  ⑤曹操:典军校尉?→(约189.9.2)骁骑校尉。(见后文“3.4.4曹操逃亡”)
  因袁绍、卢植逃亡,故无封赏。
  史书载,董卓又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采纳周毖、伍琼等人的再三建议,任命逃亡在冀州的袁绍为勃海郡太守(就地封官),封邟乡侯(此事推为十一月后)。

  这个乡侯名义上是嘉奖袁绍在政变之时功劳,但是袁绍丝毫不卖帐,得了勃海郡印绶之后,仍自称兼任司隶校尉(因为有印绶在手),而董卓只能作冷处理,也不再任命新的司隶校尉。
  此外,董卓还安抚了逃亡在泰山郡的鲍信,任命其担任济北相(以其弃官逃亡至领济北相起兵可推知)。鲍信自然也不领情,继续招兵买马,策划反董。
  日期:2015-06-09 13:10:03
  提拔名士

  ①蔡邕:平民→(189.9)侍中祭酒?→侍御史→治书御史→(189.10)尚书。
  蔡邕入朝后,其名望给董卓增光不少。初平元年(190年)后,蔡邕逐渐成为董卓心腹,董卓也多有听从他的建议。
  ②荀爽:平民→(189.10.16)平原相(未到任)→(189.闰12.24)光禄勋→(189.闰12.27)司空。
  上述日期是按范书《荀爽传》中的数字推算而出,原文为:(光禄勋荀爽)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荀)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③陈纪:平民→(约189.10)五官中郎将→侍中→(190.2)平原相。
  ④韩融:平民→大鸿胪(190.6在任)。
  ⑤张玄:平民→侍御史(中途病逝)。
  上述五人,除了韩融没有明确指明是董卓征辟,其他四人都是董卓提拔,而且都有“不得已”+“被迫”才上任的记载。
  当然还有是硬骨头的,譬如申屠蟠,这位“大神”根本就没搭理董卓的征辟,不久也病逝了,在当时人眼里,他算是保住了“晚节”。相比之下,张玄赴任途中病逝,真是得不偿失。
  拒绝朝廷征辟的还有许劭,就是在党锢时期在豫州汝南郡以“月旦评”名满天下的名士。范书《许劭传》是说许劭拒绝了杨彪的征辟,并非不给董卓面子。许劭之所以拒绝,依我看来,很可能是看到关系不好的从兄许靖在朝廷混的很好,怕入朝受辱。

  汉末大儒还有郑玄,初平元年(190年),长安朝廷举荐其为赵国相,但因为战乱,任命书并未抵达,郑玄为了躲避黄巾军,入徐州避难。
  日期:2015-06-09 14:16:29
  地方官员
  由周毖、伍琼等人组成的官员任命团队,大量安排名士入驻地方为官,后来这些人大多参与反董联军,也为他们被董卓杀害埋下了祸根。
  ①韩馥:尚书→冀州牧。
  范书《董卓传》、陈志《许靖传》、《袁纪·卷25》三处均载为“尚书”,《英雄记》(陈志《武帝纪》裴注引)独载:“(韩馥)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
  陈志《武帝纪》、《许靖传》、《荀彧传》、《袁绍传》、范书《袁绍传》、《荀彧传》、《英雄记》(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共七处作“冀州牧”。
  范书《董卓传》、《刘虞传》、《袁纪·卷26》共三处作“冀州刺史”。
  按史料从众,韩馥当以“尚书”拜“冀州牧”,通鉴亦同。
  ②朱儁:城门校尉→(189.9)河南尹。

  ③刘岱:侍中→兖州刺史。
  朱儁、刘岱在灵帝时期,就有名望,此时出任要职,也不足为奇。
  ④孔伷:平民→豫州刺史。
  ⑤张谘:平民→南阳郡太守。
  ⑥王匡:平民→河内郡太守。
  孔伷、张谘这两人在史书上并未标明官职,按史文惯例,可以理解为以平民之身拜官。孔伷有“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之名,张谘在《英雄记》(陈志《孙坚传》裴注引)中被评价为“亦知名”,可见孔、张二人亦以名望登显位。
  王匡则是大将军府官员,是被何进派出征兵的五路将领之一。八月末,董卓进京后,王匡没有像张辽那样归顺董卓,也没有像鲍信那样回乡筹备大事,而是选择弃官回家。

  约十月,董卓向王匡抛出橄榄枝,起家拜为河内郡太守,王匡倒也认了。王匡赴任后,任命本地世族韩浩为从事。
  ⑦服虔:尚书侍郎→高平令→(约189.10)九江郡太守【颜师古《汉书注·叙例》:服虔字子慎,荥阳人,后汉尚书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
  ⑧荀彧:守宫令→(兖州任城国)亢父县令【范书《荀彧传》:永汉元年(189年),(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
  服虔和荀彧都是属于在初平元年(190年)就弃官跑路的人。服虔投奔徐州陶谦,后病逝;荀彧则举家迁往冀州,投奔韩馥。
  注:刘表及孔融出任地方官,应晚于本批(189.10)任命官员,考据见《乱世卷·群雄篇》。

  日期:2015-06-09 16:59:36
  3.4.3 相国董卓
  十一月一日,董卓“神奇”的登上了相国的位置,封郿侯(郿县:属司隶右扶风),有“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范书《董卓传》载另有“入朝不趋”)的特权。同时,董卓之母封为“池阳君”(近九十岁),设置家令、丞【陈志《董卓传》:(董)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董)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
  要说起“相国”这个官职,在西汉王朝是有三个人陆续担任过“相国”的,分别是萧何、曹参、吕产。吕产之后,就不再设“相国”了。
  再从东汉王朝开国至此时,都没有人担任过“相国”这个官职,在这个名头上,董卓可以说是东汉历史上的独一份!
  同时,这也是继大司马刘虞之后,第三个“上公”出现在朝廷。刘虞远在幽州,自然没有什么影响,董卓这个相国,标志着董卓在权势上已经超过太傅袁隗。

  我们去看上个月蔡邕的《表相国章》,这奏章里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蔡邕说九月至十月间,董卓多有推辞封赏,而其他封爵的有十一人,甚至有人的封邑达到一万户【及至差功行赏,(董卓)辞多受少。近臣幸臣一人之封,户至万数。今者受爵十有一人,总合户数,千不当一。非所以褒功赏勋也。】。
  虽然蔡邕这篇奏章主要是为了吹捧董卓,但提及事实总不能虚假,只可惜我们只能从史书中找到“闵贡封都亭侯(最低的侯爵)”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