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55节作者:
zlzxs 至于这位封邑万户的近臣到底是谁?不得而知。若要去猜,我看,袁隗是极有可能的。
蔡邕又说:十月七日,太尉董卓上书,以身体欠佳请求辞去太尉的职位,并请前往外地(去当并州牧?)【今月七日,(董)卓又上书,辞疾让位,乞就国土。】。这当然是董卓所做的政治姿态,并非本意。
这奏章里透露的若干信息,意味着董卓在朝廷中的势力已经形成,袁隗失势已经显露。
我再结合史书中提到的:董卓靠着兵多将广而问鼎权柄。我觉得,在十月份,这个因果关系是成立的(我之前强调的是:在八月底至九月末这一个月时间中,董卓在朝廷的实力是没有超过袁隗。),袁隗开始要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买单。
日期:2015-06-09 18:26:47
下面来介绍一下“团结”在董卓周围的幕僚们,以及不受董卓待见的朝廷官员。
董卓幕僚。
①何颙:议郎→太尉府长史。
范书《党锢列传》载何颙“托疾不就”,而范书《董卓传》【(董卓)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郑泰传》【公业(郑泰)等与侍中伍琼、(董)卓长史何颙共说卓。】、《荀爽传》【(荀爽)亦与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均为“长史何颙”,陈志《袁绍传》为“议郎何颙”,可见本传曲笔,若何颙“不就”,又如何能“共说”董卓?
②周毖:侍中?→(约189.9)城门校尉→(约189.10-闰12)吏部尚书→(约190.1-2)督军校尉。
周毖是周慎之子,凉州人。中平二年(185年),周慎官拜荡寇将军,董卓官拜破虏将军,两人一并随张温征讨凉州叛军(见前文“2.2.2一伐凉州”)。董卓提拔周毖为亲信,也是情有可原。
③伍琼:?→(约189.9)侍中→(约189.10-190.2)城门校尉。
伍琼在史书与伍孚的表字(德瑜)、籍贯(豫州汝南郡人)相同,应该是史家记载混淆所致,但按死亡事迹可明确看出是两个不同的人(详见后文“4.3.3伍孚奋发”)。
④郑泰:?→(约189.9)尚书→(约190.2)议郎。
范书《郑泰传》并未记载郑泰如何入朝,担任何种官职,只肯定了他在董卓幕僚中的作用;范书《董卓传》则提到他担任尚书一职。
⑤许靖:尚书郎→巴郡太守(不就)→御史中丞。
按陈志《许靖传》【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看似共职,实际上尚书郎许靖当为周毖下属。
在这次大规模提拔士人的活动中,许靖也被拜为巴郡太守,许靖不就,原因想必是:想去也去不了吧?刘焉占据益州,以汉中张鲁为屏障,拒绝朝廷任命也未可知。后来乱世,许靖辗转豫州、扬州、交州,最终还是在益州渡过余生,想想真是造化弄人。
许靖最终官拜御史中丞,这也是显职,御史台的第一把交椅。
⑥贾诩:?→太尉府掾吏【陈志《贾诩传》:董卓之入雒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贾诩为凉州人,故受提拔。本传中提及的“平津都尉”,是雒阳八关都尉之一,应该是初平元年初所担任;下半年,董卓掌控的朝廷军与关东反董联军开战,贾诩担任“讨虏校尉”应该是在此时。
在关东联军尚未起事之前,何颙、周毖、伍琼、郑泰四人为董卓心腹,负责推荐名士为官【范书《董卓传》:(董卓)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陈志《董卓传》:初,(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谘、张邈等出宰州郡。】。其中何颙、郑泰曾是何进幕僚,可能政变之后,大将军府官员被董卓接纳;周毖、伍琼则是董卓自己提拔的心腹。
日期:2015-06-09 19:47:25
不受待见
①种劭:谏议大夫→侍中。
董卓念及在七月在雒阳城外与其交恶(详见《何进篇》“4.2.3胜券在握”),又将其降为议郎。
②孔融:?→(约189.10)北军中候→(约189.10)虎贲中郎将→议郎→(约189.11)北海相。
孔融在朝堂之上忤逆董卓,因此也被降为议郎,后来因青、徐黄巾声势浩大,朝廷任命孔融为北海相。
我们最后来看看何进幕僚团队中其他人的境遇。
大将军府主薄陈琳在《三国志》中有传,但是细节交代并不清楚,只知道,董卓之乱时,陈琳投奔冀州袁绍。按字面理解,可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袁绍逃亡之后(189.9),陈琳与逄纪、许攸一同追随袁绍而去;另一种是:袁绍得了冀州之后(191.7),陈琳才去投奔。因为陈琳的文笔非常好(建安七子之一),所以袁绍让他负责写公文。
伊阙都尉张承在反董时,弃官逃亡,避难扬州。张承逃亡时间,推为191年之后较为合理(考据详见《乱世卷·孙氏篇》)。
尚书郎华歆、黄门侍郎荀攸仍在朝廷为官,并无官职变更记载。约在初平二年(191年)末,两人参与策划了一次刺杀董卓的行动。计划失败后,华歆与郑泰一同逃亡,投奔驻军于南阳郡的袁术,荀攸则被捕入狱(详见后文“4.3.3伍孚奋发”)。
日期:2015-06-09 21:04:07
第四章 权臣末路
4.1 关东起兵
按史书记载,初平元年(190年)正月,是关东各地政府联合起兵反董开始的时间。但早在去年,地方上已经有了张扬、鲍信、桥瑁、曹操、卫兹等人在组织反董;至本年,“反董”已经成了燎原之势。
“关东”在秦汉之际,本是指长安以东(以函谷关为界)的广泛地区,但在东汉建都雒阳之后,关东应为“雒阳以东的广泛地区”,其中以豫州为主。
《晋书·卷118》:(姚)兴如三原,顾谓群臣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由此可见,“关东”可特指汝南、颍川两地(均在汉时豫州)。
实际上,起兵反董的地方不仅包括豫州,还有兖州、冀州、青州、荆州、并州,甚至司隶。史书上将反董联军统称“关东联军”,大概也是特指屯兵酸枣县(属兖州陈留郡)的反董联军吧。
日期:2015-06-11 20:35:34
4.1.1 酸枣盟誓
首先要给大家破除一个共识。很多人认为“反董联军集结完毕”之后引发“董卓毒杀刘辨”,其实,按照陈志及范书《臧洪传》的记载顺序,我们都可以看到,是“董卓毒杀刘辨”之后,才有“臧洪说服张邈、张超兄弟起兵”的事,再有“酸枣盟誓”的事【陈志《臧洪传》:董卓杀帝(刘辨),图危社稷,(臧)洪说(张)超曰……】(范书略同,改“杀”为“弑”)。
以此看来,董卓毒杀刘辨的起因,应该是首先起兵反董的那几个人(张杨、鲍信、桥瑁、曹操)造的声势。反董联军的政治诉求之一就是:否定董卓“废嫡立庶”的合法性,以图攻入雒阳,推翻“刘协+董卓”的朝廷,扶植“弘农王”刘辨重新登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