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57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面对董卓的意见,虽然百官中不再有卢植在场,但有司徒杨彪。
  杨彪首先站出来反驳董卓,认为长安城经过王莽之乱后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且迁都扰民会引发社会动乱,并补充说“《石包室谶》是妖邪之书,怎么可以采信呢?!”董卓与杨彪反复争辩,甚至变了脸色质问杨彪:“你想阻挡国家大计吗?!”
  这时候太尉黄琬又上来帮杨彪搭腔:“这就是国家大事,杨公说的话怎么会没经过深思熟虑呢?!”董卓见状,气的没话说。而司空荀爽则出来做和事老:“相国难道喜欢迁都吗?如今山东起兵(意指袁绍等反董联军),如今局势不是一天就可以控制的,故以迁都以应对,这是秦、汉(立国平天下)的方式啊!”见到荀爽帮自己说话,董卓的怒气这才稍稍消除了一些。
  这次会议最终不欢而散。会后,荀爽私下对杨彪说:“你们固争不止,必然会有灾祸,所以我不会这么做。”【范书《杨彪传》:(董)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杨)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董)卓意小解。(荀)爽私谓(杨)彪曰:“诸君坚争不止,祸必有归,故吾不为也。”】。大家别看荀爽之前没入朝做过大官,这才几天,就显露出见风使舵的本领。当然准确的说:荀爽对董卓也是阳奉阴违。

  日期:2015-06-12 11:48:43

  黄琬则不似荀爽那般圆滑,他在罢会之后继续上书驳斥迁都之议,当时其他人都畏惧董卓,担心黄琬会因此遭到董卓报复,因此劝阻黄琬。黄琬则大义凛然的说:“以前有白公胜作乱于楚国(欲弑楚惠王),屈庐面对白公胜的剑而不屈服;崔杼弒齐庄公,晏婴也不畏惧崔杼的盟约(崔杼弑君后,以武力逼迫晏婴入盟,晏婴视死如归,崔杼最终也无可奈何。),我黄琬虽然没有古人的品德,但我实在仰慕古人的气节【范书《黄琬传》: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弒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随后,二月五日,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弹劾杨彪、黄琬等人,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范书《杨彪传》:(董)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黄)琬、(杨)彪等】。
  与此同时,董卓的幕僚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伍琼和周毖也反对迁都。董卓闻而大怒:“我当初入朝时,伍、周二人劝我任命士人为官,我听从了,而这些士人到任后,却举兵反我。这两人出卖我,我并没有亏待(这两人)!”二月十日,董卓将伍琼、周毖斩首以泄愤【范书《董卓传》:会公卿议,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廷争不能得,而伍琼、周珌又固谏之。(董)卓因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子劝用善士,故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遂斩琼、珌。】。

  杨彪、黄琬得知此事,以为董卓的屠刀随后会落到自己头上来,于是两人去拜见董卓,并道歉说:“小人是因为恋旧,并非想阻止国家大事,请不要治我们的罪(黄琬终究是怕了,或者是听从荀爽的意见,谋求暂时和解)。”董卓此时也为杀害伍琼、周毖而后悔,于是上书表奏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范书《董卓传》:而(杨)彪、(黄)琬恐惧,诣(董)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罪。”卓既杀(伍)琼、(周)珌,旋亦悔之,故表彪、琬为光禄大夫】。

  侍中陈纪被任命为平原相(平原国属青州),临行前,陈纪前去拜会董卓,董卓顺便向陈纪咨询迁都之事,陈纪也持反对意见,董卓非常不快,但是敬重陈纪的名望,就不再多说。
  因为黄琬被免,司徒之位空缺,朝廷商议(董卓+王允)提拔陈纪为司徒(以示拉拢),陈纪见局势动荡,连随行物品都没准备好,就尽快赶往平原国上任去了(事见范书《陈纪传》)。
  此后,朝廷任命光禄勋赵谦(益州蜀郡成都县人)担任太尉,太仆王允担任司徒【范书《献帝纪》: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并继续掌管尚书台【范书《王允传》: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
  日期:2015-06-12 12:16:32
  河南尹朱儁也反对迁都,董卓虽然厌恶朱儁不与自己同心,但认为他有名望,于是上表朱儁为太仆,并为副相国,以示拉拢。
  当使者持诏书去见朱儁,朱儁坚决不肯受命。使者无法说服朱儁,于是此事作罢(事见范书《朱儁传》)。随后朝廷以袁基(袁术之兄)担任太仆。
  虽然董卓提出的迁都之议没有得到朝廷大部分人的认同,但是迁都的决策还是确定了下来。二月十七日,皇帝刘协及一帮朝廷官员前往长安,至三月五日(前后历时十八天),抵达长安。
  在这次迁都行动中,司徒王允收集大量兰台(兰台为东汉政府皇家图书馆)书籍转移至长安,为保存儒家经典书籍,王允是有功劳的。
  当时董卓留在雒阳,屯兵于毕圭苑以防御袁绍等人,而长安朝廷的内外事务都交给王允来处理,王允假装顺从董卓,董卓也对王允推心置腹,对他没有隔阂和怀疑【范书《王允传》:及董卓迁都关中,(王)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时董卓尚留雒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

  日期:2015-06-12 17:16:14
  4.1.3 袁隗之死

  自从董卓担任太尉后,凭借其军权的威力以及拉拢大量士人成为幕僚,最终在朝廷形成自己的势力圈。我们来看看王允,他和袁绍本是“八月政变”时的前台人物,袁绍逃亡之后,王允逐渐成了董卓所依仗的幕僚核心人物。
  中平六年(189年)十月时,在尚书台为官有据可查的有:尚书令马日磾,仆射王允,吏部尚书周毖,尚书郎许靖。同时负责选举的还有伍琼、郑泰、何颙等人,这些都是董卓的幕僚,当然他们私通袁绍,出卖董卓,这是后话。
  至十一月,董卓担任相国之后,王允担任太仆时还能“守尚书令”(原尚书令马日磾改任职务不详),王允从来都不是袁隗的幕僚,我们可以推出:袁隗已经失去了掌控尚书台的权力。袁隗真没想到招来故吏董卓,原以为董卓能成为自己的搭档,现实却变成了董卓反客为主,成了主宰朝政的大BOSS。
  更让袁隗无所适从的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位侄子弃官逃亡不说,甚至在地方上要起兵“勤王”(反董),此时,袁隗的位置非常尴尬。
  当初“废长立幼”,袁隗是有份的,袁绍起兵的政治诉求是否定刘协继位的合法性,自然也是对袁隗政治路线的全盘否定。虽然袁隗和董卓是捆绑在一起的政治同盟,但是“血浓于水”,董卓对这位失势的太傅大人是越发看不顺眼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