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58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6-12 19:52:04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在董卓的主导下,东汉朝廷迁都长安,史书上没有说太傅袁隗是否反对迁都,只能推出他只能顺从董卓,也去了长安的。

  长安朝廷刚刚运作不久。三月十八日,在董卓的授意下,长安朝廷以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逮捕并灭族【范书《献帝纪》:(初平元年三月)戊午(18日),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罪名大概是“勾结乱党(袁绍)”。
  99%解读“袁隗之死”的史家都会认为袁隗死的冤枉,其实在史料中有个很不起眼的细节,似乎告诉我们,袁隗和关东联军(屯兖州陈留郡酸枣县这一支)是有联系的。
  在广陵郡太守张超带着功曹臧霸一同前往陈留郡投奔兄长张邈时,张超把广陵郡的事务交给了本郡人袁绥,而袁绥之前的职务是:太傅掾,也就是袁隗太傅府里的官员【陈志《陆瑁传》裴注:(袁)迪父绥为太傅掾,张超之讨董卓,以绥领广陵事。】。
  袁隗担任太傅的时间为189.4-190.3,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袁绥又离开太傅府的时间未知,以张超对其信任,似乎可以推出:袁绥是在董卓为相国之后离任,返回家乡,再将袁隗对董卓的不满之情告知张超和臧洪,由此引发反董联军集结酸枣县。

  到了三月,董卓得知袁绥接管广陵郡之事,借题发挥,以袁隗通敌,将其灭族。当然袁绍、袁术是袁隗之死的主要原因。
  日期:2015-06-12 21:46:23
  勘误:
  《何进篇》4.2.3胜券在握
  关于丁原拜执金吾时间的注文有误,改为:

  陈志及范书《吕布传》均以“丁原拜执金吾在何进死前”,袁纪卷25独载“武猛都尉丁原将河内救何氏,拜执金吾”,似乎又说丁原于政变时进京,本文从众。
  日期:2015-06-14 07:36:30
  袁氏宗族共被捕杀二十余人【范书《袁隗传》:董卓忿(袁)绍、(袁)术背己,遂诛(袁)隗及术兄基男女二十余人。】,分别埋葬在长安青城门【《三辅黄图·卷1》: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外与东都门【《三辅黄图·卷1》: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内,后来又担心有人会盗走尸体,再将这些尸体转移至郿县(属司隶右扶风)藏起来【范书《袁绍传》李贤注引《董卓别传》:(袁氏族人)悉埋青城门外,东都门内,而加书焉;又恐有盗取者,复以尸送郿藏之。】。

  后来,朝廷又任命“幽州牧+大司马”刘虞为太傅,征其入朝,但是由于反董地方势力已经形成,朝廷的诏书无法抵达幽州【范书《刘虞传》:初平元年(190年),复征(刘虞)代袁隗为太傅。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达。】,刘虞依旧在幽州担任他的“幽州牧+大司马”,而朝廷的“太傅”就成了虚位以待了。
  例如同时,朝廷任命平原相陈纪为太仆、又征拜尚书令【范书《陈纪传》:玺书追(陈纪)拜太仆,又征为尚书令。】,陈纪都没有应命。大概和刘虞的情况类同,朝廷诏令无法抵达平原国,或者是陈纪根本就不想去长安。
  当然,如果刘虞和陈纪若真去了长安,也只会成为受董卓左右的傀儡,不可能有任何实权的。再后来,陈纪弃官,带着儿子陈群至徐州(投奔陶谦)避难,这是后话。
  话说在两汉时选拔官员实行的是举荐制度,因此,“门生故吏”这种官场潜规则是世人所尊崇的。董卓作为袁隗的故吏,按照潜规则,他必须在礼节上屈于袁隗,结果,董卓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把老领导给灭族了,这是两汉历史上的独一份。

  董卓杀袁隗,其动机不过是畏惧袁隗会背叛自己,但是这件事与董卓杀伍琼、周毖一样,太轻率了,哪怕是将袁隗废其官职,将其软禁也好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说,董卓此举得罪了更多的人,导致更多的人投奔两袁(袁绍、袁术)的阵营,走向了董卓的对立面。甚至于董卓被刺身亡后,很多汝南袁氏的门生都去将董氏族人挫骨扬灰以泄愤【范书《董卓传》: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

  当然,董卓这种“嗜杀”的政治行为源自于“凉州”、“武人”这两个标签,这也证明了他成为权臣之前的“养名”行为不过是沽名钓誉,也注定了他无法真正与中原士人相容,最终以悲剧收场。
  日期:2015-06-14 15:23:00
  4.1.4 征入外将

  早在董卓屯兵河内观望雒阳局势之时,京兆尹盖勋(驻长安)就认为局势有变,并对董卓有所防备【《袁纪·卷25》:初,(董)卓将兵东也,京兆尹盖勋曰:“贪人败类京师,其必有变。”乃为之备。】。
  待到董卓掌控朝政之后,盖勋写信痛斥董卓:“以前伊尹、霍光以权势搞废立,(他们)尚且心怀戒惧,你就是一个小丑,(你搞废立)会有什么结局?(给你)道贺的人还在门口,(给你)吊丧的人就在庐舍,你还不(给我)小心点!”董卓读罢此信,心中十分忌惮盖勋【范书《盖勋传》:董卓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盖)勋与书曰:“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卓得书,意甚惮之。】。

  盖勋的话说得非常重,直接把董卓比作“小丑”,加以痛斥。
  此外,盖勋的信中所说“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出自《荀子·大略》,原话是“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福与祸邻,莫知其门。”此话的寓意其一就是警告董卓:福祸相依,往后的事没有谁能知道呢。
  此外盖勋把“闾”改成“庐”,也有寓意。原文的“闾”是指“街巷”,而“庐”有两个释义,一为“房屋”,二为“坟墓旁边的守丧小屋”,所以可以说寓意其二就是诅咒董卓早死。
  当时,皇甫嵩的军队有三万人,驻扎在右扶风;盖勋的军队有一万人,驻扎在京兆尹(长安);他俩带领的都是由朝廷认可的正规军,且兵力远远超过董卓(董卓本部三千人+雒阳政府军一万人)。
  大概也是在“桥瑁伪书”的风声之下,盖勋便暗中联络皇甫嵩,意欲起兵,以应反董之势。
  董卓也自知不受盖勋、皇甫嵩待见,心怀芥蒂,于是派人安抚,执意想解除此两人的兵权【《袁纪·卷25》:时皇甫嵩尚三万余人在扶风,(盖)勋乃密语嵩,欲讨(董)卓。卓亦深忌勋,使人安喻之,因征勋为议郎。】。
  日期:2015-06-14 19:07:24
  董卓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诏书将此二人征入朝廷为官。
  初平元年(190年),约二月(按范书《皇甫嵩传》载,为本年事,应在迁都之前),诏书送至长安,任命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京兆尹盖勋为议郎。
  皇甫嵩接旨后,长史梁衍劝说皇甫嵩起兵响应袁绍,而皇甫嵩不从,决意前往雒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