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17 23:55:07
【9.4】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没有四样:不臆测,不绝对,不固执,不唯我。
【真相】
从逻辑的角度看,双重否定是肯定。但孔老师不逻辑,本章的双重否定还是否定,是加强否定。这有点像英语口语的语法。孔老师否定了4个东西,也就是圣人没有这4个东西:意、必、固、我。
先说“意”。“意”是臆测,也就是猜测。前面我们学过孔老师的绕口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所以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不知道,不要瞎猜。生活中能不能不猜呢?很难。比如出门要不要带伞,你要猜今天会不会下雨。不猜就只能天天带伞。现在有折叠伞,这个还好说。再比如为防止地震被砸死就不能住在屋里,如果你不猜今天是否地震,就得天天在大街上转悠。另外科学研究更是少不了猜想。所以猜想要有,但是不要瞎猜。什么是瞎猜,很难定义和控制。
再说“必”。“必”是绝对,也就是100%的肯定或否定。比如《论语》里圣人说的话都是对的或都是错的吗?如果你回答都是,你就犯了“必”的毛病。当然,数学上或科学上有些东西是100%或接近100%的,比如说1+1=2就是“必”的,比如万有引力是“必”的,但此外大部分东西都不是。
再说“固”。“固”的意思是固执,也就是一根筋死心眼。死心眼是缺点吗?不一定。比如炒股票的时候,买了就不撒手,有的时候会赚钱,因为后来涨了;有的时候会亏钱,因为后来跌了。股票到底会涨会跌,这个没准。世界上别的事情也大都如此。
最后说“我”。"我"在这里的意思是唯我,一切从自己主观出发。主观其实也是有利有弊的,和”固“一样。太“我”了会因为忘记环境而倒霉,太不“我”了又会像五毛党一样把自己卖得太便宜。所以关键还是度的量化。
说到度,一个人“我”的程度,和这个人“固”的程度有关;一个人“固”的程度,又和这个人“必”的程度有关;最后一个人“必”的程度,和这个人“意”的程度有关。这4个东西因此有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
这4种东西或毛病孔老师是不是真的100%都“绝”了?肯定不是,如果你说是那就犯了“必”的毛病。事实上,只要涉及到周天子他们家的事,圣人就会这4种毛病一齐发作。
日期:2012-10-19 22:10:55
【9.5】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在匡被拘围。他说:“文王已经死了,文献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天要丧失文献,后死的人不能得到这文献;如果天不丧失文献,匡人能把我如何?”
【真相】
本章的故事是一个群体事件:圣人在匡被群众围困。为什么被围呢?据说呢,倒不是孔老师干了什么缺德事,而是孔老师长得特别像一个对匡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干了缺德事的人,这个人叫阳货。被围了以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威胁要杀了孔老师一伙。孔老师什么反应呢?孔老师吹牛。
孔老师说:文王已经死了,天下的“文”就在他孔老师一个人这儿了。如果老天爷不要“文”了,那么就不会把“文”搁在他一个人这儿。如果老天爷要“文”,那他孔老师就是伤不起的,匡人又能把他怎么样呢?这里的“文”,是指记载礼制的文献。
我们知道,孔老师一般还是比较谦虚的,说出这样的大话是比较少见的。人为什么说大话呢?其实主要是为了吓唬别人和安慰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这样做呢?身处逆境的时候。被愤怒的群众包围,当然是身处逆境。“文”的事儿当然吓唬不了群众,所以孔老师说大话就是为了安慰自己和学生。
臭豆腐们说,本章说明孔老师临危不惧。臭豆腐的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圣人的确对危险有些疲了。我们知道孔老师一生致力于周天子他们家的福利事业,而周天子在那时候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所以孔老师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经得多了,胆子也就大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