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第2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翁有点尴尬,时年五岁的黄巢替他解了围,脱口便是两句:“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话音刚落,周宗旦举手就要给他几巴掌,老翁身手敏捷,赶紧把小黄巢拉到自己身后躲着。周宗旦没打成,嘴里依旧不依不饶地骂道:“你个小兔崽子,狂什么狂,信不信老子削死你!”
  老翁毕竟是客人,有必要打打圆场,说这孩子虽然不知轻重,倒也有些文采,不妨让他再赋一首。小黄巢听得此言,没等周宗旦发话,更来劲了,随口便是一首: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则故事附会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目的是很明确的,无非想告诉大家——黄巢自小锋芒毕露,绝非池中物!
  话说回来,无论志向多么远大,少年黄巢唯一的选择,是跟着他爹卖盐。时光流逝,身在殷富之家的黄巢,始终不忘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话怎么听都是欠抽,穷得光剩钱、瘦得只剩胸,还想要什么命运?但是,在黄巢生活的那个年代,可以理解。
  封建社会的等级相当森严,基本顺序是士、农、工、商。有能耐的做官,有土地的务农,有手艺的做工,最没人品、没出息的才做生意,也就比丐帮强点儿。商人的钱再多,也是大家眼里的“下三滥”,连混混都不如,上哪儿说理去?
  黄巢的抑郁不止于此,商人是政治上的“最底层”,内部也还有高低之分。根据交易的对象,商人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等级:
  第一,皇家供应商;

  第二,政府供应商;
  第三,普通商人;
  第四,非法商人。
  黄巢属于哪一等呢?很不幸,最后一位!
  这就悲催了,卖盐又不是卖摇头丸,怎么成了非法商人呢?
  ——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顾名思义,盐和铁只能由政府经营,贾谊著名的《盐铁论》说的就是这事。这一政策始于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改革,后来几经存废,其基本规律是:朝廷财政宽松时,政府放开市场,改为征税制;财政吃紧时,政府又收回来继续官营。
  唐朝初期,盐、铁实行征税制,经“安史之乱”,中央财政捉襟见肘,朝廷又捡回了盐业官营(铁业继续实行征税制)。
  盐是官营的,所以任何私营都属非法!
  贩私盐属于非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偷税。当然,这不能全怪人家私盐贩子,国家根本就没这税种,怎么交?
  作为一个“逍遥法外”的私盐贩子,黄巢期盼“洗白”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什么途径呢?很多!他可以做合法生意,也可以学门手艺,或者直接扛着锄头去种地,当然还可以参加科考。
  对于有点文化基础的黄巢而言,不用动脑子都能想到该走哪条路。边赚钱、边读书、边考试,考中了变商为官,要钱有的是,考不中继续贩盐,钱也不少拿。
  黄巢很有信心,但科举无情,说不行就不行,屡试也不行。黄巢终于怒了:爷不考了!咱走着瞧!等爷杀进长安城,再找你们算总账!

  话是这样说的,诗也是这样写的,但黄巢此时的实际行动是:卷起铺盖回老家,继续贩私盐。
  造反?犯不着!说句气话你也信?
  日期:2013-08-01 20:52:44
  ※ 惹不起的私盐贩子
  尽管黄巢目前不想造反,但私盐贩子早晚是会捅娄子的,具体流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私盐贩子羽翼渐丰。

  贩私盐风险大但收益高,市场稳定、旱涝保收。官府供应吃紧时,还能抬高物价牟取暴利,有能耐、没出路的人都趋之若鹜,从而发家致富。
  第二步,官府定点清除。
  最乐于看到私盐贩子发达的,不是贩子本人,而是官府。——商人赚再多的钱,最后都是为官府打工。
  对于合法商人,官府想敲竹杠,总要千方百计地找点借口。毕竟“奉旨明抢”那是后来的事,朝廷目前还没有堕落到那个地步。搞得不好,容易激起民怨,破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非法商人就不一样了,抓的就是你!
  当然,这跟“养猪膘”是一个道理,杀猪得讲“火候”。私盐贩子刚出道,“涉案金额”太低,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看都不看你一眼。
  等你家资殷实,又碰巧官府缺钱的时候,“定点清除”就开始了。
  第三步,私盐贩子揭竿而起。
  官府翻了脸,私盐贩子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既然是非法生意,贩子们通常都组建了自己的“民间武装”,虽然制服不统一(有的也有统一的工作服)、兵器低劣(以菜刀、棍子、锄头为主),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战斗力相当惊人。

  当黄巢还在埋头读书、憧憬金榜题名的时候,已经有私盐贩子走完了“三部曲”,宣布起义!
  这场起义发生在大中十三年(859年)。“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实际在位的则是唐懿宗李漼。按照惯例,新皇帝在继位的次年改元,李漼是这一年的八月即位的,还没到改元的时候。
  这年十二月,浙江剡县(今浙江嵊州)人裘甫(一名仇甫)为了抵抗官府对私盐贩子的“定点清除”,通过动员、串联,集结了一百余人,在象州(今浙江象山)发动“武装大游行”,以实际行动对新皇帝继位表示“坚决拥护”和“热烈欢迎”!
  一百号人在偏远的小地方作乱,李漼根本就看不上眼,但浙东观察使郑祗德不敢耽搁,眼皮子底下这群“刁民”,真的不是闹着玩儿的!

  郑祗德第一时间调官军围剿,可浙东的官军实在是烂泥糊不上墙。
  先说数量。经“安史之乱”后,朝廷吸取了教训,屡次削藩、裁军,特别是江南地区,官军还没有衙门里的老鼠多。郑祗德堂堂浙东观察使(一级行政区长官,级别低于节度使),满打满算,兵力不足三百人。
  再说质量。江南和平日久,官军喝酒逛窑子是家常便饭,唯独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兵器更是锈迹斑斑。(人不习战,甲兵朽钝)
  这群“兵油子”显然指望不上,郑祗德赶紧派人招募新兵。征兵的军官难得风光一把,四处吃拿卡要、受贿徇私,结果弄了一堆老弱病残回来,还不如“兵油子”呢!
  郑祗德带着一群连“匪”都不如的乌合之众去“剿匪”,结果被“匪”揍得七荤八素。裘甫的队伍连下数县,官军在剡县桐柏山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咸通元年(860年)正月,裘甫率部攻占剡县,开仓放粮、招募兵士,起义军很快便发展到数千人。
  桐柏山一战,郑祗德被打成了“光杆司令”,只得向邻近的地区求援。
  既然浙东的官军是这副熊样,其他地方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家还是很乐意帮忙的。当然,“短工”不能白打,亲兄弟明算账,咱们先得把条件谈好。
  郑祗德下了血本,军费超支达十三倍,终于把犹感不足的援兵请来了。郑祗德还在冥思苦想,将来怎么向朝廷交待这笔帐,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诸将领率援军浩浩荡荡开进浙东,等到要开打的时候,花花肠子又来了。有的说旧病复发,没病的故意从马上摔下来,一群人非病即伤,挺那儿了。——反正这忙是帮不上了,你自个想辙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