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第7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官军越打越顺,起义军越败越惨,李漼又来劲了。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彻底围剿,朝廷调神策将军宋威担任西北面“副剿总”,率三万人协同曹翔攻取徐州。
  围剿徐州的官军还在日夜兼程地赶路,康承训这边已经对宿州构成合围之势。眼看局面越发不可收拾,庞勋采纳了宿州守将的建议,留父亲庞举直、部将许佶留守徐州,亲率两万主力运动到宋州、亳州,抄康承训的后路。
  张实的想法是:康承训被抄了后路,必然会解除宿州之围,调兵回防。起义军在半路设伏,将康承训一顿狠揍,这盘棋就走活了。
  这一战术,就是众所周知的“三十六计”之一——“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并不玄乎,但也是讲技术含量的。换而言之,计谋的成功是有条件、有前提的。就“围魏救赵”而言,其成功的关键有两条,缺一不可:
  第一,被围的“赵”能守住;
  第二,抄后路造成的压力足够大。
  庞勋玩的这一出“围魏救赵”,偏偏在两个关键点上都掉了链子。
  首先,宿州出了叛徒,根本没守住。
  在防守宿州的起义军中,有一个叫张玄稔的人,原本是徐州旧将,兵败后向庞勋投降。眼看庞勋日渐衰颓,张玄稔便暗中联络城外的康承训,将守将张儒等人暗杀后,开门迎降。
  其次,庞勋的包抄相当不给力。
  庞勋一路杀向宋州,但宋州刺史郑处冲戒备森严,起义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宋州不行还有亳州,在前往亳州的路上,庞勋与康承训派出的沙陀骑兵撞个正着,被打得昏天黑地、一路狂奔。——这是抄后路,还是去送死?

  庞勋的“围魏救赵”没玩成,起义军也陷入了绝境。
  宿州失守后,张玄稔向康承训献上一计:官军冒充宿州的败兵,往徐州方向运动,必能一路使诈获胜。(贼党不疑,可尽擒也。)
  康承训依计而行,各地起义军果然中招,官军直逼徐州城下。张玄稔向城内喊话,原崔彦曾的手下路审中暗中打开城门,放官军入城,庞举直、许佶被斩首示众。进占徐州后,官军大开杀戒,将起义军士兵的数千亲眷悉数擒杀。
  偷袭宋、亳的庞勋更惨,被沙陀骑兵一路追杀,饭都吃不上(不暇饮食),于九月初九兵败阵亡,尸首莫辨。
  庞勋死后,康承训率官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举荡平徐泗地区,唯独吴迥驻守的濠州依然在孤军奋战。
  从六月开始,濠州就被马举率重兵围困,早已弹尽粮绝,甚至到了吃人的地步。十月,吴迥率部突围,遭到官军追杀,战死于招义(今江苏盱眙西部)。

  至此,历时一年有余的庞勋起义宣告失败,大唐王朝终于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这是《新唐书》对庞勋兵变的评价。说直白一点,这次失败的起义只是序幕,一场惊天风暴,已经呼之欲出!
  日期:2013-08-14 21:54:02
  第二章 惊天风暴
  ※ 谎言背后的真相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在位十四年的唐懿宗李漼病逝,终年四十一岁。在宦官的扶持下,年仅十四岁的普王李儇“被皇帝”了,是为唐僖宗。
  李漼当年做皇帝的时候,还没熬到改元,浙东的私盐贩子就开始舞枪弄棒搞“武装大游行”。如今换成李儇,私盐贩子似乎多少给了点面子,改元之后才想起闹事。
  乾符元年(874年)十二月,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让、尚君长率三千人在河南长垣揭竿而起,史称“王仙芝起义”。短短半年时间,起义军横扫曹州、濮州(今河南范县)地区,发展到数千人。
  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他们为什么说反就反?

  关于这场大暴动的起因,廷臣和史官给出的说法是关东(指崤山以东的中原地区)连年水旱。
  历史有一个很扯淡的规律,只要提到“饿殍遍野”、“人相食”,官方的统一口径都是灾荒,水灾、旱灾、蝗灾,连续几年反复折腾、一直不消停的那种,正所谓“七分天灾,三分人祸”。
  其实,全是屁话,至少对唐朝而言,百分百的胡扯!
  裘甫、王仙芝,他们是什么人?——私盐贩子。
  私盐贩子的理念是:心忧盐贱盼天灾。——有灾,就有大钱可赚!
  对于官方的论调,私盐贩子有话要讲:那些认为天灾导致我们有钱不赚、带头造反的官老爷们,请不要以你们的智商来侮辱我们的智商!

  有一种悲观主义认为,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充斥着歪曲、捏造与隐瞒的谎言。因此,研究历史就等于研究谎言,得到的结果依然是谎言,毫无意义。
  我谈不上乐观,更不敢妄称专业,但我觉得,谎言产生的动机与过程,也是一种历史!谎言的背后,就是真相!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乐趣所在。
  裘甫起义时我们说过,私盐贩子造反的根源是官府对他们“定点清除”。打击非法,本身无可厚非,官方为什么要隐瞒这一事实,将黑锅扣到老天爷头上呢?因为“定点清除”无法构成起义的充分条件。——除了领头的几个人以外,起义军绝大部分是农民。

  官老爷们需要讲清楚的问题是:怎么会有这么多农民跟着造反?
  这个问题先前也说过,原因就是“饭憋慌”,但老百姓为什么会饿饭,前面并没有讲透。
  百姓饿饭,官方的说法是关东地区连年水旱,这一解释有效地解决了武装暴动的区域问题(有暴民之地必有灾)和规模问题(有灾之地皆绝收)。有灾没灾,只有老天爷知道,但他开不了口、喊不了冤,最终的结论是——天意!国运如此!
  多么完美的逻辑!

  逻辑很完美,但起义军不认这个账!王仙芝等人的说法是“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资治通鉴》也一语道破天机:“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老百姓饿饭以至造反,根源就在于——税赋太重!
  晚唐的税赋有两个特点:税种多、折价低。
  “税种多”容易理解,乱七八糟都是税。

  国税方面,唐德宗时期曾经进行过改革,将诸多税种合并,推行“两税制”,即一年只按规定标准征收两次,减轻百姓负担。想法很好,但朝廷不能喝西北风,实际执行下去之后,变成了在原税种基础上新增两次计税,“减法”成了“加法”。
  地税方面更离谱。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地方官员的“进献”成了中央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进献”当然得由百姓承担,而且地方官员攀比成风,地方税赋逐年增加。
  即便如此,朝廷的钱还是不够花。唐宣宗时期,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是922万缗左右,在没有大规模战事的情况下,实际支出是1200多万缗,赤字达300多万缗。
  税种已经多得很离谱了,但钱还是不够用,怎么办?朝廷又想到一个办法:征“未来税”。——今年征税,连后面几年的一起征。当然,这并不是说未来几年就不用再征税了,而是照此类推,往后面的年份征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