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5-27 13:29:30
此案刚刚结毕,与胤礽关系极好的皇三子胤祉又于十月十五日奏称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于废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谬。康熙大怒,再加追查, 方知张明德一案胤禔才是罪魁祸首, 胤禔听说张明德有武功高强之人, 便收买他打算行刺太子, 又听说张明德曾去劝说八阿哥刺杀太子而被胤禩赶走一事, 遂在太子被废后向康熙报告,欲把祸水引至八阿哥, 康熙查明白一切后, 便革去胤禔王爵,幽禁于其府内。
以上情节均出自《清史稿》的内容,但我们看起来却如现代大片一般“跌沓起伏”,甚至摸不着头脑。首先,热心于做学问的皇三子胤祉是怎么知道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太子胤礽的?再有,以胤禔与胤禩的关系,他为何要把祸水引向胤禩?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引向与他关系一般的皇四子胤禛不是更好吗?如果是胤禔收买的张明德,准备行刺太子,那他在康熙面前只需推荐胤禩也就罢了,何苦再提张明德这个人?
虽然我们如今已经解释不清这里出现的各种矛盾和悬疑,但是至此我们却看到这样一个结果:排在皇四子胤禛前面的皇长子胤禔由此获罪而遭到了幽禁;一心做学问的皇三子胤祉也因与前太子胤礽关系极好而不会被考虑为太子人选;而排在胤禛之后的与满朝王公大臣关系极好的皇八子胤禩也被革去了贝勒爵,成为了闲散宗室。于是,此时的康熙估摸着满朝文武都已了然其心,便真如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于十一月十四日召集满汉文武大臣,令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言:“于诸阿哥中,众议谁属,朕即从之”。
没想到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康熙皇帝的预想,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皇八子胤禩为储君,这令康熙大感意外,立刻谕曰:“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次日,康熙复召诸王及大臣,屡言于梦中见孝庄文皇后及孝诚仁皇后“颜色殊不乐”,令其备感不安。而废太子胤礽经多日调治,疯疾已除,本性痊复。言下之意,似乎可以复立之。康熙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语,让满朝官员不再坚持。于是十一月十六日,胤礽得释。
日期:2015-05-27 16:31:57
有很多人认为康熙让大臣们公推一位太子人选,是其准备复立太子胤礽而导演的一出戏,只不过被不明事理的大臣们给演砸了。这一点我完全不能同意。原因有四:
第一,康熙对胤礽的不满由来已久,废黜胤礽太子位绝不是康熙的一时之愤,而是早有蓄谋的。只不过利用在巡幸塞外时突然将胤礽拘拿,比在北京的朝中要方便、容易的多。而且当时随驾的皇子中除了太子胤礽,成年皇子中的长子胤禔、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都与胤礽的关系一般甚至极差。
第二,既然康熙当初已经坚决地将做了三十三年太子的胤礽废掉,甚至都告祭了天地祖宗,那他怎么可能还让大臣们提出复立胤礽?这不是明着让别人扇自己嘴巴吗?那他还不如自己扇自己嘴巴,亲自提出复立胤礽呢!
第三,从康熙在令满汉文武大臣择立新太子之前,匆忙幽禁资历极高的皇长子胤禔以及革去口碑极好的皇八子胤禩的贝勒爵位上看,明摆着康熙就是要突出皇四子胤禛的地位,好让大臣们就坡下驴地选择胤禛。
第四,那些当朝的大臣们一个个都算得上是人精,如果康熙有复立胤礽之意,他们怎么会看不出来?应该说正是因为看出康熙的本意是想册立大臣们心中最不愿意的皇四子胤禛,这帮文武百官才坚持一致推荐皇八子胤禩,以断皇帝之念。
那么康熙为何会放弃当了多年太子的胤礽而选择皇四子胤禛呢?他与胤禛有着一种怎样特殊的关系呢?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德妃乌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因此胤禛满月后交由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抚养,即是后来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也是康熙后妃当中唯一一位在死后得到康熙写诗追悼的女子,可见其深得康熙皇帝宠爱。
后来,佟佳氏自己也生下一女,不过不久就死了。于是,佟佳氏便视胤禛为己出,可谓殷勤备至、关爱有加。幼时的胤禛正是凭借着这层得天独厚的关系,才被康熙养于宫中,得到父皇的亲自抚育。《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记载,康熙曾说过“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惟四阿哥,朕亲抚育。……”这样的话。可见康熙与胤禛父子间的感情基础也是因这层关系而显得特别深厚牢固。
因此,康熙选择皇四子胤禛是有着深厚的父子感情基础的。当然,作为政治家的康熙在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除了感情基础外,自然还要从政治思想方面进行考量。其实,无论是皇帝还是王公大臣,作为政治家的他们在考虑皇位继承人或自己的继任者时,往往会更加倾注于那些政治思想或执政理念与自己相近的人。因为只有政治思想或执政理念相近之人在接班之后,才能继续实施自己先前的政治纲领,才能继续维护自己先前的统治思想和统治形象,才能继续为自己的“政绩”歌功颂德。
那么,康熙的政治思想或者说执政理念又是什么呢?
日期:2015-05-28 10:29:45
我们知道,满族与蒙古族一样,起先都是马背上的民族。自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真正接受中国传统之儒家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政权统治的是康熙皇帝。而当时康熙所尊崇的程朱理学与满族文化相比,可以说完全是格格不入。况且,让一个刚刚入主中原几十年的统治民族去尊崇一个被统治民族的文化,从统治者的心理上来说恐怕也很难接受。因此,康熙的这一尊儒政策长期以来一直遭到满族王公贵族的抵制。尤其是康熙所推崇的“君权至上”的思想与满清传统的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完全背离。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利用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治方式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他剪除鳌拜,使朝廷内部的权力完全归于他一人之下;他削撤三藩,使朝廷外部自治的藩王权力荡然无存;他归收台湾,彻底葬送了与他分庭抗礼的南明小朝廷;他平定准葛尔,让妄图利用民族矛盾不服从他命令的外部势力毫无容身之地;他粉碎明珠、索额图集团,使那些企图搞“朋党”的大臣们再无非分之想;……。从所有这些康熙朝的重大事件中,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康熙加强皇权统治的影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