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5-29 13:52:18
到了宋代,朱熹发展并完善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理论。这在客观上进一步维护了皇权下的等级秩序,更有利于皇权的专制独裁。明、清两朝独尊程朱理学,并视其为国本哲学思想;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的标准答案,这对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束缚。
明朝中叶,王阳明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新儒学说——心学,即一种主张以人为本的新的哲学思想。心学产生不久,社会上便出现了一股反对程朱理学的势力,涌现出一大批思想追随者,其中就包括明朝后期哲学思想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李贽。李贽是晚明的“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明确反对儒家礼教,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可以说,他的主张带有一定的民权色彩。
受李贽的影响,之后又产生了一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这些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趋时更新”、“经世致用”,提出了类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他们的这些思想得到了当时很多满汉官员和汉族文人的支持。
很多学者认为明末清初兴起的启蒙思想都带有一定的民主思想。我觉得更确切的说,应该只是具有一定的民权色彩,而非民主之论。
其实“民主”一词并非是舶来品,早在三千年前中国就有“民主”这个词了。周公讨伐奄国的叛逆之后,曾代表周成王发布了一篇名叫《多方》的公告,呼吁天下和解,重视国家统一。文中周公便使用了“民主”这个词,即“于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在夏。”大致意思是说:当初上帝寻求为民做主之人,于是降成汤而灭夏。这里的“民主”实际上是为民做主之意。
日期:2015-05-29 15:52:06
后来,康有为在日本研究西方思想的时候读到了“democracy”这个英文单词。“democracy”这个单词是由前面的“demo”即“人民”以及后面的“cracy”即“统治”这两个词合在一起的。于是,康有为想起了三千年前周公的那篇《多方》,便将“democracy”翻译为“民主”。当然,康有为理解的“democracy”并不是周公的“为民做主”,而是“人民做主”。
不过,与西周时期的“民”是指当时的大小贵族一样,英语“democracy”中的“民”同样也不是指顾炎武等人所说的“匹夫”,而是指那些有着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有着一定话语权的有产者。因此,“democracy”的本意也并非是康有为认为的那种“人民做主”。
可见,“民”与“匹夫”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学说,并不是仅仅想让那些身无分文的“匹夫”们去追求什么遥不可及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而是在唤醒底层民众的“民权”意识。广大民众如何才能积极参与“天下”的建设和保卫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能意识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共享“天下”的权利,而不仅仅只是受到统治者的管制。也只有赋予民众共享“天下”的权利,他们才会负有建设和保卫“天下”的责任。这样的民众还用得着管理吗?这也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真实含义。
然而满清入关之后,特别是康熙皇帝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一方面大力压制自晚明以来出现的一批带有民权启蒙色彩的“新学”思想;另一方面则极力推崇自明朝以来立为“国本”的程朱理学。为此,康熙不仅本人精通朱子学说,而且还要求其皇子以及其他皇族子弟从小也必须学习。他选择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顾八代等为皇子的老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
作为政治家的康熙,其推崇儒学思想的真正目的最终当然还是为政治服务,为加强皇权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清朝的文字狱实际上始于康熙时期。
日期:2015-05-29 16:43:43
胤禩虽然从小受父命学习儒家正统经典,但其内心似乎并不接受。据杨珍所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一书记载,胤禩的老师何焯的家人曾说,有一次胤禩正在与老师谈话,“福晋从门外望见,就大笑起来,笑声闻之于外”,而胤禩见此却并未生气。其福晋的举止对一个具有儒家礼教思想的人来说是极为失礼的。可是,胤禩却对此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胤禩的内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观念应是十分淡薄甚至反感的,以致当着老师的面连表面文章都不愿做。
胤禩对儒家学说的反感还表现在他与儒家正统伦理观念相悖的处事态度,以及不合规矩的作风特点。曾任翰林院编修的秦道然在雍正朝的供词中提到,当初由于康熙不满意胤禩的书法,要求胤禩每日写十幅字呈览。胤禩对这件事的态度是“颇不耐烦”。为了敷衍完成任务,就四处求别人写些字来欺逛康熙。对一个具有传统儒家思想的人来说,胤禩这么做成何体统?
胤禩对儒家学说中的名分、礼制也十分蔑视。这从他对其生母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胤禩的生母卫氏出身低贱,但胤禩对此的态度却与当时同样是出自低贱生母的雍正大不相同。史料记载,在卫氏去世时胤禩十分悲痛,半年后仍需人扶掖而行。而且卫氏死后,胤禩每年都要去祭拜。特别是胤禩于其生母逝世二周年往祭时,甚至不赴康熙热河行在请安,引得康熙帝极为愤怒。随后胤禩便因其遣太监送两只将毙之鹰送给康熙之事而受到重责。不过胤禩对此却似乎没有丝毫的悔意。
胤禩曾托其老师何焯为其在江南购书,这事颇得当地人的好评,称胤禩“实为贤王”。一个皇子托人购书,为何就被人称作“贤王”了?我看问题的关键在于胤禩托何焯购的究竟是什么书。如果胤禩所购之书与当时满清政权所推崇的程朱理学思想完全不同甚至相对立的话,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被思想开放的江南文人甚至包括一些朝中汉臣当作是一位广开言路的皇子,被称为“贤王”也就不奇怪了。
日期:2015-06-01 15:51:35
一个人的言行必定反映他的思想。以胤禩的言行来看,毫无疑问其思想绝非来自程朱理学。对于一名虽然出生于中原,但是缺少根深蒂固中原儒家文化的外族年轻人来说,恐怕当时胤禩更能接受的是晚明以来诸多新的启蒙思想。而从他的处事风格上看,似乎更倾向于顾炎武的“实学”主张。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继承了明朝学者的反理学思潮,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等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的迥异之道。顾炎武“实学”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