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17 12:58:26
王懋竑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满打满算只陪弘时呆了一年。以王懋竑知天命之年的阅历以及谨小慎微的个性,我猜测他在朝中应该是有朋友的,否则他也不会贸然答应做皇子的老师。他在做弘时老师期间一定会经常向朝中朋友打探有关的信息和动向,以便未雨绸缪。或许正是因为他提前知道了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了某件与弘时相关的重大事件,于是为避免自己卷入麻烦而选择尽早抽身。因此,我认为弘时案事发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雍正二年。
那么,历史上雍正二年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据《清史稿》记载,当年与宫廷政治斗争相关的应有两件大事:一件是雍正二年七、八月间,雍正颁发了著名的御制“朋党论”,斥责胤禩与胤禟、胤禵等人于康熙年间“结为朋党”;另一件是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第二次进京陛见。史书上说年羹尧进京时态度骄横,有功高震主之嫌。隔月年羹尧离京前后,雍正内心便做出了打击年羹尧的决定。但是,从记载这两件事的所有史料上看,好像都没有记录它们与弘时有什么关联。
雍正给弘时请的老师王懋竑本是一位淡泊功名却极有学问的宿儒。其叔父就是康熙四十二年会试得中会元,殿试再点中状元,一年内连中两元的王式丹。他们叔侄两代,可以说并有文名。王懋竑写的《朱子年谱》,是儒林公认的研究朱熹的权威之作。或许雍正正是慕他是研究朱子“居敬”思想的大儒,希望儿子在名师循循善诱之下,能够潜移气质,才把这位在安庆府学做教授的五十六岁的老头儿证调来京。王懋竑做弘时老师的时间十分短暂,其原因固然与当时可能发生的某一重大事件有关,但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他的那种正统的儒家思想与当时作为青年皇子的弘时形成了一定冲突。
据有关王懋竑的史料记载,清宫每年岁末,按惯例由皇帝向大臣颁赐福字。雍正元年十二月,雍正帝“命书房中有未得福字者,令亲诣养心殿”,当时适逢“三阿哥奉差出府”,故王懋竑觉得自己“不往书房,不得与赐……”。但“次日,三阿哥言当请赐”,后王懋竑“以小臣不敢请”回之。并与时任户部尚书的张廷玉相商,张廷玉对他的态度深表赞赏。
王懋竑之所以“不敢请”皇上所赐的福字,一方面固然有其做事谨小慎微的个性,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所接受的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他当时“不往书房”只是由于其学生弘时临时“奉差出府”,按礼制和规矩他此时是不能去“书房”的。所以,王懋竑认为按照皇上的谕旨,这个时候暂时“不往书房”的他自然就不应该去养心殿请赐。
然而按照弘时的想法则是,既然皇上已经有旨“命书房中有未得福字者,令亲诣养心殿”,那么王懋竑作为其老师早已在“书房行走”了,即便弘时“奉差出府”的时候王懋竑暂时“不往书房”,但也完全有理由去养心殿请赐。由此可知,弘时的“言当请赐”既表明弘时为人的坦荡、率真,同时也表露出其头脑中似乎不会考虑那些儒家所谓的礼制和规矩。
日期:2015-06-17 14:30:36
通过这件小事,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两人在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此,王懋竑当时应该很是“纠结”的,还特意跑去请教另一位同样具有正统儒家思想的雍正朝重臣张廷玉,在获得张廷玉的赞赏后方释然。
而王懋竑为这样一件小事就特地去请教张廷玉,从这里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下面几种推测:
首先,皇三子弘时在当时说话还是很有一定分量的,不然的话王懋竑根本就不会把他的话往心里去,他也就没必要去找张廷玉了;
第二,弘时和王懋竑应该不仅仅在这件事上有分歧,而是在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可能在文化思想上都存在着观念上的不同,从而使王懋竑似乎觉得他将来无法向雍正交待。否则的话,王懋竑就没必要为这件小事那么“纠结”。王懋竑之所以去找张廷玉,很有可能不仅是因为他和弘时在这件小事上的分歧,恐怕更多的是担心对这样一个不尊崇儒家正统思想的“异类”皇子,他王懋竑将来该如何是好。
第三,看来此时的弘时,其思想已经固定成型,他与王懋竑两人彼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时候别说是王懋竑,就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亲自过来指导,要想改变弘时的观念恐怕也是枉费心机,因为他对程朱理学根本就不接受。
第四,这件事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了我先前的那个猜测:王懋竑在朝中确实“有人”。
通过研究王懋竑而反观弘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反对儒家传统礼教的思想方面,弘时似乎与他的八叔胤禩十分接近。也许正是由于雍正初年的弘时思想更接近雍正的政治死敌胤禩,而与尊崇程朱理学的雍正皇帝产生了冲突,使得雍正不得不找来宿儒王懋竑做弘时的老师,对他的这个儿子加以调教。
而在雍正勒令弘时为其政敌胤禩之子一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弘时与其八叔胤禩之间的某种不同寻常的关系。胤禩于雍正四年正月被削除宗籍。而在胤禩之前被削除宗籍的还有与胤禩关系密切的康熙皇九子胤禟。那为什么雍正没有把弘时交给同样为其政敌的胤禟而选择胤禩呢?我认为这正可以说明当时弘时与胤禩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密切的。否则的话,雍正也没有理由这么做。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究竟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到底有没有形成政治上的联合呢?这个问题也许是刚刚当上皇帝,但当时还皇位不稳的雍正最为关心的。
有不少史学家认为,雍正之所以除掉他当时唯一的成年皇子弘时,是因为他发现弘时与胤禩结党。我以为这不太可能。因为弘时毕竟是雍正的儿子,而且在当时还是唯一的一个成年皇子(当年的皇四子弘历还不满十四岁),在皇位继承人不明的情况下,他应当算作是一个最有力的竞选者。即使自己的思想再与父亲雍正不同,但无论是从父子感情上考虑,还是从自身利害关系上考虑,弘时都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明确反对自己的父亲而贸然倒向胤禩这一边。
而长期以来的父子情意,也使雍正觉得在一方面聘请宿儒王懋竑来给“叛逆”的弘时“洗脑”之外,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抓紧时间尽早铲除胤禩集团,让自己的这个有“异端”思想的儿子,在看到残酷的现实之后发生思想上的根本转变,彻底抛弃原先那些所谓的“新学”,转回到宋儒理学这一“正确”的轨道上来。
日期:2015-06-18 12:01:33
于是,雍正二年的七月,雍正皇帝斥责胤禩与胤禟、胤禵等人于康熙年间“结为朋党”,并以此为由开始惩治胤禩集团。然而,没过多久发生的弘时事件,却使得雍正不得不调整了自己原先的方案和步骤,暂停对胤禩等人的整治,开始着手处理弘时以及相关的涉及人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