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八副面孔》
第3节

作者: 悬疑大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衣服可不是随便穿的。招魂用的衣服,在颜色上是有严格的规定,孔子生前做过大夫,招魂的衣服必须用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裤子(称“玄衣赤裳”);如果死者是“士”的身份,他死了,招魂的衣服就要用镶赤边的黑色衣裤。如果是国君死了,或者大王死了,又有不同的区别和讲讲究;如果是他们的老婆死了,那又有不同……
  孔子是儒家始祖,肯定是照规矩严格打表?
  可是,咱发现有一处没有按规矩办,后面会说到。
  因为儒者的起始就是专门为别人办丧事的职业,用现在的话说是吃死人饭的。所以,他们的丧事更应该严格照章办事才对呀。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死者的安放。
  死者是安放,应该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一般是在他刚断气时,就要将角柶(一种专用的器皿)插入死者齿间(嘴巴里),为的使使死者的嘴巴张开(死硬了再掰开就难了),以便日后“饭含”(后面解释)。同时,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日后着“履”(寿鞋)。然后用特制的“殓衾”(布类)覆盖身体。同时,还要在尸体的东侧(方位不能够错)设酒食,以供死者鬼魂之需。并且,在正寝的堂上设帷帐。堂前的西阶上,用竹竿挑起一块用细长的帛条做成的“明旌”(吊丧的旗子)。

  初步的吊唁之后,就要将淘米的水烧热,为死者洁身、洗头发,还要修指甲。请注意,洗浴用的水、剪下的指甲、乱头发,以及用过的插嘴的角柶等,不能够随便处置,得在“明旌”——即那一条飘扬在西阶为祭祀死者而立的旗杆前,也就是堂前西阶西面的墙下破土,掘出一道坎,然后把以上的东西埋在坎中,洗浴的水也倒在里面。
  此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饭含”了。
  饭含有严格的规定。按照周礼,周天子如果死了,“饭黍含玉”(黍,是五谷的一种,淡黄色,碾成米叫“黄米”),——我们大都知道盗墓贼会从死人的嘴里取所谓“宝物”,就是因为葬礼有“饭含”的要求;其实,去掏死人的嘴巴很恶心,何况里面还有稀稀的饭食呢!如果是诸侯死了,就“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粱含贝”(或“饭稻含贝”)。

  孔子是按照“士”的规格做的“饭含”——“饭稻含贝”,大约是因为死在二月,可能是没有新鲜的“稻”,所以古书上记载说,是用“米”来代替(记载原文:“唅以疏米三贝”)。
  所以,我们知道,孔子死后,嘴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东,只有三只贝而已。
  孔子曾经做过“大司寇”,可是地道的“大夫”了,为什么不按照他的官职“大夫”的规格饭含呢?咱估计,这恐怕是学生们为了表示对国君的不满(没有重用)吧?也许,是因为防盗墓贼——人家嘴里没有值钱的“玉”、“璧”,没必要去盗墓吧!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穿“寿衣”的事儿。
  孔子的寿衣穿的情况如何呢?

  (待续)
  日期:2010-03-09 11:42:48
  1-04 孔子的寿衣超越礼仪
  前面说过,发现孔子葬礼有一处没按规矩办。
  这就是给去世孔子穿的寿衣。

  按照周礼,饭含的时候,要给死者穿上寿衣——当然不叫“穿”(死人不会穿衣),应该称为“袭”(动词)。在内衣之外的外衣,一套称为一“称”。周礼规定,周天子“袭”衣十二称(“十二”是个满数);也就是说,周天子薨了,他的外衣应该有十二套(不算贴身的内衣)。其他人得低于这个数,少几“称”:上公九称,诸侯七称,大夫五称,士三称。

  对于孔子来说,他的学生如果按照“饭含”的标准,孔子得按照“士”的规格,应该“袭”三套外衣,即使是按照“大夫”(孔子做过大司寇)的规格,也只能够“袭”五称外衣;可是,孔子的学生们却给他“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见《孔子家语﹡终记解》)也就是说,给孔子“袭”了十一套外衣,再外加一套朝服——总共是十二套外衣了。好家伙,这叫僭越,是大逆不道的呢!

  如果孔子大逆不道,也是要杀头的。如果埋了,还要拉出来鞭尸。
  是谁,为什么要陷害孔子呢?我们无法得知个中的原因。这就让人很有些糊涂了呀,——为什么要用“王”的标准来“武装”孔子的尸身呢?
  咱只知道,即使是不算朝服,孔子也“袭”了十一“称”寿衣,按照这个标准,只有他做了“文宣王”之后才可以的。可是,孔子被封的历史情况是这样的:
  01、公元前479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尊称为“尼父”。
  02、公元1年,西汉孝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升得很陡)
  03、公元92年,东汉孝和帝永元四年,改封孔子为“褒成侯”。(降了一级)
  04、公元477年,北元魏孝文帝太和元年,谥孔子为“文宣尼父”。(又降多级)
  05、公元?年,北齐高皇帝(?),封孔子为素王。(打回平民,但是,尊敬)
  06、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封孔子为“邹国公”。(又给贵族最高级别)

  07、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退回原位)
  08、公元616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诏孔子为“先师”。(合适)
  09、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封孔子为“先圣”。(首次称圣人)
  10、公元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改封孔子为“宣父”。(又降了)
  11、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封孔子为“太师”。(又降)

  12、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改封孔子为“隆道公”。(像是升了)
  13、公元690年,女皇武则天天授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太师”。(爵位低了,尊敬了)
  14、公元740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首授王爵)
  15、公元953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封“至圣文宣师”。(降回师)
  16、公元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孔子为“玄胜文宣王”。(升回王爵)
  17、公元1012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提高称号)

  18、公元1297年,元成宗元贞三年,封“大成文宣王”。(再提高,又称王)
  19、公元1307年,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顶峰)
  20、公元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封孔子为“宣盛文宣王”。(回落一点)
  21、公元1529年,明嘉靖八年,改封孔子为“至圣先师”。(下跌得多)
  22、公元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回到先师)

  23、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改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降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明白,孔子被封为“王”——爬到周天子的级别,那是唐玄宗时候的事了(公元739年),离孔子去世已经有1218个年头了。他老人家在去世的时候,最多只能够算是“大夫”,绝不可能“袭”那么多“称”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没有看见对于此事的解释。如果《孔子家语﹡终记》没有记载错的话,我以为,该书应该是唐以后的作品才对,因为是该书记载了孔子“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佩象环,径五寸而綨组授”和“唅以疏米三贝”。

  周王朝是一个等级非常森严的社会,什么都是依级别来做的,生前是这样,死后仍然严格按照“级别”来给予死的待遇,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周代社会的春秋末年虽然礼崩乐坏,可是,儒家还是完全按照周礼来的示范的,不知道孔子的学生,特别是那个担任“孔丘治丧委员会”“主任”的公西赤(孔子得意门生之一)是什么意图?怪不得儒生们不欢迎别人来曲阜观看孔子的葬礼哟!——(想暗箱操作?哈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