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八副面孔》
第4节

作者: 悬疑大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问题,就是咱公布的孔子鲜为人知的第一个重大悬疑事件。我寻找了许久,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难道历史上的士人们,都要“为尊者讳”?很希望有现代人站出来说一说:为什么孔子会“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为什么孔子死后被弟子们陷于如此大罪,而没有被统治者挖墓鞭尸?(有网友指出是风俗,说旧时的老人去世也袭衣十一件。——很显然,这是指的后世,而不是等级森严的周代)

  这里先按下此不提,继续说孔子葬礼上的那些事儿。
  将死者的衣服穿好之后,要用“瑱”(一种玉)来塞住死者的耳朵,用“瞑目”(一种帛)遮盖死者的面部,并且给死者戴上冠(孔子戴的是一种有花纹的冠),穿上死人的鞋(前面介绍说死时用燕几固定住脚,就是为了方便穿鞋),再用“衾”(俗称:裹尸布)覆盖整个尸身。尸身必须移到堂中。堂前庭中置一块木牌,象征亡灵。以上的事情要在一天内完成。天一黑,就要在堂上燃烛。

  给死者穿着入棺的寿衣,称为“小殓”。小殓的翌日,举行入棺仪式,称为“大殓”。已经盛殓尸身的棺称为“柩”,停柩称“殡”。此时,该死者的家属分别穿上不同的丧服了。丧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就是白色的衣服、戴个尖尖的口袋装的帽子吗?不,周代的丧服由重到轻有五个等级:1、斩衰,2、齐衰,3、大功,4、小功,5、缌麻。称为“五服”。

  服,又有“服从”的意思。据《尚书》记载,大禹曾经发明过制服天下的统治术——曾经被我称为“中国原汁原味的国际称霸术”,就是借用的死人之后的“五服”概念。
  中国的东东,大都是从死人文化中来的,儒者,就是从吃死人饭开始的!
  好,咱接着说“五服”的本意——
  最重的丧服是斩衰。斩衰丧服是个什么样式呢?
  哦,它是分上下裳,用最粗的麻布做成,剪裁简陋,断处外露,不缉边(因而称为“斩”);该丧服当胸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称之为“衰”)。衰,又泛指丧服上衣,它的袖子比常服要宽出三分之一。那么,什么人适合穿戴“斩衰”呢?——最亲近的下位人。比如,天子死了,诸侯要穿“斩衰”;君主死了,臣子要穿“斩衰”;老子死了,儿子要穿“斩衰”。

  齐衰,是次重的丧服。齐是平整,是指粗麻制成的上衣衣边、下裳的裙边是缉平了的。其它三类的大功、小功、缌麻都是丧服,是依次递减为轻的丧服,主要是在衣服的材料上(或者制作的精细上)来表现其轻重。衣料粗、制作粗为重丧服,反之为轻丧服。
  来奔丧的人,穿什么衣服,其在丧礼上的饮食和住宿等,将受到不同的限制,简单的说,着重丧服的少吃或者不吃(吃点儿瓜果之类)并且睡粗床(如柴火堆),着轻丧服的可以吃更多样的食物并且睡较软的床;另外,穿什么丧服就要服什么丧期,比如着“斩衰”,号称其“服期”(着丧服)为三年(据荀子解释说,实际上服期是二十五个月);着“齐衰”的,其服期三月、五月、一年不等(也有三年的,是先死了父亲的儿子,在母亲死时,必须为母亲服丧三年)。丧服的穿戴,主要是由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来决定的。

  在中国,普遍认为“孝”是个好东西。历史上,以“孝”立国的皇帝不少,央视百家讲坛曾经说到宋高宗赵构,就说到他是以孝立国的皇帝,钱文忠讲的《三字经》,也是强调“孝”的。但是,许多人,如果问他们“孝”的内容,他们不一定知道,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儒家最早提倡的孝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其实,正宗的“孝”,完全不是只停留在现代人心里的那些内容——不是“我对老人好”,或者在“赡养好老人的生活”,给老人洗个澡、服个务、听老人的话等表皮之上——这些并不是被礼教认可的“孝”。儒家礼教认可的孝,是建立在一系列十分繁琐的礼节之上的,如果做不到那样的礼节和礼仪,显然就是“不孝”。——所以,如果从旧礼教提倡的“孝”的要求上考察,现代的人,没有一个是“孝”的,因为单是从死人这件事情上看,就可以让绝大多数的人难以做到——既然做不到,还奢谈什么“孝”呢?孝在当代中国,只是一个观念,而不是一个准则。

  所以,后世要不断的改造旧的礼教,不能够因循守旧。
  ……
  日期:2010-03-10 21:33:31
  1-05 棺椁普通,坟头马鬣封
  古人死了,埋的时候要用棺椁(音guo ,三声),.亦写作“棺郭”。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木盒子(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大木盒子,又称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除木头外,棺椁也有以铜、石等制造的。

  前面说了,周代的等级制度森严,活着按级别享受各类待遇,死了也一样,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样的丧葬待遇,不但棺椁的层数不一样,使用的木材也挺有讲究的。周代的棺椁,等级的规定是,天子棺椁四重,亲身(最里面一层,称“内棺”)的棺称“椑”,要在外表蒙上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用椴木制作而成;第三重称“属”,也是用珍贵木材打造;第四重,就称“大棺”,即外椁了。帝后,即周王的正妻,她死后的外椁两重,多用梓木。由此,棺椁的别称又可以叫“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另外,天子使用的大棺,要求厚八寸,大夫、士的大棺,只能够厚六寸,而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并且不准有“椁”。后世的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这样的丧葬制度。当然,后世的要求没这么严格,经常有逾制者。比如,在红楼梦的十三回里,曹雪芹写到了秦可卿死后,贾珍从薛蟠处寻来的棺材(好板),就是八寸厚的——应该是顶级人物使用的了,完完全全是“僭越”。作者通过这样的刻画,由此暗示的写出了公公和媳妇之间不正当的“恩爱”来。

  据说,晋文公做了霸主之后,还曾经向周王要求提高死后的待遇。
  古人是非常看重死的。
  关于孔子的棺木,有这样的记述:“桐棺四寸,柏棺(椁)五寸”。
  这里的标准,又有些太低了,只是在庶人和士人的规格之间。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按照规矩办,要偏低呢(可能是节葬吗)?
  ……

  接着是出殡。
  在孔子的灵柩出殡之时,遵照了三种不同的礼仪。第一种是周人的礼仪——在灵柩上面装饰了遮挡的布帷,置办了障棺的翣(音:sha,意思是“扇”),并安装了一种长带,它们分披在灵车的两侧,行进中有人牵持以防倾斜;第二种是殷人的规矩——在丧旗的上面设有齿形的边饰;第三种是夏人的规矩——以素练缠束旗杆,上面高挑八尺长的魂幡。

  所以说,孔子的葬礼,并不像子夏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值得参观的”,而是大有看头。
  既然文献如此详细的记录了孔子的出殡,当然也记载了埋葬孔子的地方。
  是的,孔子的灵柩安葬地记载得非常细致——在鲁城北面的泗水之上,洙水之阳处。
  据考证,离他儿子孔鲤的墓不远。
  通过文字的记载,我们甚至连孔子坟头的模样都十分清楚——是一座像斧头刃朝上的坟,有个俗名,叫做“马鬣(lie,四声)封”。这是非常简便的一种坟,据称,一天之内换三次板夯土就可以建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