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其实变化过。如果从教育的“公”与“私”(所有制性质)来分,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周以前(含夏商周),教育主要是“公学”,即中央由王室办学,地方由诸侯办学。这样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直到春秋后期才被孔子首先打破,创立了私学,民间才兴起办私学热潮,后来有了墨家、杨朱家等诸子百家的办学,并发展成为与封建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私塾”教育,私学代替了公学,成为中国教育的主要模式。这个状况一直延续到到近现代,在西方文明进入古老中国之后,私学又向公学回归,发展到了近现代的新式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其实就是公学,跟周代及其之前的公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当代教育在法理上是公私共存,但谁都知道,还是公学一统天下滴,私学只能够打一些擦边球,因为教育资源基本上都被公学垄断了的——这跟周代及之前是完全一样的)。
公——私——公,这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全部过程。
孔子之前,天下从来没有过私学,从来就只有公学,教育的出世就是以统治者垄断为特征的。周代最大的公学堂办在洛邑——周王朝的都城。其它的公学堂,即齐、秦、楚、燕、晋,以及鲁、卫、郑、陈、蔡、曹等等公学堂办在各个诸侯国的都城。当时的公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小学,然后是大学。中间,并不像否定之否定后的现代,有一个中学(初中、高中)的阶段。那时的中学阶段,是划于小学和大学之中的。据咱估计,周王朝在洛邑办的小学,应该叫做“洛邑小学”,它的位置被准确的指定在了周王朝王宫的左侧,那里的地名据在下考证应该叫做“左巷”(《左传》中有记载),其方位在洛邑城王宫的东南角——那一带应该是王朝机构(部门)的集中地。而鲁国作为周礼推行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在曲阜办的小学,应该是完全依据洛邑的模式,现代人可以称其为“曲阜小学”(其实应该叫“鲁城小学”,因为那时不称“曲阜”,而称“鲁城”);它的位置也应该设在鲁国君主所住的宫殿的左侧——这是按照周礼设置的。因为小学是国家的直属贵族学校,其级别虽然比大学低一个等级,但却是“公爵级别”的(鲁国君主的爵位为“公”)。按照周代的礼制,洛邑的小学由少师(军官)管理;大学由周王亲自管理,辅助他的也是一名军官“师”。鲁国是执行周礼的典范,在设置上应该完全一样的,小学教育是“军管”,大学教育由国君亲自抓。老师一律是官吏(退休的和在职的)。
除了小学,就是大学。周王室开办的大学,名字叫“辟雍”,可以称“学宫”(甲骨文就开始称“学宫”了)。鲁国跟各诸侯国的大学名字,当然不能够与周王朝是同样的,所以改用“泮宫”。在鲁国的曲阜(鲁城),在孔子青少年时代,应该有两所知名的学校,一所叫做“鲁泮宫”(可称“鲁国学宫),它是国内唯一的一所名牌大学;另一所,应该叫做“鲁城小学”,它也是鲁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的名牌小学。两所学校都是国家重点学校,级别是最高的(在鲁国),虽然其规模不能够跟洛邑周天子的学校媲美,但是,估计其教育质量可能算是天下最好的了。鲁国大学——即“鲁泮宫”,也即“鲁国学宫”在鲁国是唯一的大学,最高学府,鲁国所有贵族都应该是从那里毕业的;小学——即“鲁城小学”,虽然在曲阜应该是唯一的,但在鲁国全国倒也不一定,因为按照礼制,其它地方还是可以有“乡学”滴,只是它的级别最高而已,这在鲁国是唯一。
因为现代的专家们对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雍”字作了研究,说它从水、从鸟、从异体的宫字,依其字形可以推测它是指有水、有树木可以栖鸟,有宫室所在,主要是指特定处所的宫,所以“辟雍”又称“学宫”是有其道理的(载“辟雍”、“学宫”的青铜器见《麦尊》和《静簋》),如此看来,周天子的大学应该是建设在风景优美有绿有水、鸟语花香的水榭边。而“泮宫”呢,直接就可以看到水、看到宫,它的建筑风格可能是受各国文化的影响,而它的选址和环境应该是受周王室洛邑大学的影响,也会是建立在各国的风景区内。如果说洛邑学宫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那么鲁国学宫就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大学了;不过,它们都没有任何的竞争对手,因为都是唯一的;而且,学生们也不可跨地区读书——这一点跟现代倒是一模一样,生在哪里就读在哪里,鲁国的学生绝不会在洛邑学宫完成学业后毕业,洛邑学生也绝不会到鲁泮宫的学堂学习知识。不但大学,连小学都是国家垄断了的。
“孔子是在‘鲁城小学’就读的罗?”
可能会有许多人这样开心的猜测……
那么,孔子究竟读的那所小学呢?
“会不会被特别的照顾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小学去深造呢?”
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会提出这样的一些有趣的问题。
谁让他是顶尖级国学大师,是中国首屈一指圣人,他不读名校,谁读?
日期:2010-05-06 15:00:27
——————————————————
2-05 孔子毕业的学校
——————————————————
(接前)
这个问题看来有点儿悬了。孔子的祖上虽然了得,但从宋国逃亡到鲁国时就已经没有贵族身份了,当时的贵族称号是世袭的,前一辈有后一辈就可能有,前一辈没有就肯定没有,孔子的家族早在来鲁国的时候,贵族称号差不多就已经没了(这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介绍过);其次,孔子的父亲虽然是一名武士,但是,并没有世袭的贵族爵位,虽然尊称他为“士”,但是,他实际上只是一名庶人,用后来的话说“英雄原来是白身”,他只是靠勇力取得有限军功的一名庶人(非职业军人,那时没有职业军人);其三,孔子的父亲孔纥,并不是鲁国正式的国家官员,而是鲁国贵族的家臣,后人叫做“陪臣”,他是孟僖子家中的臣子,还不是鲁国国君的臣子;其四,即便是孔纥在“鲁国防邑保卫战”之后,以鲁国贵族的私臣的身份进而做了国君的公臣,被授予了“陬邑大夫”的职位;但是,这只是尊称,“陬邑大夫”还不是真正的“大夫”,只能够算是“士”,是贵族中的最低等级的士,在世时,被赐予一份“禄田”;可是,其禄田是不能够世袭的,孔纥死后,禄田是就要被收回的。这在分封制的西周社会,叫做“食禄官吏”,人在位上有俸禄,人死俸禄取消,待遇收回。——这样一来,孔纥的后人就又成为“白身”了!
孔子既然不是贵族,不属于精英范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鲁城小学不会接纳他!
说孔子不是贵族,除分析之外,还有什么直接的文献依据?
当然有!
关于孔子是不是贵族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可能牵涉到孔子的人品问题(后面将会论述到,在此先按下不表),历来都被统治者掖着藏着,长期避而不谈或者说大而化之的敷衍过去,给人弄得不清不楚。好,这里既然涉及到孔子受教育的重大问题,我丫作者用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证明孔子其实并不是贵族,只是一名庶人;因为贵族是可以受教育的,庶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孔子母亲去世的那一年,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武子举行宴会招待士。大家都知道,士已经是最低级别的下层贵族了。孔子听说后,兴冲冲的去了,他要去参加宴会(孔子以为自己是“士”)。但是,当他走到季氏府门前,却被守门的拦住不让他进去,理由很简单明白:季大人招待的是有身份的士,不是你这样没有身份的普通人(“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在季氏守门人的眼里,孔子并不是士,只是个普通人,当然就是庶人了。孔子听到这个话以后,非常尴尬,只觉得从头到脚被浇了一盆冷水,兴奋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只好默默的离开了(见《史记﹡孔子世家》)。
如此看来,孔子连最低等的士人都不是,应该是孔子父亲死后的现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