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八副面孔》
第11节

作者: 悬疑大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这个疑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是这样解释的:“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而《礼记﹡檀弓上》记载说:“孔子少孤,不知其(父)墓。”《史记索隐》曰:“谓孔子少孤,不知父坟处,非谓不知其茔地”。
  孔子的母亲为什么要对于丈夫的墓地“讳之”呢?
  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解释,郑玄(东汉经学大家)在《礼记》注:“孔子之父陬叔梁纥,与颜氏之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征在耻焉,不告。”可是,司马贞(唐代大史家)在《史记索隐》中说:“征在笄年适于梁纥,无几而纥死,是少寡,盖以为嫌,不从送葬,故不知坟处,遂不告耳,非讳之也。”

  二人意见不同之处,一个指出是“知而不说”,因为“野合”,来路不正;另一个是说“根本就不知道”,何从说起呢?其实,无论如何解释,都不可回避一个事实,孔子母亲在孔家的地位不够合法,所以才不知道丈夫的墓地,或者知道了也忌讳说出来。
  其实,如果细心感受当时的情况,认真分析起来,孔子的母亲是个老实人,她没有将孔子父亲的坟地告诉孔子,说明她早已无望,认为自己不可能死后可以和丈夫葬在一起——从孔子母亲搬出来住可以看出,应该有禄田可以继承,房产等等也是应该多少有的,薄田也该有几亩呀!可是,没有名份,没有遗产,什么也没有——根本就得不到!所以,在病危之中的孔母才没有提起丈夫的墓地,她认为提了没用。所以说,孔子母亲知道的情况,至少比孔子知道的多,最起码孔纥墓地的大致方向还是知道的;可她没有说,因为她认为说了没用,干脆就不说,免得别人骂自己妄想做“官太太”(士的夫人)不知羞耻。

  颜徴在想也不敢想的问题,对于聪明的孔子来说,他就要去做了;孔子完全应该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士,母亲不愿意多提他;孔子十六七岁了,天生聪明,不可能不主动问父亲的事情,他应该知道一些情况,至少知道父亲是士人。所以,他才不管那么多,他做出了一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将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埋葬在一起!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尽孝道的问题。
  但是,从宗法制度的社会来看,将“野合”的,或者说礼法上有缺陷的(按照第三种对于野合看法的观点,见前一章1-01)非正规的夫妻合葬在一起,本身就应该是不符合礼法的——孔子既然参与了“儒”的丧葬活动,是丧葬团队中的一员,是应该懂得这意味着什么,他实际上是不合于礼制的。孔子这样做,实际上是无视孔纥正妻施氏的合法(宗法)权益——她才最有资格与孔纥合葬;同时,孔子也侵犯了孔子哥哥孟皮及其母亲无名氏的合法(宗法)权益——他是孔家的大宗,他的母亲也有与父亲合葬的充分理由。可是,孔子抢占了这个先机——在“孝”的背后,应该掩藏得有个人动机。

  后人该如何来解释孔子的这个违背宗法制度的行为呢?
  日期:2010-06-14 18:26:12
  ——————————————————
  2-08 私心之疑
  ——————————————————

  (继续接前面)
  其实,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的“私心”一点也不损害孔子的光辉形象,孔子作为年轻人,知道自己父亲是个“士”,当然是要想继承这一贵族称号,所以在母亲去世后,就想通过葬母来造成社会舆论,达到既成事实的目的,因为他在丧葬公司做助丧,又是一位非常在乎“入世”的上进青年,懂得丧葬中体现出来的礼仪,能够抓住宗法社会的实质,所以他就这样做了,做得有声有色,动静挺大的,被作为重要行动记录在了史料之中;而且,通过丧葬,孔子让自己的母亲得到了与父亲的夫妻名份,使孔子也就顺理成章的恢复了孔氏家庭成员的资格。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叫做“孔子的智慧”,是孔子运用掌握的知识,成功达到个人目的的良好范例!不过,对于孟皮等孔家人来说,就有些不太公平了。

  接着,孔子进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著名行为!
  什么行为?
  前面已经介绍过——孔子曾经去参加季氏飨士的宴会。
  但是,非常遗憾,却被人赶了出来。——这说明一个问题,孔子将父母合葬了,取得了家庭的地位,可能被孔家所认可;但是,社会却并不承认他“士”的身份!
  后世的学者,在谈到这件让孔子刻骨铭心事件的时候,帮助孔子分析了一下孔子被拒绝赴宴的原因——说是孔子作为“儒者”(应该非常懂礼仪的呀),竟然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穿着“孝服”公然去赴宴,所以才被拒绝的。说孔子穿孝服赴宴,是司马迁记载的,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太史公跟写孔子父母时用“野合”一样,又出其不意的用了两个怪僻字,就是“要絰”;原文是:“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要”,是“腰”;“絰”(die,二声),意思是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上(也可系头上,但称“首絰”,就不叫“腰絰”了)。司马迁似乎是给孔子找到了一个台阶,让他不至于囫囵的摔下去,暗示他被拒绝是因为腰带惹的祸,不该束麻质的,应该系丝质的才能够进去。后世有人就跟着找到了此次被拒绝入席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穿着不合适,或者说是衣着“失礼”才造成被拒绝的后果。言下之意是说,别人不是不让他进去赴宴,不是不承认他“士”的身份,而是他扎错了腰带。

  听上去蛮有道理的,是呀你年轻不懂规矩,怎么可以捆条丧带到别人家中去呢?
  这就让人纳闷了,孔子在丧葬公司工作,是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了,比他小四岁的他都收为学生了,他是堂堂的助丧,专门给人家办丧事,专门给人家说礼仪的,他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怎么会不懂得去别人家赴宴该不该系麻质腰带呢?更能够证明我这个推断的是不让孔子进去的话语:“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这个话不是说得很明白,季老板请客是请士人,哪里敢请你呢?话语虽然暗含讽刺,但是并没有指责孔子的腰带不是真丝的,而是明说孔子的身份不够,——你丫不是贵族,跑这里干什么来啦?

  司马迁接着写了五个字:“孔子由是退”。
  太史公真的挺不容易,他既要让所写的东西真实可靠,符合自己写史“不隐恶,不扬善……”等等史家原则,又要想方设法“为尊者讳”,所以往往有惊人之笔,少少的两个字,就达到了目的,让粗心的后人被绕了进去,让为尊者辩护的后人,能够找到歧说的依据。
  可是,在本作者看来,腰带只是一个障眼法,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倒是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个可靠的信息:孔子不是士人,他的希望落空了。其实,孔子是想通过腰带,向社会传达一个信息——我的母亲已经和我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了,他们的关系在家中已经确认;现在,我该算是“士”了吧?因为我父亲是士呀!
  最后,孔子“由是退”——孔子是因为自己不是士的这个原因退下去的,或者说“离开的”;“由是”,因为这个原由而离开……!这一次碰壁,让孔子很受打击——他的努力算是白费了,没有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孔子自己被赶出飨士的宴会,说明其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孔子此时已经明白——上层社会是不承认自己“士”的社会地位,他们鄙视平民身份的孔子。孔子一定是非常绝望,以为自己的贵族地位将会永远无望了。

  ……
  听说过一句新的名言:大恶之人有小善,大善之人有小恶吗?
  ——哦,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说的。
  是啊,他在百家讲坛讲张居正时,论说的一个观点。
  ——为了继承权,大善的孔子,可能做了一次“小恶”?
  可他也是迫不得已呀,深表同情。
  啊,孔子有私心之疑……
  (本节完毕,待续下节)
  日期:2010-08-09 12:10:0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