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文章中,经常讲故事取笑孔子及其儒门,最有名的是《盗跖》。在新浪上,我看见过一篇帖子《孔子是最大的盗贼》,点击量有几十万,发表者其实就是直接用的庄子的故事,只是改了题目的名字而已。庄子喜欢讲故事,形成后世许多成语的源头。《盗跖》文中,庄子是在讽刺挖苦孔子。而在《渔父》中,庄子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法来表示自己跟儒家孔子的不同。因为庄子在《渔父》中,是以篇中主要人物为题,意思是要说明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根本上的区别;篇中借渔父之口,批评孔子不崇尚天理而热衷于人伦世俗,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并且,按照儒家倡导的理论,庄子指出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自相矛盾的,并认为孔子的做法禁锢了人的天性真诚,是一种渗入了世俗观念的有心之为,违背了法天贵真的大道,遗患流毒会造成八庇四患的严重后果,甚至会葬送自己。
日期:2010-08-09 12:11:55
“你研究这些,对于杏坛的论证,可无济于事呀?”我对叶兰说。
“不,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明白,儒道之间的确是对立的;所以,我相信庄子不会为孔子寻找什么讲课的杏坛,应该是庄子的讽刺!”叶兰放下手中的书说。
“这是庄子的特点。我相信,你已经读出其中的味道来了!”我说。
“我发现,假托——其实就是庄子的最大特点!”叶兰思维敏捷的说道。
“啊,你进步很快嘛!”原本以为要我给她解说,看来,得由她来给我解说了。
“庄子非常喜欢假托,不但对话的人物是假托的,比如庄子梦见了骷髅,并与之对话;梦见了蝴蝶,并与之对话;而且,寓言中的人物往往也是假托的,比如柳下惠的弟弟盗跖,指着孔子的鼻子骂圣人是盗贼;又比如借渔父的口来讽刺子贡,实际是讽刺孔子的学说;所以,地名也应该是假托的,庄子假托了一个地名,它就是杏坛;儒家不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将庄子假托的杏坛作为了他们老祖宗讲课的台子!”叶兰无师自通的说道。
“是的,这就是庄子叙述的特色!”我附和道。
“可是,玄兄,你说庄子为什么要假托‘杏坛’,而不假托为‘桃坛’、‘李坛’、‘豆坛’呢?”叶兰顺着思路说下去,让我立即想到通假名的“性”。
“呵呵,我也看见过专家的注释,说‘缁帷、杏坛,都是假托的地名’。”我极力的不去涉及关于“杏”的尴尬话题,“单从字面意思来讲,女导游所言:‘缁(zi)’是黑色,‘帏’是帷幕,犹言浓密;缁帏之林,指黑森森浓密如帷幕的树林。杏是杏树,坛是高地,杏坛指长满杏树的高地等等,都该是对的。当然,那是字面意思,如果是假托的地名,解释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能只有象征意义而已!”
()
日期:2010-12-20 22:35:00
【婚姻与家庭】续三
-
南湖二抛出了自己辩驳的第四点:刘论举例说孔子临走前唱的歌曲中有:“彼妇之谒,可以死败”,其中说到了“死”,“则出走为避死明矣”。刘论将季氏杀孔子说成是齐国田氏所为,理由是“孔子用于季氏,抑私家,强公室,齐、鲁近而相亲,鲁治,齐必效之,陈之谋篡齐急,故忌孔子之用鲁,为女乐以馈之,所以间孔子。”虽然,齐国姜氏政权后来的确是被陈(田)氏篡夺,可那已是数年之后的事情,正式篡权已是战国时期,即公元前400年左右;齐景公死于公元前490年,离孔子出走的定公十三年,还有六年时间。景公时代,齐景公的威风还是足以镇住陈(田)氏的,而且齐国尚有其他卿族在朝,势力也还不小。陈僖子(田常)出任齐相,是在公元前481年,离孔子去世只差两年了。孔子出走鲁国的公元前497年,陈(田)氏连国内的事情还不能够完全搁平,怎么可能背着齐景公送女乐来与季氏密谋害孔子呢?
况且,文献明确说了,是黎鉏给齐景公出的馊主意,怎么可以毫无根据的转移到陈(田)氏的头上了呢?陈(田)氏应该担忧的是国内几家的互相倾扎。事实上,即使是齐国学习鲁国“抑私家,强公室”的做法,对于权臣又有什么伤害呢?孔子在鲁国搞得那么大的阵仗,可连三桓都伤害不了,还能够远远的伤害到齐国的权臣?何况齐国的权臣并不只陈(田)氏一家。晋国也有多家权臣(知、赵、魏、韩、荀、中行等),晋国与鲁国的关系更紧密(鲁国的外交多数时间是结晋制齐)。此时的政治格局本来就是各国都是卿大夫掌握实权,孔子本来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天下的权臣都有理由要来暗杀孔子,岂是陈(田)氏一家呢?但是,春秋时代好像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孔子堕三都,对于各国并没有引起连锁反应。
而且,那时齐鲁两国关系是正好之时,怎么可能随便去买通他国的卿大夫来杀卿大夫呢?战国时代大约会有这种可能了,可在春秋历史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一个事实摆在那里,孔子堕三都取得的不彻底的有限成功,事实上全都在季氏的掌握之中,可以说,是季氏利用公室和孔子,基本上达到了自己抑制家臣的目的,而鲁定公(公室),并没有改变被三桓掌控的命运;要说这一场较量的胜利者,属于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并不是鲁国君主和孔子。孔子堕三都已经堕了其中的两都,达到“强公室”的目的了吗?显然没有。孔子被利用完了,鲁国还是三桓掌权,结果都摆在那里了。作为心机极深的陈(田)氏,花了数代人的时间夺取齐国政权(并没有采取短时政变),他有必要目光短浅的花那么大的心思,去借刀杀掉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书生意气的人吗?
清人刘光蕡的“大胆”猜测,非常搞笑,也是一个书生意气的荒唐推论!可以说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天真“臆想”。其实,钱老先生并没有说刘光蕡正确与否,而是很有分寸的说他的说法比另一个人的说法“深刻”。
“孔子第二次离开鲁国,难道不是‘逃亡’避祸?”有人提问道。
“不是!”南湖二干脆的答道。
“那么,是西专家说的‘孔子不爱国’罗?”又有人问。
“也不是!”南湖二用了同样的答案。
“那么请问‘一字师’:孔子高位离鲁,到底为什么?”不少人质疑道。
南湖二迟疑了一下,最后鼓起勇气,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话——
“婚姻与家庭!!”(哈哈,又是裙带!)
“啊……?!”所有在场的人无法理解这个雷人的结论。
日期:2011-01-01 21:59:48
【讳莫如深的疑点】
先秦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孔子高位离开鲁国。
孔子高位出走应该是史实,非常可信。
不过,对于孔子在鲁国高官的位置上,为什么会突然出走,却有不同的解释。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孔子离鲁是传统的解释,认为孔子高位出走是因为齐国送女乐,再加上鲁国祭天没有把膰肉分给孔子,所以,把孔子给气走了。这两个原因如果认真推敲起来,正如西专家驳斥的那样,的确不太具有说服力;所以,才发生了东专家和西专家的激烈辩论,最后西专家略占上风。
西专家在辩论中,虽然提出“孔子不爱国”的观点,但实际上是以此作为噱头来怀疑孔子离鲁的传统观点;而东专家的是维护传统的观点,也认可孔子是被掌权者冷落而出走鲁国的。当东专家在自己的观点被驳斥得站不住脚的时候,才最后抬出了“刘论”,因为钱穆是其支持者而战胜了西专家。如果抛开钱穆对于史学界影响的感情因素,刘论的确有其经不起驳斥的地方,漏洞太多,硬伤太大。刘论最要命的地方是“臆想”成分过重,还不如传统的观点踏实一些。
现在,姓南的草根,提出一种全新观点:婚姻和家庭!
我们试着听他分析一下——看是否有其合理的地方呢?
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孔子的“婚姻和家庭”。
孔子的婚姻,有人说是包办婚姻。其实,不是的;应该说,孔子的婚姻是自己做主的,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孔子十六岁那年已经去世了,此时,孔子身边没有了亲人。我们知道,孔子在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阙里去住,辛苦的将孔子抚养成人,等到孔子刚刚能够独立生活了,孔子母亲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此前,孔子跟母亲住在阙里,身边没有其他的任何亲人。孔子在母亲过世后,一个人生活了三年,然后结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