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结婚那年十九岁。有史料记录。孔子结婚是记载在《孔子家语》中,原文只有一句话: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文载中的“并官氏”,据最新版的《孔子家语》解释“是明清时抄错了的,清人钱大昕说过,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五也指出过。四库本写作‘上官氏’”。在现代人写的书中可以发现,凡是提到孔子夫人的,大都认可孔子夫人的姓氏是“亓官氏”(亓,音qi,二声)。
当然,有人在孔子结婚的年龄上持不同意见,写《孔子传》的作者张秉楠认为孔子与亓官氏结婚时的年龄应该是20岁,理由是因为古人是20岁那一年行冠礼,以此认为《孔子家语》的记录是有错误的。而按照《孔子大传》作者张宗舜、李景明的意见,以为先秦古籍也记载过不足20岁娶妻的史例,所以认为孔子19岁娶妻是有可能的。本书作者认为,如果按照本书上一章论证的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2年而不是551年,孔子就是20岁娶妻,年龄与古礼就很吻合了。
据《孔子大传》叙述,“孔子夫人亓官氏,(与孔子一样)也是宋国人”,该书依据的是“《礼器碑》”的记载,并且说“亓官氏家族在鲁国,故由鲁国之相韩敕为其后裔豁免繇发。可知亓官氏之为宋人,当如孔子自称殷人一样。同时,作者还认为亓官氏的“先祖是由宋国迁移鲁国的,并非亓官氏之家就在宋国。”孔子的婚姻,历史文献中记录特少;但是,分析起来,差不多应该是自由恋爱。孔子有自己做主的条件,他要娶谁,如果自己不说了算,已经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做主了。
按说,孔子自己挑选妻子,婚姻应该幸福美满,不会带有什么功利性质。
但是,后人不这么看,因为有文章认为孔子的夫人亓官氏是宋国的贵族,她家就住在宋国,他的婚姻已经被人将它与鲁国的外交和国家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被描写成是一桩政治婚姻,成为鲁、宋两国的政治友好的见证。
在百度上,可以搜到一篇专门描写(像是文学作品)孔子婚配的文章——
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
一天上午,孔子正席地而坐,专心致志地向竹简上刻着字。
忽然,曼父闯了进来,不由分说地拽着孔子的右臂就往外走:“快,仲孙大夫来了,要给你提亲呢!”孔子被弄得蒙头转向,不知所从。来到曼父家,从母和哥哥正满面春风地招待仲孙大夫喝茶,仲孙大夫脸上挂着微笑。
原来,楚灭陈后,为与各国通好,楚平王招集几个大国到陈国聚会,商讨如何治理陈国的事情,鲁国派去了仲孙大夫。聚会期间,宋国如会大夫与仲孙大夫谈起了宋国流迁鲁国的一支后裔,谈到了叔梁纥和孔丘,谈了孔丘目前的处境和生计。
宋大夫是个很痛快的人,当即对仲孙大夫说:“鲁宋两国历有姻联,孔丘祖为宋人,应娶个宋女为妻。”仲孙大夫答应归国后秉明国君,认真办理。鲁昭公听了仲孙大夫的秉奏,为与宋修好,十分支持这门亲事,责请仲孙大夫负责,抓紧办理……
国君过问,仲孙大夫操办,这真是天公赐福,孔子自然是举家欢庆。曼父娘与孟皮以家长的身份主婚,所费资金,由仲孙大夫筹措……
……
在这篇文章里,孔子的婚事是被鲁国君臣重视和包办,成为一项“国婚”。
这是真的吗?
关于孔子的婚姻,能够留传下来的资料很有限,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明,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年代遥远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孔子作为历代统治者的御用工具,被神化并带来了特殊情况——历代修史的人都喜欢为尊者隐藏他们不光彩的地方,让其形象高大威猛。当然,作为掌握孔子生前资料的孔子的学生如子贡之流,更是不会将孔子的情况全面的展示出来,他们会有选择的使用孔子的资料来塑造万世师表的孔子。
但是,不管怎么样,历史都会留下蛛丝马迹的。
在孔子的身世中,如果说其最重大的疑点是——讲学的杏坛;最搞不清楚的疑点是——受教育;最雷人的疑点是——幸运数和不幸数;那么,孔子身世中最讳莫如深的疑点,那就是他为什么会突然摇身一变,变成了可以进入朝中为官的贵族?
要知道,在宗法社会中,特别是春秋时代,血脉等级制度虽然被不断的打破,频繁发生小宗夺大宗权位的政治事件,比如晋国的“曲沃武公”一枝,传至姬称,用诱骗的手段弑杀第十五代晋侯,接着又灭了第十六代晋侯,夺取了大宗的君权,成为晋国的国君。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情况——所有的夺权都是在血脉等级相差不大的贵族之间进行的,“曲沃武公”本身就是晋国国君的后代,那是晋侯传十代至文侯,文侯逝,传子昭侯。昭侯封文侯弟,即自己的叔叔成师于曲沃,号桓叔,后来传承为“曲沃武公”。也就是说,夺权的人群都是限于贵族之中;而不久后的战国就完全不同了,士人和破落的士人子弟,都可以凭本事游说国君得到重用,血脉等级造成的身份限制,已经基本上打破;而到了秦汉,陈胜、吴广称王,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完全的打破的西周建立的血脉等级制,并且已经扩充到每一个人了,只要有本事,谁都可以去争夺天下。最后,天下被一小亭长刘邦夺取。
春秋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凡贵族夺取政权,都要争取得到上一级贵族的认可(当然,除了楚国等蛮夷之地僭越称王之外)。比如,“曲沃武公”已经夺取了晋国的君位,他仍然要得到周王的承认,虽然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以奇珍异宝等价值连城的宝器异物作为贿赂贪财的周厘王,最后是得到周天子认可的。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血脉关系,要想得到贵族爵位(或者超越血脉关系的贵族爵位),在春秋时代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比如平民或者奴隶就毫无机会;而得到之后,还需要一个“追封”的补充程序。当然,春秋时代的僭越行为没有一例不是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没有一例不是使用的极端手段。
有了这样一些背景了解之后,我当然有理由拷问孔子贵族身份的来历?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政治思想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当然不可能干那些巧取豪夺的昧心事情,也不可能以下犯上,使用极端手段做僭越之事;纵观孔子的一生,只有一、二次差一点失足,那是在他五十岁那年,在多年谋求仕途不第的情况下(有了贵族身份还不一定可以做官),鲁国的公山不狃在费邑准备叛乱,派人请孔子参加;还有一次也是有人(晋国的)造反请他(“费肸畔,使人召孔子……子欲往”,见《史记》)两次孔子都已经想要前往了,只是因为子路反对而没有成行罢了(国家要是不能够举贤,圣人也会有造反的打算呢)。除此之外,没有发现孔子在政治上的污点。
可以说,孔子是非常自爱的。所以,可以推测,孔子不会去做夺权、谋害他人等非法非礼之行为,以此来改变自己非贵族的尴尬身份。可是,凭孔子当时的身份的确不能够进入官场,他自己已经在家族之中做了许多努力,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使母亲补进了身份,可能也得到了哥哥和两位“从母”的支持,让他承继了孔家的家长之位,但是,社会上却并不认可,仍然将他拒于“飨士”的大门之外。此后,历史文献记载中断(缺乏记载)……然后,孔子“突然”获得士的贵族身份,可以入朝为官了。
那么,在空白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从而改变了孔子不是贵族的身份呢?
在没有文献证明的情况下,只有下策了,那就是“推测”。有的推测符合情理,有的推测明显漏洞百出。有这样一个推测,既有严肃的态度,又有对于春秋社会的深刻了解,并且还有飞扬的文采,堪称上乘佳作,对于认识孔子“身世中最讳莫如深的疑点”可能会有一些帮助,录于此,以供大家思考之用——
宋国都城商邱国史寮内室日内
亓官伯(宋国士族)走进来坐下,请孔丘也坐在旁边。
(……)
孔丘抬眼看看亓官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