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如何告乃翁?——悲催的南宋覆亡史》
第21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1-09 13:18:58

  朱熹反复论证的“理”不仅适用于天地万物,而且可以用于人事。此举,无疑会为彼时的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后世一些御用文痞竭力鼓吹“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
  经过这些别有用心者的发挥,三纲五常逐渐成为封建制度的支柱理论。此后数百年间,三纲五常对广大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起了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来看,朱程理学贻祸无穷。
  理学对百姓、官僚、最高统治者一视同仁,这正是朱熹思想的难得之处;后世统治者用“理学”作为教条,压制人性,显然是严重背离了朱熹思想初衷的!
  道学之争的重点是真伪之争,早在孝宗在位年间,朝野间就曾有过道学真伪之争。好在孝宗不喜欢空谈心性的理学信徒,所以这场争论并没有形成新的党争。宁宗登基,正是朱程理学由时尚之学向惟我独尊之学迈进之际。理学家及其门人弟子在官僚集团中的比例急剧膨胀,而且理学有一种强烈的门户认同感。
  当朱熹跻身朝堂,成为理学信徒的精神领袖之后,理学思想越来越为更多的官僚士大夫所接受。受此鼓舞,理学信徒们便不再甘心于只是做学术研究一途,而是希望借此良机在政治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更多的人,则是希望借助理学为自己找到一条入仕的终南捷径。

  理学对人的约束上脱离了人性,它就必然会造成虚伪。理学兴盛之时,也是卫道士与假道学数量激增之际。无可辩驳的是,朱熹在将儒家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逐渐使儒家文化成为教条并使其变得日益虚伪。
  理学家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注定儒学终将走向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
  从垄断思想,到垄断政治资源,理学家与他们的信徒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这种共同的信念有着强烈的排它性,因此,理学在一些人眼中看来既不可理喻,更令人生厌。
  理学的繁荣昌盛,直接关系到了南宋政坛的利益再分配问题。拥护者以为理学是圣贤之学,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不二法门;而反对者则称理学矫揉造作,沽名钓誉、结党营私,乃是伪学。所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完全因为——理学在尚未形成主流意识之前就暴露出的排它性,囿于门户之见,理学在朝野间一时成为了众矢之的。
  孝宗朝之时,吏部尚书郑丙(史称:郑尚书丙始创“道学”之目!道学之名始见于文字记载!)就曾公开抨击道学——“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监察御史陈贾也上疏孝宗道:“道学之徒,假名以济其伪,乞摈斥不用。”
  郑丙与陈贾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并非是空穴来风——
  道貌岸然的理学名臣朱熹,曾经因为一个风尘女子而闹的灰头土脸,斯文扫地。
  严蕊、字幼芳,乃是天台(今属浙江,当时为台州属县)的一个营妓。史载,严蕊“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是一位沦落风尘的才女。
  由于严蕊艳帜高张、才名远播,又善于交际,所以四面八方的士子,有不远千里慕名拜访者。知台州(今浙江临海县)唐与正,字仲友,很欣赏她的才华,与她诗词相和往来,经常请她出席公私宴会侑酒。
  淳熙六年(1181年)夏,大旱,在野的朱熹上书批评时政。他以为:各地官员“嗜利无耻者”居多,即使有“幸能自立者,亦不过龌龊自守”。
  今日社会官场之无耻嗜利者尤多!独善其身者,乃未得其便也!
  朱熹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