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30 20:34:15
比如有两个人甲和乙,他们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关系不好,总是瞧对方不顺眼,总觉得比对方强很多。比如,曹操给甲和乙封了同样的官,两个人一看,都会很生气:那个臭小子都能够封这个官,我怎么能和这个臭小子一样的官呢。曹操处事不公啊,我的官应该比他大得多。假如丙的水平比他们高得多,但是他们觉得虽然自己和丙有差距,但是也就是那么一点差距嘛,没什么关系的,所以,就会觉得自己的官也应该和丙一样,所以他们就会向曹操索要官职,一旦不给,就会怨恨。
这个事情是有个类比的例子的,就发生在关羽身上。关羽见到自己被封前将军,而黄忠被封后将军,关羽勃然大怒:“大丈夫绝不和老兵卒同列为伍!”关羽好不容易才被人劝服,平息怒气。
要知道,在三国时代,官名严重不够。汉朝虽然尚武,但是将军的名号之稀少,地位之崇高,都远远超过文官。东汉将军分为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重号将军依次包括:大将军,是军队最高统帅,权力最大、地位最为尊贵,地位超过三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他们的地位比三公和九卿之间。前、后、左、右将军,地位比九卿略低。重号将军都不是常设职务,常常因人而设。在重号将军之后,还另有一些所谓的杂号将军,通常是想到什么就封什么,比如什么荡寇将军、威武将军之类,任务完成就取消编制。
但是到了三国,这些官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除了杂号将军、重号将军满天飞之外外,连大将军也是赶集一样地出现:除了大将军外,还有征西大将军、征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然后又出现了大司马一职,超过了大将军,而在吴国还有左右大司马之分。
官名之所以不够用,不就是因为需要封赏的人太多,而已经得到封号的人,又无法取消封号,只能陈陈相因,封号不断往上叠嘛。
日期:2013-10-08 14:54:37
所以,袁绍只需要上表奏章,不断地推荐其他人接受高出实际很多的封赏,曹操就必须面临这个两难境地——如果曹操同意了,别人不会领他的情,因为是袁绍推荐的;如果他不同意,那么白白遭人嫉恨。袁绍就是在做无本买卖。假设袁绍来得更狠一点,所推荐的人的职位个个都在曹操之上,比如把张鲁、刘璋之流都推荐为司空——什么,曹操已经是司空了?那么就退位让贤吧,当年曹操他爹曹嵩,花了一亿买官,不就是把前任干下去了嘛。袁绍可以再表现得激进点:当年你老子花了一亿买官,我袁绍也帮人出钱买官,比如,给刘璋买个司空,给刘表买个太尉,二个亿,从大将军俸禄里扣吧,扣四百年,曹操你慢慢扣吧。这样把曹操他爹的丑事暴露无遗。如果这样,曹操将何以处置?
如果曹操答应卖官,曹操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王图霸业就此成空;如果曹操不答应卖官,维持法制,袁绍可以提出进一步要求:为了防止卖官事件再次发生,可以将之前买过官的首恶加以惩处,明正典刑,真是不好意思,买官花钱最多的,就是曹操他老爹曹嵩,他花钱的数量远远高于他人,其余买官的不问,否则打击面太大;如果曹操为了王图霸业忍痛同意惩处,那么,袁绍又可以指责其不孝,甚至要求其为了守孝,停职三年(曹操父亲死了后,曹操一直没有守孝);如果曹操不同意惩处,袁绍又可以指责曹操的法制之路,不过是虚假的口号,而曹操阉宦之后这个伤疤,曹操父亲买官这个丑闻,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天下宣传,这种手段,比陈琳之后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何止厉害百倍。
还有,当时的惯例是,诸侯各自割地自立,独霸一方,自己给自己封官,只要向朝廷献上一份表,无论朝廷同意不同意,都做了这个官。连刘备后来进位汉中王,都按照惯例给曹操送了一份表去,所以当时的官位是严重不够的。
这种方法还可以瓦解曹操的内部势力。曹操经常打战,立功的将领当然不少。每次战争之后,袁绍都极力推荐不是曹操宗族的将领获得大赏,而建议曹操宗族将领不赏或者甚至处罚(谁都有可能犯错,只看夸不夸大而已),就算无法将曹操的内部力量瓦解,但是在袁绍这种放大镜式的攻击下,曹操对宗族势力的偏袒,和对外族将领的防备,暴露无遗,其内部的向心力就会减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