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如何告乃翁?——悲催的南宋覆亡史》
第25节作者:
独孤慕雨 日期:2012-11-17 13:52:33
南宋的学生运动!
一提起临安城中的太学生,不但是天子皱眉挠头,更令权臣为之胆颤心寒。
一群穷学生,居然会让天子、百官头疼?
原因无它,这些既非官、且非民的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且关心政事,动辄闹学潮,而且不出手便罢,一出手就闹的成为舆论焦点,“虽宰相台谏,亦直攻之。”
太学生的“攻”并不是只局限于游行、喊个口号而已,而是非要见个真章。北宋年间的太学已经有“无官御史台、有发头陀寺”之称,被太学生盯上的宰执重臣,十有八九会因此而断送了锦绣前程。更有甚者,一些太学生敢于“与人主抗衡”,叫板皇权。
专制历史时期,学生敢和最高统治者“说事拉理”?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南宋年间动辄闹“学潮”,却是政府有意为之。学生成为足以影响朝局,既是太学受统治者重视,也是南宋的舆论氛围相对宽松的原因。
这种宽松,居然到了令权贵“畏之如虎狼”的地步,其始作俑者却是宋高宗赵构。
岳飞死于“风波亭”冤狱之后,赵构赐他的宅子也成了“凶宅”。绍兴十二年(1142年),赵构颁发圣谕,空置的岳飞府邸改建为国立大学——太学!
史载,赵构当初为岳飞营建府第,岳飞推辞道:“敌未灭,何以家为?”
赵构无语...
有人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
岳飞慷慨陈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岳飞言犹在耳,人已然含冤而死。空余了御赐的府邸孤独耸立,岂非有碍观瞻?
圣明天子重视,专项资金到位。工程立项之后很快上马”
这一年,恰逢绍兴和议正式生效。金王朝按照和约规定送还了赵构生母韦氏,同时送还了宋徽宗梓宫。
赵构以为,“绍祚中兴”的盛世来临了,他不但借此良机上演了一场欢迎“皇太后回銮”的“孝道”大戏,而且将太学也改为纪念宋室中兴的献礼工程。
很快,新太学在岳飞府邸旧址的基础上扩建竣工。
绍兴十四年(1144年)三月,日理万机的赵构抽出宝贵的时间,在秦桧等朝中重臣的陪同下“幸太学”。
重视教育,赵构就要遵循“师德为先”的儒家传统,在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祭酒、礼部太常寺官员引导下,赵构“止辇大成殿外,降登步趋”,亲自“诣文宣王(孔子)位前,三上香,跪受爵,三祭酒”。
来到太学崇化堂,赵构亲赐御笔,表达了自己“乐育详延之诚意”。希望新成立的国立大学能为国家培养、发现更多的人才。
赵构和随从大臣坐了下来,循规蹈矩的做了一回学生,饶有兴味地旁听了一节课。
具体授课内容为“国子司业臣等阅讲《周易-泰卦》”。马屁拍的含蓄内敛,对此赵构表示非常满意!(“上首肯者再”)
听完了课,赵构还查看了学生的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所,“徘徊久之”方离去。
日期:2012-11-18 14:06:02
赵构此行,为了拉拢安抚青年学子,传旨“在学前廊并该恩出官诸生,各有免解恩例,余并推恩有差。”
专制时期的国立大学,并不是一意面向教育的,而是面向政治的。南宋的太学是与科举、官吏选拔紧密联系的,赵构虽然没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但却明白教育对于立国的重要性。
绍兴和议已成,宋、金之间进入了和平相处的历史新时期,接下来的政事重心应该转向国内经济建设与民生恢复。巡视太学既可以彰显对教育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非常历史时期,培养与吸收什么样的人才加入到统治者阶层来尤其关键。
赵构对治下的太学定位与北宋年间截然不同,他准备将太学办成一所“政治大学”。赵构将北宋年间太学中的算学、律学、画学、医学等科目全部划出,另外成立了专科院校。
这样一划分,学生们的就业趋向就明朗化起来。朝野士民都知道——太学,就是阶梯干部储备库;太学生就是南宋官场的未来之星!
当朝宰相秦桧未发迹前不过是太学的一个老师,由讲台走向政坛的成功范例有目共睹。哪个官员愿意为自己在朝中树敌,况且得罪一人,极可能便是得罪一个群体。太学生拥有的庞大政治资源,令每一位在朝官员不敢小觑。
赵构对于太学的重视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之上,回到宫中,政务闲暇之余,赵构亲自动手为太学编写了教材。
编写教材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赵构关心教育果真落在了实处?
其实,赵构是希望借助太学生这股政治力量制衡秦桧的相权。
说出来雷倒众生!
——绍兴和议中,女真人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此举,等于剥夺了赵构对秦桧的罢免权,确保了相权的不可动摇性。
为了可以偏安一隅,即便是对南宋内政的粗暴干涉,所有的屈辱赵构都认了。绍兴议和以后,直到秦桧去世,赵构的皇帝做的一点也不轻松。
世人只知宋高宗赵构卑鄙无耻下流,为了坚定不移的执行对金妥协国策而不惜杀害岳飞等事。其实,南宋九帝当中,无论是帝王心术、政治手腕之圆滑老练,赵构都是当之无愧的NO.1!
在巩固政权、家天下的权术手段的运用上,赵构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绍兴和议签订之前,赵构曾明确无误告诉左右近臣:“人主之权,在乎独断。”相信这种话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感而发、意有所指的!
女真人的和议附加条件赵构虽然不能随意破坏,但坐视秦桧在朝中一党独大,是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急于修建太学,希望借助太学生的力量来达到制衡相权,这应该是赵构重视教育的初衷!
赵构更看重的是太学生的生源,太学生不是来自北方沦陷区,就是来自后方的平民子弟。太学最初的定额为上舍生三十名,内舍生一百,外舍生五百七十名。太学还没有竣工时候,招生工作就已经在进行了。(赵构迫不及待啊!)
可能因为宣传不力或者人们认识不足的原因,当年的招生计划并没有足额完成。事隔数十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招生名额虽然不足一千,然而全国范围内报名的人却多达三万有余。
这些新招收的学生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全是些心系天下的热血青年,无不在心底有着“靖康耻、犹未雪”的恢复情结。刚加入太学之时,这些愤青天不怕、地不怕、一听到就有害于收复失地的消息,就义愤填膺。一说起北伐之事,就两眼放光、热血沸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