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如何告乃翁?——悲催的南宋覆亡史》
第26节作者:
独孤慕雨 日期:2012-11-19 13:17:07
一切正如赵构所料,这些太学生的出现,在死气沉沉的临安城中注入了新鲜活力。秦桧在朝堂之上只手遮天,然而太学生偏偏就不买他的账。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情却出现了戏剧化的结果。
赵构本来想用太学生这种政治力量牵制秦桧,哪知道这些学生却会错了意,居然直接批评起了圣明天子。有一个叫张伯麟的太学生,公然在临安城中写下了反动标语!
——夫差,尔忘越王杀尔父乎?
张伯麟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在婉转的批评宋高宗偏安和议的对金政策。还没有等赵构发话,秦桧就在第一时间派人逮捕了张伯麟,“杖脊刺配吉阳军”。
秦桧死之后,赵构心情十分之复杂。
一方面,对于秦桧的死赵构表示万分痛惜,失去这样一只得力的帮凶,一时间心底不免茫然若失。秦桧的死,极可能会动摇宋金和议,威胁已经稳定下来的偏安大局。秦桧死后,长期紧张的赵构终于可以松弛一下了,他感慨道:“朕今日才免靴中置刀耳!”。
绍兴二十五年,汤思退因媚事秦桧由礼部侍郎升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秦桧死后,赵构以为他曾经上疏揭发“桧专功蒙蔽”,不是秦桧死党,所以将他任命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予以重用。
孝宗即位之后,汤思退进位为宰相。隆兴北代之时,汤思退仍力主和议,不敢上淮河前线,孝宗一怒之下将其罢官,押赴永州安置。太学生陈观等七十二名学生“伏阙上书”,在丽正门(皇城南门)前集体请愿“请斩汤思退”。
人在贬途的汤思退得知消息之后,“忧惧而死”。
光宗在位时间短,又因为精神错乱,在南宋历任皇帝当中,他是惟一没有去太学关注教育的。
此番赵汝愚被罢相,太学生闻讯又开始行动起来。其中以周端朝、张衡、徐範、蒋傅、林仲麟、杨宏中为首,六人联名上疏宁宗,请留赵汝愚。
此前,便有太学生“上书,乞尊汝愚为伯父。”
这些太学生一而再的干涉朝政,即位不久的宁宗虽然尚未完全进入角色,但他不愿意轻易触怒这些学生。既已经决意罢黜赵汝愚,所以明智地选择了静观其变。
韩侂胄一介武夫却没有许多的顾忌,决心大开杀戒。可是担心太皇太后吴氏出面干涉,二来碍于舆情,最后只是建议宁宗“斩其为首者”,其他人贬窜岭南。
宁宗却不愿意矛盾激化,只是传旨将“妄乱上书、扇摇国事”的几名太学生各送五百里外编管。
新任右相余端礼在宁宗御榻前据理力争,为几名学生陈情请求宽大处理。宁宗就坡下驴,最终几人改送略近些的太平州编管。几名太学生当中,周端朝惨遭毒手,丧失了生育功能(“后至不能嗣”)。
靖康年以来,国有大事,太学生往往伏阙上书、犯死直言。建炎初年,赵构不顾众多朝臣的反对,杀害了倡导恢复的太学生陈东,破了“不杀士大夫言事者”的祖训。但太学生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却得以传承,此次周端朝等六人的正气赢得了朝野的赞誉,史称“庆元六君子”。
公道自在人心,“庆元六君子”因此成了华夏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起“六君子”政治事件。“六君子”因其浩然正气与不畏强权而名垂青史,彪炳史册!
赵汝愚于贬谪途中,身心俱疲的他有点病渴,结果却为庸医所误,投以寒剂。舟过潇湘,赵汝愚已经无法饮食。待行至衡州(今湖南衡阳),知州钱鍪对他百般羞辱。正月十八日,赵汝愚服药暴卒。
消息传出,流言纷纷赵汝愚是死于中毒,幕后黑手自然是韩侂胄。
日期:2012-11-20 14:06:14
讣闻传至京师,人们抑止不住悲愤,进行了各种吊唁活动。大内宫墙和临安城中,每天都会有悼念文章及诗文出现。这些出自太学生之手的诗文,以南宋江湖派诗人敖陶孙(1154~1227年)题写的最为著名。
敖陶孙是个性情中人。年纪渐长,好不容易熬到了上舍生,脾性却仍一如年少之时。
得知赵汝愚暴卒的消息之后,心中悲愤不已,一人独自来到临安城中三元楼借酒销愁。酒入愁肠,挥笔于酒楼壁板(屏风)间题诗一首直抒胸臆——
左手旋乾右转坤,如何群小恣流言?
狼胡无地居姬旦,鱼腹终天吊屈原。
一死固知公所欠,孤忠幸有史长存。
九泉若遇韩忠献,休说如今有末孙!
(注:韩忠献、即韩琦,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朝名臣。韩侂胄是韩琦的曾孙。)
作罢诗,敖陶孙丢下笔,扭头重又借杯中残酒浇胸中块垒。等他喝过两杯,准备重新审视自己的墨迹之时,忽然发现那屏风早已不见了踪影。(未一二行,壁已舁去。)
敖陶孙知道现在正是韩侂胄气焰最为嚣张之际,一定是有人趁他喝酒的空档,拿了物证去检举揭发了。想到此,敖陶孙酒意当时就去了七八分。
正在这时,听见楼下脚步声杂沓、人声嘈杂,正是临安府衙役在第一时间内出警,赶来抓捕。
敖陶孙急中生智,“急更衣,持酒具下楼。”
这时捕快正好抢上楼来拿人,与同样步履匆匆的敖陶孙险些撞个满怀。
那捕快问敖陶孙道:“敖上舍在否?”敖陶孙心中好笑,却不敢在是非之地久留,指了楼上含糊其辞道:“方酣饮!”
临安府的捕快立功心切,没有细思这酒保怎么会咬文嚼字,又是福建口音?三步并作两步的抢上楼去捕人去也。
敖陶孙躲过一劫,不敢再回太学,更不敢在城中久留,“亟亡命走闽”。
敖陶孙亡命江湖,直到“侂胄败,乃登第一”。
开禧三年(1207年),重新回到临安的敖陶孙已经是年过半百。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古稀之年的敖陶孙卷入了“江湖诗案”之中。
一生居然两次因为作诗而获罪,既是敖陶孙命运多舛,亦足以证明南宋政治之黑暗!
太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积极参政议政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士人,后来者前赴后继,续写了更多的传奇流传至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