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门,就说明不是一眼货。这样的东西,成熟的行家藏家是不应该碰的。我只能握着手机自己琢磨,怎么不开门了呢?开门的特征在哪里,不开门的又是什么问题呢?越复杂的东西,提供的判断点就越多,好着手。这种单色釉的东西,就外面上了一层低温釉,底部一个款识。简简单单,却最难判断。尤其是雍正时期的这种胭脂水,苹果绿,柠檬黄这一类的玩意。最头疼。道光的那件,也是这样的问题。要不,是他们本朝,要不,是晚清仿,晚清仿?晚到什么时候?光绪仿?还是民国仿?其实,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征,吃不准,就是东西看得还不多。整一夜都在脑中回忆那两件东西的状况。
第二天早饭时,大哥又扔给我一本国外拍卖的图录,指给我看一个道光官窑洋彩的碗,问我什么看法。
在这同行大哥面前,我有点胆怯,斟酌了一下,说:“这东西,好像估价偏低了点。”说完也不敢抬头看他。
他喝了口茶说,“是,如果是完美的,这个价格是低了。”
“难道修过?这下面没标啊。”
他没理我。我是太菜鸟了。现在这些拍卖行隐瞒品相都是潜规则了。东西非得亲自上手看不可。
“你知道为什么这一期那么多东西,我独独就看中了这个碗么。”这大哥又问我。
我前后翻翻,这一期里面貌似比它高档的东西多了。我翻了好一会,摇摇头说不知道。
他说:“清中期,也就是嘉庆道光这段时间的彩瓷,往往是多种彩交织使用的,而想找一个纯正洋彩的品种,太难了。这件就是。”
我这才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这些年,行家们都在从国外把这些明清的彩瓷往回买,从欧美,从印尼(印尼那边因为是早年海上的商道,有很多海捞货,虽然不档次不高),有的时候会亲自飞过去看,有的时候,只能凭那边的合伙人拍的细部照片来做判断决定,凭图辩物,不同牌子的相机,拍摄角度的不同,都会造成色差,比如XX牌子的相机拍出来的色调偏暖,XX牌子的则偏冷之类。。。。都是慢慢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很多是吃了亏才总结出来的。像我这样的新手,常常是抱着耿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翻啊翻的找解答,“胎质细腻手感冰凉。。。线条铁细色彩柔和。。。。。胎体细腻口沿稍有收拢。。。。”当你拿着一件瓷器的时候,似乎这些文字这些特征的总结根本起不了什么用处。这些很形象但此刻由变得如此抽象的文字,让我抱着一个瓶子一个碗,整夜整夜的躺在床上趴在书上,反复琢磨不能入眠。
不再有老师,没有朋友,没有同事,行里的交往合伙,都是利益往来,都彼此算计着提防着。而我这样的新人更加输不起。弄错几件东西我就完了,恐再也无力翻身。那种孤独寂寞感,那种迷茫,让我在一个个深夜即使不看东西,也辗转的无法入眠,即使迷迷糊糊睡着了,也常会在梦里梦到什么,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梦里都是盘盘碗碗在转,还常梦到跟人去看东西,结果失手打碎,惊醒来,浑身是汗,胸口狂跳。这些年无数个夜晚我就是这样熬过来的。我本来身体很好的,就是这样熬得二十刚出头的人,看上去像三十岁。
有时候想想,不值啊,真不值。但搞清楚了一个问题,恍然大悟的时刻,也很开心是了,别的,再没有什么了。
------------------
日期:2012-07-09 15:59:12
<19>黑胡同中的穿行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生命,人生中有许多黑胡同,我们只能独自穿行。或者你渴望导师,或者你渴望灯炬,甚或是渴望一个同行的伙伴。。。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不好说出口的。都正常。过来人都明白的 —— 如果他是一个敦厚温和的长辈,他会说几句勉慰你;如果他是一个刚刚走出黑胡同的兄弟,他会无声而有力的拍拍你的肩背。人的后脑和肩胛骨部位有两个穴位,一个会传递疼爱,一个会传递鼓励和增加志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会摸小孩子的后脑,表达疼爱,常会拍打同伴的后背,以示鼓励。
人,归根结底是个生物,情感会影响器官,器官也会左右情感。所以很多时候——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你在困顿的时候,逼着自己多走动走动,用器官的动,带动情感的活,排解焦虑和抑郁,多少会有些功效的。
人,是个群居的生物,我们无法真正像那些大型猫科动物那样独立的活,我们比较像大象,像狼群,像候鸟那样,和同类扎堆才能生存。所以,同类同伴间的沟通或者说倾诉,也是我们活下去所必须的,一种空间或者养料。
各式各样的人类活动,言论,扎堆,努力也好,奋斗也罢。。。。。离远一点看,都是那么的无助。为了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我们不得不这样的挣扎。不管是诵读了千年的先贤哲语,还是凝固在刀锋间的超脱目光,或是山水笔墨间文人为之寄托的情怀。。。。。在那些所谓的美丽或者壮丽背后。。。是一种未曾改变的,人类的无助。在寻求一种归宿,超脱,为了摆脱某种可以言说或者难以言说的桎梏,而做出的努力。
我不知道脱离这色相幻化的世间外,是否还有一种更加高级的智慧,或者说另一种形式或者维度的存在,在静静的注视着这一切,安静的,悲悯的。
我们是否是某个更高级的智慧遗弃在这个星球上的试验品?我一直认为人类并不是真正完全的属于地球的,不然我们不会在这里生活的那么不自在,总要试图“改造”“改变”它什么才能生存下去,进化论者谓之进化,可达尔文自己本身也是矛盾着的 —— 一个经年累月的窝在自己党豪斯乡下的小屋里,靠书信和外界沟通,不停的呕吐的观察家,资料收集者,心中总是充满了疑问的。。。。纠结者。一双敏锐的眼睛,让他因此得到荣誉,也让他受累。后世的人们总是用一些简单扼要不可置疑的理论来概括一个大师的成就,谓之XX论。可大师本身都是复杂的,真正看过他的笔记就会明白,那些字里行间透漏出的思考点着眼点。。。。。他自己只是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观察一直在纠结。不是什么理论,什么对于错的问题。那只是他思考的过程。
扯远了。
迷恋人类的机体运转方式,也迷恋人类的精神运转方式。医学生理学家雅好文化艺术是有传统的,古今中外,不约而同。你说他们是理性也好,感性也好,敏锐的人,感受到的孤独更加深刻,解脱出的舒畅也更加慰心是了。
每个人都在穿行属于自己生命里的黑胡同。这是一个过程,再艰难也会过去,这是一种修行,没人更够替代。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愿意摆出经历给我们看的人,不是说多有借鉴意义,只是让我们明白,都是这么过来的,都正常,没啥大不了的。
-------------------------
日期:2012-07-13 12:07:01
<20> 天性的双刃剑
有一些穴居动物,因为生活环境没有阳光,他们的眼睛几乎完全退化了,他们依靠别的器官来感知周围的环境,规避风险寻求生存。就像盲人没有眼睛,他们的其它感官却异常灵敏。再如君不见这江湖上很多奇能异士,都是有肢体或者天性上的致命缺陷的。所谓瞎子擅算命,偏执有奇才。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有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有他们极度敏锐敏感的一面。这是我们这些感官健全的“正常人”所不能体会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