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31 23:28:59
No.74
这就是王莽面对的新问题——他之前的皇帝,从未面对过类似的情况。
比如嬴政和刘邦,大战之后,朝代初立,死人、逃难的人留下了大量土地,幸存者弄到土地不是难事。大家有地种,社会很和谐。
这种和谐,在帝国的专制制度摧残之下,迟早玩完。不过,始皇和二世的虐民手段多、见效快,陈胜等人揭竿而起,不是因为无地可依。
刘邦之后,不可避免地,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黄老政策的英明指引下,民休息了,官僚、地主也不太受中央政府的折腾,势力遂逐渐强大,表现之一,就是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多。损害到皇帝的利益了,或者说,损害到国家的利益了,大臣着急啊,比如董仲舒,比如成帝、哀帝时的重臣师丹,都在这方面提出过建议。但是皇帝不可能坚决,占有土地的也都不是无名之辈,建议于是全部不了了之。
出来混,尽早要还。丨炸丨弹传到王莽手里,爆了,所以说,此人相当倒霉。
无地可依综合症的危害,王莽当然知道。刚上台的西元9年,他把现状归纳为“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针对此病,他制订政策,均分田地。
好政策!可惜,方向正确,执行无力。刘邦的子孙们改变不了的顽疾,王莽同样木有办法。没几年,均田政策被废除——请注意“均田制”,之后的朝代中,确有成功的案例。再次证明,事儿肯定是好事儿。
无地可依,流民聚集中。万事俱备,只欠一点火星……
日期:2012-11-12 23:33:37
No.75
西元11年,王莽人品大爆发,黄河改道。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啊,她哺育了中华儿女……可是,黄河的水患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今日的水利专家认定的重大改道,次数不尽相同,在5与10之间。最夸张的一次,入海口从渤海穿越到了黄海,相当于今日的天津南部到江苏中部,南北方向上扫过近500公里——这基本上就是第一帝国核心区的全部了。
王莽遇上的这次改道,没有这么厉害,却也致命。山东半岛上的广大难民汇聚成凶猛的反政府力量:赤眉军来了。变乱四起,王莽政权不久倾覆。
后人也许会奇怪,为什么一群乌合之众,比如当年的陈胜们,比如此时的赤眉军们,能够激荡起骇人的力量,推翻强大的政权?
重要原因之一:冷兵器、前现代。从政治地位上说,民众是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一盘散沙,既无权,也无钱。但是,冷兵器时代,官军与乌合之众的战斗力差异不大——越“现代”,军队就会越训练有素,火力也越强大,与后者的差异就越巨大。前“现代”时期,人多就真是力量大。还有一个原因,曰生存压力,通俗地说,饿!这是多直接、多鲜明的动机啊。于是,众多草民汇聚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股劲,谁也不能小看。
前“现代”还意味着,国家机器再强大,其触角仍然不能无缝覆盖整个帝国。造反的朋友有福了,山岭上、树林里,都是藏身的好地方。政府清剿的成本极高。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日期:2012-11-23 00:34:12
No.76
再加上另外几个因素,帝国危险了。
一、朝代建立时间不长,官僚、军队对于该姓皇帝的忠诚不牢靠。
二、反政府力量全面开花。秦末是六国残余势力。王莽的“新”政权,面对的则是遍地灾民和坚硬的地方豪强——如上所述,这是汉代黄老政策和汉末土地兼并的结果。
三、军事牛人登场。秦末是项羽,“新”面对的,则是刘秀。
关于这个姓刘的秀哥哥,下面再说。回头说倒霉的莽哥哥。作为资深官僚和儒家学者,他脚踏实地同时胸怀理想。如今权力在手,他的政策,当然不限于土地,可以分成五个类别如下:
甲、改革货币,改组政府。这很常见啦,不必多说。
乙、实行盐、铁等的国家垄断经营,这也常见,比如西汉昭帝刘弗陵时候,曾经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这个问题。会后形成的文件,即著名的《盐铁论》。
丙、改变官职、郡县的名称。这种事情,只有王莽才会做。知识分子有这个愿望,没这个权力。技术官僚有权力,对名称这种浮云一样的事情又木有兴趣——除非改名的过程中,他能够通过外包项目拿回扣。王莽做这个事情,典型的务虚名、得实祸,不必要地折腾、得罪人,更给敌人落下了口实。
丁、民族关系方面,“新”政权跟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跟匈奴的和战,这些,也是王莽敌人的口实,更被认为是该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这叫欲加之罪。中华帝国诸朝代之中,“新”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许不算太好,但是,绝对不算太坏。比如,东汉、明,名声比“新”政权好吧,其实,这二者才是既打不过外敌,又不能自守,边境交流也基本没有……
第五类的政策,是王莽的亮点:社会主义政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