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梦一直是藏在心里的,不敢与外人道说。就便是父母,也没有说过一次。我不知道我出生一周年时可举行过抓周仪式?我估计没有,那么贫穷的环境,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大人哪有心思搞这个东西。这种类似于占卜的仪式,说是能预知一个人的未来命运走向。在古代,要是抓住了一支笔,说是长大了要当文官,要是抓住元宝,那长大后肯定是经商的。我没有办,所以小时候父母老问我长大后做什么?那时我嘴里只会说大大(方言,指父亲)妈妈,哪能说出子丑寅卯来。他们就教我说:当科学家。后来人们问我长大了做什么,我就说当科学家,大人们听了都高兴,从小就被大人们灌输了这种很高的理想。在乡下,这是正统。每家小孩都或多或少地受着这种说教式的教育。如果小孩说长大了种田,准会挨屁股打的。大人们会说种田的没出息的,尽管他们本身是种田的。对于这种自己看不起自己种田的命运,大人们都认命了,所以他们无怨言,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表示。他们的表示就是希望下一代不再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自古就没有几个人瞧得起农民的,虽说现在的书上美化得很好,管农民一律称“农民伯伯”,地位飙高。可现实生活中,真要是农民进城了或是走上大台面了,有几个人会待见他们呢?那些有钱人?那些为官者?走南闯北的父辈们,受辱至深,所以在脱不了农民身份的命运下,发恨要将自己的下一代培养成有身份的人,不再像他们一样受辱了。做为下一代的我们,前方的道路生来即定,别无选择。小时候不能理解大人们的循循善诱,苦口婆心为的是什么,多少年后我才渐渐明白了父母们的良苦用心。短暂的童年,基本上就在他们设置好的框框内生活,除了读书就是读书。读书,自古就是件很高尚的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农村已经生根发芽,历经千年传承,已然根深蒂固了。我的父母就认准这个理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能更好地脱离农村,才能谋得让人尊重的身份。如此,我的童年即快乐又痛苦。快乐的是我比城里娃多了点广阔的天地,痛苦的是我要比城里娃多付出几倍努力去读书。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村娃只有多付出艰辛才有同等机会。(这种不公正历来已久),我本来会画画,天生喜欢。但为了读书,这点可怜的兴趣也被父母给扼杀在摇篮里了。整天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然后就去做那毫无意义却又决定人命运的试卷。
日期:2011-10-29 8:56:00
(顺接)整天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然后就去做那毫无意义却又决定人命运的试卷。只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能让人的一生一波三折,或天上,或地下。这种野蛮的干预方式影响了一代代人。而我就在这种人为干预中生活了十几个春秋。在那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涯中,让我无暇再眷顾那个梦了。
步入社会,才知道十几年的奋斗原来只是混张文凭,生存技能,工作技能还得从头学。我不能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因为有一些人成才了。我只能自感悲哀!从零开始,从基层做起!整日里为生活忙碌着!而那个埋藏心里的梦,在残酷的现状下渐渐远处了!我原以为理想与现实只是一步的事,现在看来,它们竟是遥不可及了。是城市生活给我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待在床上做着那个梦等死,要么就去努力工作去。等死是不可能的,我得活下去,我还没有回报父母呢,我只有努力工作。至少在外混得自己能生活下去,这样也能让父母安心些,可经过四年的努力验证,我竟连这点也做不到,弄得父母时时牵挂着我!
现在好了,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原点了。父母不用再那么担心我了。而我也不用每日里为生活奔波,有闲暇时间了。重拾旧梦,是时候了!
日期:2011-10-30 13:59:00
现在好了,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原点了。父母不用再那么担心我了。而我也不用每日里为生活奔波,有闲暇时间了。重拾旧梦,是时候了!
第五章没人支持的规划
1
时间过去了几天,我足不出户,或坐或躺,过多地还是沉浸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中,心有不甘呀!我怎么就------唉!“耀祖呀,你可不能这个样子哟,既然回来了,可就不要再想那么多了,多打算眼前的事吧,路还是要往前走的啊。”母亲劝慰我道。
“我知道,主要是我不甘心呀。”我心有不甘地道。
“你不甘心又能怎样呢?想开点,还是琢磨下一步怎么走为好。
“母亲道。
“是呀,你整天哀声叹气的,让我们见了心里也不自在,儿呀,往开处想。”父亲也劝道。父亲的话,让我心中有愧。我已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了,我竟没注意到,我真混蛋。我伸正身子,长出一口气,故作精神地对父母说:“爸,妈,你们的话我知道了,我现在想开了,你们就不用担心我了,这两天我就想下一步怎么走。”父母见我如此说,会心地点点头。
“这就对了!”是啊,人生的路还长着呢,老停留在过去,踏步不前反退,这不是正常生活!我得向前看,必须向前走!就是不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也要给父母一个交待!他们养育我这么大已是不容易了,不能让他们还担心着我的后半辈!
我得想眼前的事了!
日期:2011-11-1 21:49:00
我得想眼前的事了!
我很早就想过了,在农村搞创业,只有四条路可走。一是利用荒山荒地的用地费用便宜以及农村有富余廉价劳动力的条件办厂;二是利用荒山、旱地搞种植;三是利用青山、绿水搞养殖;四是搞旅游开发,诸如田园风光、农家乐、生态园之类。但结合芦冲村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文现状等去想,办厂显然是不行了。首先也是致命的一条,交通不便。其次,离市场远,运费成本高。第三,可利用资源少。农村除了黄土就是自产的稻谷。想用黄土办窑厂是不可能的了。不要说已经有一个存在了,就是使用大量黄土,破坏自然生态这一条,镇里就不给批准。办大米加工厂,但我们那稻谷加工出来的大米,实在不敢恭唯。米粒小,易碎。煮出的米饭不发泡(松软膨胀),在市面上比不了丝苗米、东北大米。卖不了好价钱。这地方没人看好办厂。芦冲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听老一辈人说,先前村里还有大庙、宗祠、古树之类文物存在。后来遇上大炼钢铁,古树砍没了;再后来遇上破四旧,大庙、宗祠也没有了。再再后来,那些遗址上都盖上房子住人了。所说的大庙、宗祠、古树真的连个影子都没有了。如果不是上一代人的诉说,谁还知道这些东西呀。芦冲村既没有北方的一村多古迹的特点,又没有南方追求村落建筑上的风格。这样的村落,一点旅游资源都没有,想发展旅游业,让人怎能看好?何况交通还不方便。城里人就是吃饱了撑着了都不会想到此一游。所以开发旅游业这条路也是行不通。剩下的只有养殖和种植了。在此搞种植和养殖,还算是靠谱些。但真搞起来也是不容易,土壤、气候、环境、规模、成本、市场、信息等等,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村民们为什么安于贫穷,安于现状。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也不是没有搞过,但都失败了。几年前,政府出头,组织各家各户种植大瓜(生产瓜子)。村民们以为看到了富裕的希望,家家都种上了几亩地。因为没有技术上的指导,当年瓜子的产量很低,且因瓜子的品质又不好,没卖上好价钱。村民们算了一下,刨除人工费用外,光使用化肥,农药的钱就够上卖瓜子的钱了。那一年算是白混了,自此再也没人种了。村民们又回到原路上,伺弄水稻,这是他们的本行,亘古不变,一代传一代,就是卖不出好价钱,也能留着自家食用。毫无顾虑,毫无风险。这种几千年前养成的(已渗透到骨子里)小富即安的思想泯灭了他们潜在的发展本能。日子过得去就行了,有的吃就行了,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幸福的了,其他的就不想了。一代如此,两代如此,代代如此------。如果将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制成历史画卷的话,古今也就四幅小画,一样的春耕图,一样的夏种图,一样的秋收图,一样的冬眠图。
日期:2011-11-4 13:05:00
(顺接) 如果将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制成历史画卷的话,古今也就四幅小画,一样的春耕图,一样的夏种图,一样的秋收图,一样的冬眠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