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北魏:大佛不放手中刀》
第34节作者:
弓太宰 日期:2013-10-22 21:55:19
第三十章:南北交锋(1)
姚兴死后,诸子相争,姚泓不能辖制,原本就苟延残喘的后秦愈加千疮百孔,后秦的动荡无疑给了东晋大权臣刘裕可乘之机,而收复故国河山也是南渡汉人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于是在公元416年,刘裕终于决定发动对后秦的大举进攻。
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军事统帅之间的博弈,此时的后秦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群苟延残喘的乌合之众,那么发动战争的东晋方面的统帅刘裕是什么人呢?
在笔者看来,东晋大权臣刘裕,他是个英雄——无论对汉人还是胡人来说,他都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魏文帝曹丕篡汉之后,为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开始采取一套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特点是,选拔官吏不举孝廉、不举秀才,只看出身门第,结果这种制度渐渐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国家政权,而且这些世族之间通过联姻等手段进行联合,形成一个庞大而组织严密的贵族阶层,并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政权制度,即“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形成之后,中国的统治阶级渐渐分离为两个阶层:士族和庶族。所谓“士族”,相当于先秦时代的“大宗”,是嫡长子,而庶族相当于“小宗”,是庶出,说得简单些就是“小老婆生的”。士族直接掌握国家政权,拥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庶族又称“寒族”,只能算作是小地主,没有大家族的继承权,政治和经济特权也远不及士族,一般只能担任中低等军职。
然而战争年代,再强大的家族也扛不住乱世的打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少世家大族在战火中失去往日光彩、没落、乃至灰飞烟灭。在强调门第高低的东晋,刘裕,这个出身微寒的低级军官,依靠着军功一步步登上了东晋政治舞台的顶峰,武功赫赫,权倾朝野,俨然又是一个曹操。
日期:2013-10-22 21:55:40
八月份,刘裕发动了对后秦的攻势,东晋大军水陆并进,一路势如破竹,后秦招架不住,连连败退;次年三月,刘裕亲率水师从淮河、泗水入清河,准备逆黄河西上进图后秦。刘裕的计划是借道于魏,从魏国进入关中地区,直捣后秦老巢,但是进入人家的国境,得跟人家打招呼,不请自入那叫侵略,于是刘裕派使者出使北魏,向拓跋嗣说明了借道魏国的意图。
拓跋嗣一听,满腹狐疑,不知刘裕是何用意,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面对刘裕的要求,北魏群臣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这是刘裕假途灭虢之计,不但不应答应刘裕,还应该派军队阻止刘裕北上。
就在北魏满朝文武信誓旦旦地说刘裕是包藏祸心的时候,只有担任博士祭酒的崔浩站出来持否定意见。
崔浩,其父是“八公”之一的崔宏,崔宏以才华闻名,而崔浩其人比其父才华更胜,《魏书·崔浩列传》说:“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少时即通读经史,而且旁学杂收,阴阳术数、诸子百家无不涉猎,而且因为书法极好被拓跋珪留在身边,十分宠信。拓跋珪晚年暴虐,没有人敢在他身边侍奉,唯有崔宏、崔浩父子恭敬殷勤,尽忠职守,既不得罪,又不献媚,因此得以安然存命。
崔浩的本事不止这些,就南北朝早期来说,出色的将领和谋者确实不多,而崔浩可以说是南北朝时代极为杰出的谋略家。
崔浩坚决支持让刘裕借道魏国,自然有他自己的理由。
日期:2013-10-22 22:09:37
第三十一章:南北交锋(2)
崔浩的理由是:“北方贼寇柔然不断进攻骚扰大魏,大魏人多粮少,灾荒严重,这种情形下我们不能再大动干戈!如果大魏对南方动兵,则北方柔然必定趁虚而入,北方有难我们就得挥师北上援救,如果出兵救北方,则东方又面临危险(北燕、南燕等)。所以,权衡之下不如借道给刘裕,让晋军入关,然后再封锁其归路,让东晋和后秦交战,如此一来就像是卞庄击虎,待两虎俱伤,我们再伺机而动!”
但是拓跋嗣偏于保守的性格还是决定了他更为谨慎地处理了这件事,他最终的决策是不给刘裕放行,不但不放行,而且还派长孙嵩带领十万步骑陈兵黄河北岸,又命数千骑兵在黄河北岸跟着刘裕水师一路西进。
刘裕原本的意图是让北魏送个方便,如今不但不方便,还添了大麻烦,北魏数万大军就在对岸,时时刻刻不放松,二十万只眼睛死死盯着,大怒,灭秦不成,只能好好地教训一下北魏。
四月,刘裕组织了大规模的车兵、弓弩兵、长矛兵,组成“却月阵”,对北魏耀武扬威,魏军被激怒,遂以三万铁骑进攻,结果却被刘裕的却月阵击败,而且数名将领被斩杀。北魏没有得到一点好处,拓跋嗣后悔不迭。
而经过这么一闹腾,北魏彻底地和东晋——或者莫若说是刘裕结下梁子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