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23 09:13:22
【9.16】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出去就事奉公卿,回家就事奉父兄,丧事不敢不尽力,不因酒误事,对于我有什么呢?”
【真相】
本章是孔老师自述。这个自述是自谦还是自夸,取决于“何有于我哉”的理解,而这个理解有2种,这和前面的7.2是一样的。解为我什么都没做是自谦,解为对于我有什么呢是自夸。不管是自谦还是自夸吧,且看内容。
“出则事公卿”,这是说孔老师只要出门就是去事奉公卿去和上层搞关系去了。中国是关系社会,这个从远古就是这样。关系社会的起源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没有古希腊罗马那样的民主制度。在民主制度下,你要想发达,就要讨大多数老百姓的欢喜,显然你无法和几百万几千万人搞关系,所以关系就不重要。在非民主制度下,你要想发达,只要讨君主公卿的欢喜,所以关系很重要。
“入则事父兄”,这是说孔老师不出门在家就会事奉父兄。这话说的起码有一半假,因为孔老师父亲早亡,要是问“有木有”的话还真是“木有”。但是兄是有的,因为孔老师人称孔老二嘛。孔老二对孔老大如何呢?《论语》里很少提到孔老大,前面只是5.2提到孔老二把孔老大的女儿作为奖金奖励給了学生南容。
“丧事不敢不勉”,这是说孔老师对丧事一定会尽力。为什么特别提到丧事呢?这里涉及到孔老师的职业背景也就是儒者。我们知道“儒”这个职业是丧事的主办人和丧礼的主持人,所以“不敢不勉”就是该陪着雇主哭三顿就不会偷斤减两哭两顿,这个是职业道德,这方面我相信讲究“道”的圣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不为酒困”,这是说孔老师没有因酒误过事。这个我们也相信,以圣人的聪明和谨慎,就算是为了搞关系喝酒,也绝对不会把自己喝得撒酒疯把关系搞砸。何况古代的酒度数都比较低,上层人物劝酒也不会说什么哥俩好一口闷什么的,所以在《论语》我们从未看到过圣人因酒误事的案例。
日期:2012-11-26 22:46:12
【9.17】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就像它啊!昼夜不停。”
【真相】
喜欢攀比的孔粉总是喜欢把《论语》牵强到哲学的高度,但是从现代观点看,孔老师留下的文字言论基本上都是一些政治、生活方面的实用经验和道理,说道学是有的,说有体系的哲学则谈不上,顶多有个别言论有些哲学味道,或者说可以被后人往哲学那个方向牵强罢了。本章就是在《论语》里哲学味道比较浓的一章。
李泽厚说,儒家重实践重行动,属于以运动为本体的哲学。即使此说成立,起码这种所谓“运动”哲学在《论语》里的表述与现代意义上的哲学表述相去甚远,其明确性甚至不如童话寓言式的表述。圣人的“哲学”表述,要么是说一个具体道理,如果你认为它是“哲学”,你必须自己做一个哲学框架把孔老师的话硬往这个框架里塞;要么说一句不具体因而比较抽象玄虚的话,这种话更容易被猜想为哲学,但是你同样需要往一个后人发明的哲学框架里塞。所不同的是,这种比较虚的话柔韧性伸缩性好,比较容易往框架里塞。本章就是这么一句比较虚比较玄的话。
本章孔老师站在“川上”。“川”就是河。哪条河呢?书上没有说,但一定是鲁国或是孔老师移民或旅游过的一个国家的某一条河。“川上”不好直译为“河上”,除非河冬天冻上了或孔老师坐在船上,这两种情况汉语一般说“冰上”或“船上”,所以最好翻译为“河边”。而且,“河边”也和孔老师的感慨“逝者如斯夫”最为相宜,因为冻冰了就联想不到“逝者”了,在船上还要考虑顺水逆水和落水的危险太复杂。总之我们可以假设这么一个镜头:孔老师站在河边,看看滔滔的流水,感慨着“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是一句好感慨,我们都可以意会,但言传就不太容易,因为它可以包括很多事情,比如逝去的亲人、爱情、发财的机会、放在冰箱里忘了吃变馊的好吃的等等,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同。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哲学,甚至是《论语》里最哲学的话。为什么呢?难道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就是哲学?那情人之间的一个眼神岂不也是哲学?难道抽象概括的话就是哲学,那么1+1=2岂不也是哲学?在中国古代,“哲”是明智聪明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符合这种意义的“哲”吗?如果说符合,就在于它说又没说透,没透还又有那么点意思,这样谁都会有点共鸣,共鸣了却也有什么用,所以只对不错,所以明智聪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