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27 09:56:24
【9.18】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德如同喜好色的人。”
【真相】
本章的背景故事在《史记》里是这么记述的:孔老师移民到卫国找工作,有一次和卫国国君一起出行,交通管制警车开道自不必说,国君和第一夫人坐在第一辆车,孔老师坐在第二辆车上,街道两旁的群众向第一辆车热烈欢呼,却没人理第二辆车上的圣人。当时还没有发明群众组织,所以欢呼纯属自发和不明真相。欢呼的对象是第一夫人,也就是当时的第一美女南子。孔老师从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群众如果不组织就都是好色的,自发的话是不大会好德的。
好色是人类的本能天性,这是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真理,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孔老师虽然对这个天性不满意,但是他承认它的存在,这比后世那些虚伪地否认这一点的臭豆腐们强多了。孔老师说他从来没见过像好色一样好德的人,这自然也包括圣人自己和他最得意的孔大道德楷模颜回。这让我们知道,当时的道德楷模还是很真实的,颜回并不隐瞒自己好色的本质,不像后世有臭豆腐之后楷模们明明本质好色却非要人格分裂积极扫黄。
人民群众都好色而不好德怎么办呢?孔老师的做法尽量让群众看不到色只看见德,圣人以为这样你就只能好德了。可惜孔老师一生很少有大权力,所以只好限于他能控制的“文化”。前面我们知道圣人删诗,3000篇只剩下300篇,显然就是尽量绿坝掉色留下德,好比现在的洁本《金瓶梅》,只不过没有标明此处删掉N个字。这么做真像孔老师以为得那么有效吗?我们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知道,这和禁酒一样都是徒劳的,类似于螳臂当车。
日期:2012-11-28 13:12:01
【9.19】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
孔子说:“比如造山,差一筐没成功,停了,是我停的。比如平地,虽然只倒一筐,前进,是我向往的。”
【真相】
本章的内容为励志。励志这种东西,无论是传销讲师还是成功学大师,由于针对对象是未成年人或心智残疾的人,所以手段一般比较低端,无非是讲故事、打比方、恐吓和喊口号。本章主要是打比方,其中一个比方是造山,另一个比方是平地。
造山的比喻比较蹩脚。孔老师说,比如造山要堆很多筐土,如果就差最后一筐土你停了,那就是你自己不想成功。问题造一座山要多少万匡土,差一筐土就不是山了?其实差10筐或100筐都没什么区别。再说多少万筐土要你一个人堆?那就是成功学的另一个手段虐待了。愚公移山不还是愚公一大家子在劳动吗?如果很多人堆土,你停了最后一筐,自然还有别人,山还是停不了。所以这个比喻经不起推敲。
下面平地的比喻是造山比喻的续集。上集好不容易山堆起来了,续集又要把山平掉,纯属瞎折腾。不知道孔大犯了错误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这么劳改的。孔老师说,比如平地,你就算平了一筐土,也是在你的前进方向上走出了一步。两个比喻倒是相辅相成,造山比喻是说做事情要坚持,停了很可能就功亏一篑;平地比喻是说做事情要一点一点做,只要你想做总能成功。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奥数题:造一座山需要多少筐土?孔大是文科学校,孔老师数学的不太懂,所以他打起比方来总是一筐一筐的,差也是差一筐,堆也是堆也是一筐,比方的说服力不够。现在小学生都学数学了,所以就算是传销讲师也需要懂点数学,不能总是一筐一筐的。
日期:2012-11-29 17:24:37
【9.20】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对他讲而不懈惰的,大概是颜回吧?”
【真相】
本章又是孔老师夸颜回。孔老师说啊,给他讲课,他一直不打瞌睡,这个人是谁呢?大概就是颜回吧。孔老师的话起码说明了3个问题:一是听孔老师讲课颜回不睡觉,二是别的学生经常一边听一边睡,三是孔老师讲课有催眠的效果。
颜回为什么众人皆睡而他独醒呢?这又有3个可能:一是颜回听懂了而且有兴趣,二是颜回听不懂或不感兴趣但是给孔老师面子,三是颜回不过是在发呆而孔老师误会他在听讲。到底是哪种情况,现在已经是死无对证,不过我猜也应该与具体情况有关,比如说是大课还是小课,是讲道德还是教射箭。
孔老师夸颜回上课不睡觉,说明孔老师不喜欢学生上课睡觉。是不是老师就一定不喜欢学生上课睡觉呢?以我的经验也不一定。一般来说,如果老师讲客观事实或科学理论,同时如果老师对这些内容不熟,同时如果学生有权利怀疑老师,那么老师就希望学生睡觉好混过这一次课。除此之外老师都应该是不喜欢学生睡觉的。具体到孔老师这儿,他讲的都是主观的也就是他怎么说怎么对的东西,他对这些东西也很熟就是不熟别人也看不出来,那时候讲究师道尊严学生也不敢怀疑老师,所以孔老师不喜欢学生睡觉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