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前传——你所不知道的虢国史》
第7节

作者: 大意觉迷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一时期虢国另一个通婚国家是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的梁国。在虢季墓旁边的M2012号墓被认为是虢季夫人墓,因为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梁姬”字样的青铜器,考古报告中将梁姬当作虢季的夫人,这显然是错误的。梁姬应该是虢国嫁往梁国的女子,那么她应该是虢季的女儿。带有她称号的铜器是个小铜罐,大概是作为礼物回赠给母亲,并被母亲带入墓穴。而虢硕父(虢石父)的妻子名叫季嬴,梁国为嬴姓,她应该是梁国国君之女。苏国与梁国在春秋时期还与虢国发生一些事情,后面再提。

  日期:2012-09-04 11:23:51
  (接上文)
  幽王继位的西周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从周穆王时期开始,东亚大陆的气温普遍降低,在学术上称为第一寒冷期。这一气候造成的客观影响是,原本温度适宜的中国北方草原变得更寒冷。在温度适宜的年代里,内蒙古地区从红山文明进化到夏家店文明,这是一个可以和中原地区媲美的青铜器文明。随着气候的寒冷,北方文明的社会进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无数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得不重操游牧的旧业,并且不断向南迁移。西周王朝的统治者们或许没有想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南迁的历史车轮才刚刚启动,在未来的上千年的岁月里,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将不断地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一直斗争到华夷难分,敌我难辨的程度。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眼下他们所能想到的,只有用铁与血阻止游牧民族的南迁进程。即使如此,西周的防御体系在历代周王的折腾下,早已漏洞百出,捉襟见肘,只要时机一道,这座威严的八宝台将会轰然坍塌。

  幽王二年,西周地区三条主要河流(渭水、泾水、北部洛水)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随后发生河水断流,岐山崩塌。到了幽王六年十月之交,又发生了日食,引起这一地区的恐慌情绪。
  山崩地裂也好、日食也好,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寻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古人看来则是大有玄机,必然是人间有人作孽,才会招致上天的惩罚。周王室的大臣中有人就借机创作了一首名为《十月之交》的诗,暗示大家天灾与日食都是向皇父执政导致的。向皇父大概因此饱受攻击,于是黯然下台。
  日期:2012-09-05 11:26:15
  (接上文)
  虢石父在恢复了西虢公的位置之后,又得到了幽王的青睐,获得了卿士的职位。虢石父上台之后,开始盘算如何把姜姓势力逐出朝廷。他极力劝导周幽王,疏远申后及太子宜臼。幽王曾经宠幸过一个姒姓褒国献上的美女褒姒,并生一子名为伯盘(或作伯服)。随后与申后生下太子宜臼。宜臼是嫡长子,必须立为太子。但是虢石父成为卿士之后,幽王开始考虑废掉申后和太子,重新册立伯盘为太子。

  此时朝廷中已经出现了极端的悲观主义者,代表人物就是太史寮的长官伯阳父,在他看来,西周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天灾和日食并非向皇父所致,而是周王室本身气数已尽,而虢石父与幽王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极力排挤姜姓势力,继续瞎折腾,无异于雪上加霜,未来的局势将发生巨变。向皇父也不是灾难的祸首,真正的祸首却是褒姒。

  而这一时期,上阳地区发生了政治变动。前面提到,本来这一地区存在一个姬姓的焦国,但是自从虢公长父迁居到上阳之后,焦国不得不面临一个看似亲友,实则是敌人的武装势力。虢石父虽然回到了西虢,但虢季氏家族成员却继续在上阳生活。虢人军事武装不但没有撤除,反而打算扩大城区面积,在他们看来,焦国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焦国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小国,怎么能和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军事能力的虢国相比?何况虢国还是王室的大长辈,随着虢人的反客为主,兼并就在所难免了。

  《今本竹书纪年》上说,周幽王七年“虢人灭焦”。《今本竹书纪年》是伪书,可信度是很低的,虽然虢人确实将焦国吞并,但具体时间是否是幽王七年还无法肯定。另外,在西周尚未垮台的时候,虢国是否通过武力强行吞并同姓的焦国,这一点值得怀疑。其实虢国完全可以使用合法的手段剥夺焦国国君的继承权,从而兵不血刃地将焦国吞并。最终的事实是,焦国的都城成为了虢国都城内部东北角的城中之城。焦国人不得不顺从这个现实的安排。应该说这一时期上阳的虢人聚居区,还不能看作北虢国,只能看作是西虢的一块飞地。随着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块飞地是非常有必要开辟出来。

  日期:2012-09-06 10:59:26
  (接上文)
  幽王八年,郑桓公友被任命为司徒,作为虢石父的下属。郑桓公据说是周宣王二十二年被封于南郑,今天的陕西渭南市华县。周穆王时期在这里设立新都,后来成为姜姓井公的分家郑井氏的封地。姜姓井公失势之后,这里一度被西虢控制,直到郑桓公的册封。
  郑桓公已经察觉出王室的种种混乱,开始寻求避难之法,他找到伯阳父,与他探讨天下大势。伯阳父给他开出的药方,其实说白了就提早东迁。
  前面已经提到,最早打算东迁的实际上就是以西申侯为代表的姜姓诸侯。而其同姓之国的吕、向等国也都在做着朝东南方向迁移的打算。至于为什么东迁,可能是与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有关。周幽王初年河水断流,更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姜姓诸侯已经不愿意继续在原地生活下去了。而幽王在这个时候将姜姓势力踢开,势必影响了姜姓诸侯的迁移计划,这使得西申侯极为不满,姬姜两姓矛盾迅速激化。而西虢在事实上也已经做好了东迁的准备,看来各路诸侯都在密谋东迁,只欠一个标志性的大事而已。

  日期:2012-09-07 07:22:18
  (接上文)
  《国语·郑语》中记录了大段伯阳父对郑桓公的言论,是研究西周末年政治局势的重要资料。伯阳父虽然有点神神叨叨,但对于天下大势还是有数的。他给郑桓公指出一条明路,让他赶紧筹划迁居到济、洛、河、颍四水交界之处,主要有两个强国,一为东虢、一为妘姓郐国。《国语·郑语》中借伯阳父之口说:“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给读者感觉东虢与郐国是“子男之国”。但西周时期的爵位制度尚不完备,同样是公、伯,在西国和在东国的地位差别很大。被明确定为男爵的国家屈指可数,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河南许昌市的姜姓许国,和山东泰安市东平县的风姓宿国。这显然不符合等级制度金字塔构型的规律。也就是说东虢和郐国初封之时不会定为“子男之国”,两国的国君也不会自贬为“子男之国”,《春秋公羊传》中将郐国国君称作“郐公”,只能是两国灭亡之后,才被五等爵制度的信奉者定性为“子男之国”。东西二虢分别是宗周与成周的屏障,地位等同,怎么可能是“子男之国”呢?比照虞国的例子来看,西边的夨国都敢擅自称王,而东边的北虞自称虞侯,后来自称虞公。那么东虢国君的地位自然不会低于郐国。《国语·郑语》中伯阳父的大段说辞过于引经据典,而且还将犬戎之乱的一些细节提前交待,必然不是当时对话的实录,而是在某些原始记载基础上的加工,在具体细节问题上不可全信。

  郑桓公心领神会,也开始加入密谋东迁的行列中。郑桓公带着大批的商人日夜兼程赶赴东虢和郐国之间,向两国请求寄宿之地。郑桓公带领郑人披荆斩棘,开垦空地,并与商人盟誓,一旦夺取这一地区的控制权,只要商人们不背叛自己,一定会保护商人们获取利润的权益。就这样,郑人势力就在东虢和郐国之间扎下了根。可以说郑桓公这一策略,就是虢公长父当年寄居在焦国的翻版,而东虢和郐国却没有丝毫警觉,历史早晚会重演。

  日期:2012-09-08 09:16:31
  (接上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