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37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09 11:06:30
  有一件事,估计读者朋友都会感到奇怪:发生于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作为中军师的荀攸竟没留下只言片语,这到底是为什么?是荀攸没说话呢,还是荀攸的话没被记载?在笔者看来,荀攸不说话是不可能的,但是荀攸没说反对曹操的话是肯定的。也就是说,面对曹操的决策错误,荀攸没有进谏。这不是不负责任,这是智慧。为什么?因为此时曹操已经变了。他不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而是变得狂妄骄矜,刚愎自用。

  曹操确实有骄矜的资本,他太强大了,而他的对手却弱小得可怜:穷途末路的刘备,乳臭未干的孙权,他们怎么可能是自己的对手呢?因此曹操认定孙刘覆亡,势所必然,天下平定,指日可待。试想天下就要平定,他的大业就要完成,此时他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因为过于激动,他忽略了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因素,因为急于求成,他根本没考虑什么不利因素,这就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曹操的变化,谋士们大都注意到了,曹操会失败,几个顶级谋士也都预见到了。比如程昱,比如贾诩,他们都做了深刻而委婉地劝谏,都劝曹操不要进军江东,可是曹操没听。荀攸是怎么想的呢?荀攸应该和程昱、贾诩的意见一致,但是他没有再进谏,他选择了缄口不言。为什么呢?因为进谏也没用,除了让曹操不高兴什么也改变不了。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死谏”呢?“以死相谏”确实精神可嘉,但历史上有谁“死谏”取得成功呢?那些人除了送上一条命什么也没改变。远的不必说,就说八年前的官渡之战,田丰不就曾“死谏”过袁绍吗?结果袁绍依然大败亏输,而田丰白白搭上一条性命。有些悲剧不是你能预见到就可以避免的,既然避免不了,那就冷静一点,明哲保身方为上策。注意,明哲保身并不是怕死,而是不去做无谓的牺牲。这是大智慧。曹操评价荀攸“智可及,愚不可及”,原因就在于此。

  建安十九年,荀攸随曹操南下三征孙权,病逝于路上,享年58岁,曹操言则流涕。魏书载太祖令曰:“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又曰:“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晋人傅玄所撰《傅子》曰: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荀攸与钟繇私交最好,钟繇说过一句话,表达了他对荀攸的无比钦佩:“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意思是说,每当我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反复思考,自以为没什么可更改的了,询问公达之后,他总有更好的建议。荀攸前后为曹操画奇策十二,只有钟繇知道。这当然不是荀攸主动告诉他的,而是钟繇刨根问底问出来的。钟繇本想写一部书记述这些事,可惜没完成,这些奇策后人便无从知晓了。这件事说起来是钟繇的不是,他活到八十岁,居然不能把老朋友的妙策传之后世,着实不应该。不过万事万物皆有运命,钟繇的书法没有一篇能传下来,也是运命。荀攸的事情或许他做了记载未流传也未可知。人生充满了遗憾,历史上遗憾就更多,我们能借助史书了解这些已经很幸运了,又何必苛责古人呢?

  荀攸的守口如瓶与荀彧的临终焚稿,堪称三国史上的双绝。唯其如此,他们才被称为圣贤;唯其如此,他们才成为历史上的两座丰碑,永远为后人所仰望。
  日期:2013-10-10 09:05:43
  神机妙算郭奉孝
  曹操在赤壁惨败,被孙刘联军一路追杀,好歹逃回了江陵。惊魂稍定之后,他长叹一声说:“郭奉孝若在,不使孤至此!”然后竟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大放悲声:“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搞得众谋士面面相觑,尴尬万分。
  曹操说的郭奉孝名叫郭嘉,字奉孝,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没能参加赤壁之战。
  曹操为什么此时痛哭郭嘉呢?世人多认为他是借此来责备众谋士,其实不然。他有理由责备他的谋士吗?程昱、贾诩等人并非没提出过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可他自己没接受,能怪谋士无谋吗?再说,曹操是个有过责己的人,他怎么可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人呢?他其实是自责,他责备自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能认真听取谋士们的意见,以致铸成大错。他想,如果郭嘉在的话,一定能避免自己犯此大错!

  那么,郭嘉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人称他为奇才,有人称他为鬼才,也有人说他是天才,所有这些评价无疑都证明了一点,郭嘉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人才。
  郭嘉像(图0801)
  他生于地灵人杰的颍川阳翟,和荀彧、荀攸、钟繇都是同乡,可论年龄他却比他们小很多。即使和最年轻的荀彧比,他也小了近十岁。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年轻的郭嘉却有着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的大智慧。
  据说郭嘉少有远志,博闻强记。天下大乱之时,郭嘉年方弱冠,少年老成的他隐匿名迹,暗中交结海内俊杰,不与俗人来往,因此时人多不了解他,只有少数贤达叹其为奇才。
  郭嘉的“奇”很快就表现了出来。那一年,郭嘉因着朋友的邀请来到了袁绍帐下,但他只和袁绍见了一面,就断定袁绍不是霸业之主,断然决定离开。离开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朋友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老子曰“知人者智”,郭嘉可算知人矣!不过一面,不过一次交谈,郭嘉就看透了袁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是说袁绍好慕虚名,华而不实,能聚人却不能用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是说袁绍只喜欢卖弄小聪明,却不知大要,喜欢卖弄智谋却不能临机决断。这就是郭嘉的“量主”之道。就凭这两点,他就断定袁绍难成大事。
  郭嘉就这样,翩然而来,翩然而去。愚蠢的袁绍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去。他尤其不可能知道,郭嘉的离开对他意味着什么。
  日期:2013-10-10 10:56:30

  那么郭嘉去了哪里呢?郭嘉去找了荀彧。郭嘉大概也听说过荀彧离开袁绍的经历,虽说此时他并不十分了解曹操,但他相信荀彧的判断。事实证明,郭嘉的想法没错,荀彧非常高兴地把他推荐给了曹操。
  那是一次彼此激动的会面,那是一次双方快意的长谈。郭嘉先为曹操剖析了袁绍,献上有名的“十胜论”;之后郭嘉纵论天下英雄,提出了对刘备的处理意见。之后两人都兴奋不已,曹操激动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惊喜地说:“真吾主也!”这一见注定了两人非同一般的关系,这一叹奠定了两人如同鱼水的感情。这一年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郭嘉二十八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