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张绣听贾诩没听错,见张绣率众来降,曹操大喜,“执绣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这一下,张绣心中的疑虑顿消,对贾诩更是叹为神人。
曹操对张绣是如此亲热,根本不像是对待杀害自己儿子的仇人,倒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那么他是怎么对待贾诩的呢?当时,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了一句话:“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这一句话顶一万句,其他什么也不需说了。这就是曹操的奸雄本色。贾诩算是把他看透了,曹操的表演都在他意料之中。
我们知道,曹操的复仇心理是很强的,几年前为报父仇他曾经兵屠徐州,“泗水为之不流”,对待杀害他儿子的仇人,他又怎么能如此宽容呢?就在一年前的春天,曹操亲率复仇之师南征,必欲杀张绣而后快。当时荀攸怎么劝他都不听,现在事情仅仅过去了一年多,他的深仇大恨就忘了?不可能。一切都是假的!亲热、欢宴、结亲,都是假象!真相在境遇,现在曹操与袁绍决战在即,且敌强我弱,正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时候,面对主动来降的张绣,再大的仇恨也不能计较了。
那么几年后曹操会翻旧账吗?不会,他会一直对张绣好下去,一直到他死。
这就是政治家的曹操!
他意识到张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个向天下展示自己宽广胸襟的机会,也是争取更多支持力量的机会。试想连杀子仇人他都能包容,还有什么人不能包容呢?这就是“使我信重天下者,子也”的内涵了。
几经辗转,智囊贾诩最终还是投到了曹操的麾下,而这里将是他的最后归宿。贾诩,也因为这个选择而名留青史。
日期:2013-10-18 16:01:50
有一个疑问我想多数读者会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你最终要归顺曹操,为什么当初还反叛曹操呢?
这就是贾诩与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人的不同之处,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如果说他没有政治理想有点过分,但在他心里理想基本没什么地位。因为现实,他不去想国家利益;因为现实,他从不想百姓苦难,因为现实,他忘记了理想;因为现实,他只能从自身出发,走一步看一步……
如前文所述,贾诩并不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他只是一个靠智谋吃饭的人。他的境界和那些当兵的人没什么区别,当兵的靠杀人吃饭,贾诩靠出卖智谋吃饭,仅此而已。
在乱世之中活着,活得好一些,这就是贾诩的追求。为了这个追求,他向李傕、郭汜献计;为了这个追求,他离开李傕投奔段煨;为了这个追求,他又离开段煨投奔张绣;还是为了这个追求,他劝张绣投降曹操。
当曹操让张绣死去的叔叔戴上绿帽子的时候,他不能不再一次为张绣出谋划策对付曹操,因为他贾诩毕竟一直端着人家的饭碗。本来贾诩是想置曹操于死地的,因为只有曹操死了,张绣才能安全。而曹操一死,天下将再次走向混乱,张绣就会有多种选择。没想到曹操命大逃过了一劫,这就让他不能不继续思考“活下去”的问题。他知道曹操将来必成大业,与曹操为敌必将是死路一条,只有投降曹操才是万安之策,所以他选择了这个最恰当的时机再一次劝张绣投降曹操。
仅此而已!
在那个乱世之中,活着很不容易,活得好就更不容易,然而贾诩做到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失去了生命,他活着;李傕、郭汜互相攻击,不知有多少无辜百姓死于战乱,他活着;天子出关,文武百官半数以上丢掉性命,他活着;李傕、郭汜都死了,他依然活着;后来曹操的魏国建立,荀彧、荀攸都死了,他还活着;曹丕篡汉自立,他还活着……最后贾诩活了77岁,得以善终。
贾诩真不该得善终!他的罪过万死难赎!
我就奇怪,为什么当世那么多学者非议诸葛亮的出山,却没有几个人非议贾诩!说贾诩有罪,铁证如山;说诸葛亮有罪,纯系胡说八道!然而当世有很多人推崇贾诩,把他看做真正的智者,明哲保身的典范,可是很少有人批判他的错误,清算他的罪行。
孟子曰“人生而有是非之心”,贾诩却选择了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罪无可恕!一个人明哲保身不算什么错误,但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就是太大的错误了!
该对贾诩做个总结性评价了: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错误!
无论贾诩过去做过多少错事,他最后归顺曹操总算是对了。从此贾诩走上了正道,他再也没做过为害国家百姓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他才能在史册上占据一席之地。
日期:2013-10-22 15:36:37
贾诩归顺曹操之后,曹操表奏他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因冀州未平,随军参司空军事。当官渡之战相持到最艰难的时候,曹操询问贾诩计将安出。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这番话使曹操茅塞顿开。曹操与袁绍就像两个水平相差很多的棋手,曹操因为水平高,所以顾虑就很多。其实他的许多顾忌和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他的对手根本想不到。曹操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便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围击袁绍三十余里营,破之。于是绍军大溃,河北得以平定。平定冀州之后,曹操并没让贾诩做冀州牧,而是让他做了太中大夫。对此,贾诩很理解,其实即使曹操让他做,他也会坚决推辞的。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刘琮不战而降,曹操便想顺江而下搞定刘备和孙权,一举统一天下。当时大多数人和曹操一样,认定刘备、孙权不堪一击,天下统一已成定局。只有程昱和贾诩看出了其中的变数。贾诩进谏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别看只有短短两句话,其中学问却莫测高深。
他为什么从曹操“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说起?这不只为了让曹操高兴,还有提醒之意。提醒什么?提醒他头脑要冷静。因为曹操此时也会想到破袁绍的事儿。他想到破袁绍,心里“油然而生”的是骄傲轻敌的情绪:连强大的袁绍我都干掉了,小小的孙权怎么会是我的对手?当然单这一句话并不能让曹操冷静,关键在他下面的一转。当他提到“军势既大”之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说“若乘势东下,江东可一举荡平”之类的话,可就在这时候,他话锋猛地一转,“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一语既出,举座皆惊,曹操当然也不会例外。这个反差会对曹操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让他冷静下来,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是说话的水平,也是说话的艺术。当时那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不能言败的,谁说失败谁找死,连万一失败都不能说。不能言败,而贾诩看到的情况是进兵必败,他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正确的建议,以期曹操自己觉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