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38节

作者: 如是予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23 11:04:17
  《征服:华夏的兴起》-128
  太甲见到伊尹后,叩头谢罪道:“我小子不懂得道德,品行不够端正,因贪欲而败坏法度,因放纵而败坏礼节,结果给自己招来了罪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以前我没听老师您的教导,没有做到克己复礼。今后还要仰赖老师您匡扶救助,虽然我没能善始,希望能做到善终。”
  伊尹跪拜还礼道:“修身克己, 以诚信之心同臣下齐心协力,这才是明智的帝王。先王成汤施惠于穷苦百姓,因而民众都愿意听从他,没有不乐意的。征伐不义之国时,邻国的人都这样说:‘我们都愿意成汤来啊,他来了我们就不会受罪了。’所在大王您应该要劝勉德行,向祖先们看齐,切忌安逸懈怠。遵守先王之道,对臣下有恭谦之心。能看到远处才叫目明,能听从善言才叫耳聪。要是做到这些,老臣将永远追随你的美德。”

  就这样,太甲从一位昏君变成一位明君,“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桩政变,最后以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收场。
  这桩故事,流传了千百年。
  可是随着一堆古墓书卷的出土,原本清晰的故事陡然间变得模糊了。这册书卷,还是我前面多次提及的《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自从出土后,就给中国史学界带来前所未有的震动。我们来看看《纪年》中是如何写伊尹与太甲的故事。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即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这与孟子、司马迁的说法是截然不同。《纪年》明确写道,伊尹流放太甲,乃是自立,乃是篡权。更令人惊骇的是,太甲不仅不是伊尹迎回的,而是自己潜逃出来,返回帝都杀死了伊尹。这段历史突然间变得扑朔迷离,让人莫辨真假了。
  日期:2013-10-27 23:36:20
  《征服:华夏的兴起》-129
  《竹书纪年》自从出土后,就给中国史学界带来前所未有的震动。我们来看看《纪年》中是如何写伊尹与太甲的故事。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即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这与孟子、司马迁的说法是截然不同。《纪年》明确写道,伊尹流放太甲,乃是自立,乃是篡权。更令人惊骇的是,太甲不仅不是伊尹迎回的,而是自己潜逃出来,返回帝都杀死了伊尹。这段历史突然间变得扑朔迷离,让人莫辨真假了。

  在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背后,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伊尹两张不同的面孔:一张面孔是圣人、道德家,另一张面孔是权谋家、谍战专家。本来这是一体两面,但后来的儒家学者们显然不愿意让圣人的形象与权谋沾边,于是一个伊尹被剖开成两个人了。但是种种史料显示,伊尹确实是精于权谋,而恰恰是这一点,让《竹书纪年》中的说法有了合理的依据。
  尽管《竹书纪年》的说法曾经轰动一时,可是由于只是孤证,而且在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合理的理由,故而相信这种说法的人是非常少的。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对《纪年》的说法要重视,因为它的资料较其他为古老,也更可靠。
  现在所见伊尹之史料,多为春秋战国以后,这个年代距离伊尹已经有一千多年,如同我们今天看唐、宋史事,不一定十分清晰可靠,以讹传讹的可能性是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竹书纪年》中所保存的商代史料,可靠性要超过《史记》,这一点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得到证实。如果该书商代绝大多数史料的准确性得到确证,却独独在这一重大事件(应该是商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可信,这未免显得奇怪。当然,我不是要下结论说《竹书纪年》一定是对的,只是想分析一下,伊尹篡权这种说法,究竟可不可能,有没有证据呢?

  说实话,伊尹的作法,有一点确实令人不解。
  按照传统史学的观点,伊尹是贤相,他流放太甲是为了让他面壁思过。可是这里我们却要产生一个问题:伊尹既然认为太甲是昏君,何不干脆换一个君主呢?
  应该说,伊尹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
  我们知道,商汤的儿子中,外丙与中壬都当过帝王,也就是说,外丙的儿子与中壬的儿子,完全有资格成为帝王。如果伊尹觉得太甲没有德行,完全可以从外丙或中壬的儿子中选取一人,立为新帝。以伊尹的权力,这样做根本没有任何技术难度,他为什么不做呢?太甲被流放在外,整个国家三年没有君主,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我们应该承认,此时伊尹已经是帝国的真正统治者了。
  日期:2013-10-27 23:39:29
  不知你的科学家证实尧典的天文记录这个说法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自古莫筹一是,现代的竺可桢压根没有算出来是什么年代,只好说尧典记录是错误的。因为尧典天象的记录按照传统解法是存在年代矛盾的,根本算不出来。
  本人倒是算出来的,当然不会是传统解法,只是这个年代估计你要跳起来。公元前9500-10500年。哈哈
  还有,邵康节的解法也不是传统解法。他是另一个算出年代的人,他的年代是公元前2357年。
  现代无人解读出来年代,你不要凭印象乱说。既然说是写历史,就应该言之有据。
  -------------------------------------
  对于这些,我不想说什么。
  你若觉我这些细节处不对,请跳过。
  日期:2013-10-27 23:47:32
  我想这段历史,其中之艰辛外人难知,各种史料反复比对,又要做宏观上的把握。我在这里说,我写,乃是为了让大家参考,你也不用把我写的当作权威来看。我下笔十分慎重,有些是自己思考的,譬如在舜、禹、伊尹等人的问题上,我有独家的思考,所作的分析乃前人所无。有一些是参考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段历史,有分歧见解的十分多,所以我不想纠缠于旁枝末节,对于这类讨论,我统统避开。有不同看法的,大家可以写,但我不一定会讨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